搖頭晃腦的樣子怎麼畫(搖頭晃腦的樣子怎麼畫好看)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搖頭晃腦怎麼造句
  2. 像搖頭晃腦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3. 類似搖頭晃腦的詞
  4. 搖頭晃腦的晃怎麼寫
  5. 草兒怎樣搖頭晃腦怎麼寫

搖頭晃腦怎麼造句

造句:

1、用搖頭晃腦和眼疾手快描寫小貓的調皮:

這隻調皮的小貓時而搖頭晃腦,時而眼疾手快地撲向小鳥,非常可愛。

2、用面紅耳赤和口幹舌燥描寫争論問題:

為了這道問題,我和同桌争得面紅耳赤,口幹舌燥。

3、用披頭散發和張牙舞爪寫鬼屋的工作人員:

鬼屋裡面好多披頭散發、張牙舞爪的怪物,活靈活現,雖然明知是假的,還是讓人毛骨悚然。

成語意思:

1、搖頭晃腦:

意思: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怎奈他不來理論這話,倒瞪着兩隻眼睛,搖頭晃腦,指手畫腳。”

2、披頭散發:

意思:頭發長而散亂,形容儀容不整。

出處:明·施耐庵《水浒傳》第二十回:“那張三又挑唆閻婆去廳上披頭散發來告道:‘宋江實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與老身做主去拿宋江。’”

3、張牙舞爪:

意思:形容猛獸兇惡可怕,張開嘴巴又揮舞着爪子的。也比喻猖狂兇惡。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見了州官,州判老爺膽子也壯了,張牙舞爪,有句沒句,跟着教習說了一大泡。

4、提心吊膽:

意思:形容對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五回:襲人等每日提心吊膽。寶玉也好幾天不上學,隻是怔怔的,不言不語,沒心沒緒的。

5、面紅耳赤:

意思: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

出處:胡适《我的母親》: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門口和一班孩子“擲銅錢”,一位老輩走過,見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擲銅錢嗎?”我聽了羞愧得面紅耳赤。

6、手忙腳亂:

意思:指慌亂,形容遇事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諕的我手忙腳亂緊收拾。

7、眼疾手快:

意思:形容做事機靈、機警、敏捷、反應很快。

出處:《水浒傳》第四三回:“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如之奈何?”

8、口幹舌燥:

意思:燥:幹。口舌都幹了。形容說話太多,非常幹渴。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那白氏心中正自煩惱,況且連歌數曲,口幹舌燥,聲氣都乏了,為何肯再唱。

像搖頭晃腦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1.類似搖頭晃腦的詞

類似搖頭晃腦的詞語有:一、擠眉弄眼 [ jǐ méi nòng yǎn ] 1.【解釋】:用眼睛、眉毛示意。

2.【出自】: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一折:“擠眉弄眼,伶齒俐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 3.【示例】:不料偏又有幾個滑賊看出形景來,都背後~,或是咳嗽揚聲。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二、龇牙咧嘴 [ zī yá liě zuǐ ] 1.【解釋】:龇:露齒。張着嘴巴,露出牙齒。

形容兇狠或疼痛難忍的樣子。 2.【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3.【示例】:糜兩岸上的狗,吃死屍都吃紅了眼,見了生人就~。

◎峻青《秋色賦·故鄉雜憶》三、指手劃腳 [ zhǐ shǒu huà jiǎo ] 1.【解釋】:形容說話時用手腳示意,也比喻瞎指揮,亂加指點批評。 2.【出自】: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問起根由,毛潑皮指手劃腳,剖說那事。”

3.【語法】:作謂語、狀語;含貶義四、評頭品足 [ píng tóu pǐn zú ] 1.【解釋】: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2.【出自】: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顔色,那個好太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 3.【示例】:你應該多幹點實事,不要總~。

五、龇牙裂嘴 [ zī yá liè zuǐ ] 1.【解釋】:露出牙,張開嘴。形容兇狠難看的樣子。

2.【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傳》第四十七回:“楊雄、石秀都跟出前廳來看時,隻見杜興下了馬,入得莊門,見他模樣,氣得紫漲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說不的話。” 3.【示例】:吃飯一拿起飯碗,就~裝鬼臉說:“怎麼淨吃小米,還不敵豬食。

人家那邊一天兩頓面,我還嫌不合口味。”◎楊朔《熔爐》。

2.和搖頭晃腦類似的詞語有什麼

冷嘲熱諷、前呼後擁、輕财重義、大材小用、南來北往。

一、冷嘲熱諷

白話釋義:尖刻、辛辣的嘲笑和諷刺。

朝代:清

作者:·袁枚

出處:随園三十二種·牍外餘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二、前呼後擁

白話釋義: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後面有人圍着保護。舊時形容官員出行,随從的人很多。

朝代:宋

作者:李焘

出處:·《續資治通鑒長編》:“士之學古入官;遭時得位;纡金拖紫;躍馬食肉;前呼後擁;延賞宗族;此足以為榮矣。”

翻譯:學士入官場,恰逢時間剛好得到了地位,身穿金銀拖帶紫色綢緞;騎馬吃肉;随從的人很多。賞賜家族,這足以為榮了

三、輕财重義

白話釋義:指輕視财利而看重道義。

朝代:漢

作者:元王皇後

出處:·《賜公孫弘子孫當為後者爵诏》:“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财重義,較然著明。”

翻譯:股肱大臣,親身實行節儉,輕财重義,清楚明白

四、大材小用

白話釋義:大的材料用在小處。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當,屈才。

朝代:宋

作者:·陸遊

出處:《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大材小用古所歎;管仲、蕭何實流亞。”

翻譯:大材小用古人所贊歎;管仲、蕭何實流亞

五、南來北往

白話釋義:有的從南往北,有的從北往南。也泛指來來往往。

朝代:元·

作者:李行道

出處:《灰闌記》第三折:“但是南來北往,經商客旅,都來我這店裡吃酒。”

3.四字成語晃腦

搖頭晃腦

拼音: yáo tóu huàng nǎo簡拼: ythn

近義詞:搖頭擺尾、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反義詞:正襟危坐、一本正經、道貌岸然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解釋: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至乾禅師》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牽犁,直是搖頭擺腦。”

例子:~的讀起來,真是音調铿锵,使人不自覺其頭暈。(魯迅《二心集·善于翻譯的通信》)

谒後語:

謎語:

4.搖頭晃腦相同的成語

搖頭晃腦屬于第一、三個字是動詞,二、四個字是人體器官的成語,類似這樣的成語有很多,比如張牙舞爪、提心吊膽、牽腸挂肚、撕心裂肺、舉手投足、摩拳擦掌、手舞足蹈、指手畫腳、抓耳撓腮、赤手空拳等。

成語解析:

一、牽腸挂肚

【解釋】:牽: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出處】:康濯《春種秋收·公社的秧苗》:“那兒的事不知怎麼更叫他牽腸挂肚。”

【近義詞】朝思暮想、兒女情長、春樹暮雲、耿耿于懷、牽心挂腸

【反義詞】無憂無慮、置于腦後、漠不關心、鐵石心腸

二、張牙舞爪

【解釋】:張:張開;舞:揮舞。形容猛獸兇惡可怕。也比喻猖狂兇惡。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出處】:《敦煌變文集·孔子項托相問書》附錄二《新編小兒難孔子》:“魚生三日遊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白話文:“魚生下來三天就可以暢遊江湖,龍出生三天便張牙舞爪。”

【近義詞】兇相畢露、呲牙咧嘴、舞爪張牙、金剛努目、金剛怒目、耀武揚威、青面獠牙

【反義詞】和藹可親、和顔悅色、喜眉笑眼

三、提心吊膽

【解釋】: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衆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心亂如麻、憂心忡忡、惶惶不安、心驚膽落、臨深履薄、心驚膽戰、心煩意亂、懸心吊膽

【反義詞】心安理得、談笑自若、高枕無憂

四、舉手投足

【解釋】:一擡手,一動腳。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出自】: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白話文:“你怎麼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憐的處境,而忘掉一舉手一投足的勞累而轉的清波嗎?”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形容輕而易舉

五、口幹舌燥

【解釋】:燥:幹。口舌都幹了。形容說話太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補語;指非常幹渴

【出處】出自三國·魏·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幹;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白話文:“明天大難,口幹唇焦;今天你快樂,都會喜歡。”

【近義詞】唇焦舌敝、唇幹口燥、舌敝唇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牽腸挂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牙舞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提心吊膽

類似搖頭晃腦的詞

類似搖頭晃腦的詞語有:

一、擠眉弄眼 [ jǐ méi nòng yǎn ]

1.【解釋】:用眼睛、眉毛示意。

2.【出自】: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一折:“擠眉弄眼,伶齒俐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

3.【示例】:不料偏又有幾個滑賊看出形景來,都背後~,或是咳嗽揚聲。◎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

二、龇牙咧嘴 [ zī yá liě zuǐ ]

1.【解釋】:龇:露齒。張着嘴巴,露出牙齒。形容兇狠或疼痛難忍的樣子。

2.【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3.【示例】:糜兩岸上的狗,吃死屍都吃紅了眼,見了生人就~。◎峻青《秋色賦·故鄉雜憶》

三、指手劃腳 [ zhǐ shǒu huà jiǎo ]

1.【解釋】:形容說話時用手腳示意,也比喻瞎指揮,亂加指點批評。

2.【出自】: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問起根由,毛潑皮指手劃腳,剖說那事。”

3.【語法】: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四、評頭品足 [ píng tóu pǐn zú ]

1.【解釋】: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2.【出自】: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顔色,那個好太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

3.【示例】:你應該多幹點實事,不要總~。

五、龇牙裂嘴 [ zī yá liè zuǐ ]

1.【解釋】:露出牙,張開嘴。形容兇狠難看的樣子。

2.【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傳》第四十七回:“楊雄、石秀都跟出前廳來看時,隻見杜興下了馬,入得莊門,見他模樣,氣得紫漲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說不的話。”

3.【示例】:吃飯一拿起飯碗,就~裝鬼臉說:“怎麼淨吃小米,還不敵豬食。人家那邊一天兩頓面,我還嫌不合口味。”◎楊朔《熔爐》

搖頭晃腦的晃怎麼寫

搖頭晃腦的晃筆順是豎、橫折、橫、橫、豎、捺、撇、橫、撇、橫折。

搖頭晃腦的詳細釋義:

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搖頭晃腦的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怎奈他不來理論這話,倒瞪着兩隻眼睛,搖頭晃腦,指手畫腳。”

搖頭晃腦的近義詞,拼音,釋義和出處:

1、沾沾自喜:拼音是zhān zhān zì xǐ,意思是指自己覺得美好而得意;多用于形容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足得意,表現出一種輕浮的樣子。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2、搖頭擺尾:拼音是yáo tóu bǎi wěi,原形容魚悠然自在的樣子;現用來形容人搖頭晃腦、輕浮得意的樣子。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齑甕裡淹殺?”

搖頭晃腦的例句:

1、觀衆們聽得入了迷,有的搖頭晃腦,有的打着節拍,還有小朋友在那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

2、那碧綠的小草,也在春天的召喚下,探出了綠色的小腦袋,在微風中搖頭晃腦地唱歌。

3、含苞欲放的荷花經風一吹,在荷葉的簇擁下搖頭晃腦,像群含羞的少女似的遮掩着她們那俊俏的臉蛋。在夏日陽光照射下,荷花紅豔嬌嫩清香四溢。

4、我一會兒小聲哼歌,一會兒搖頭晃腦,一會兒在草稿本上亂塗亂畫。

5、我搖頭晃腦,突然釋懷,再多煩惱,再多困難,都是要面對的,躍過困難之後的輕松,愉悅都是前所未有的,我是努力擊敗它們。煩惱就像一片葉子,秋天到了,就會凋落,化成我成長的肥料。

草兒怎樣搖頭晃腦怎麼寫

小雨點讓草兒樂得搖頭晃腦的。

搖頭晃腦 [ yáo tóu huàng nǎo ]

形容自得其樂或自以為是的樣子。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至乾禅師》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牽犁;直是搖頭擺腦。”

近義詞

得意忘形 [ dé yì wàng xíng ]

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

出處:元·鮮于必仁《折桂令·畫》:“韋偃去丹青自少;郭熙亡紫翠誰描;手挂掌拗;得意忘形;眼興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