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怎麼被發現的(乾陵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biang 中華百科 906

本文目錄

  1. 陝西乾陵是怎麼被發現的
  2.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墓道口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3. 定陵的地宮入口當年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4. 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墓道入口是怎麼被發現的
  5.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墓道口,是被誰所發現的

陝西乾陵是怎麼被發現的

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6公裡的梁山上。

公元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于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确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并于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阙,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墓道口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通常,曆史學家認為沒有被偷過,但最新的考古學認為有被偷的可能性。參加一代女皇武則天陵墓,幹陵全勘探的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治天日前回到南京,講述了該墓可能被盜的勘探内幕。此次陝西省文物保護修複中心、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陝西省幹陵博物館聯合開展幹陵陵墓勘探研究。

大概是從4月下旬開始的。勘探采用精密磁測(GPM)技術,完成幹陵南脈東坡、幹陵北坡、幹陵南脈西坡三片共1.38萬平方米的勘探。主要結果基本明确了幹陵墓道入口、墓道建築的寬度和長度,發現墓室範圍内有兩處部分坍塌。張治天說,幹陵周圍的山巒雄偉,氣魄不凡。但實測發現,武則天墓葬的規模幾乎相當于一般的老王,與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葬不可同日而語。

武則天孫章懷太子的墓道長一百米以上,孫女的墓道長也在八十米以上,她的墓道隻有六十三米長,其中,28米的探測數據顯示其與當時墓中設置的天花闆、側室有關,可以斷定這确實是武墓。當時,農民開山挖石頭時,發現了這個墳墓。考古部門打開頂部看到整個巨石,認為是用鐵釘鑄造的,沒有失竊。

這次張治天勘探發現,武墓墓地入口是山體西側的建築邊界,比東側長約4米,這是被山鑿出來的,還是後來人為崩潰的?這個問題對判斷武墓是否被盜非常重要。而且,63米的墓地後面是墓地。根據目前的調查,緊靠墓地尾部現有的幹陵墓室有兩條明顯的塌陷,分别長15米、寬3米左右。在少雨陝西、覆蓋面不夠厚的地方,除建築物本身不均勻導緻墓地淤泥坍塌外,一般都是人為因素造成,大量洞穴集中坍塌的可能性較大。

定陵的地宮入口當年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曆史學家、明代史專家吳晗向上級提出“揭開明十三陵秘密”的計劃。這一計劃的内容是開放最大的皇陵長陵。

作為十三陵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帝陵,長陵自然是吳漢等人的首選。因此,他們的計劃一經上級批準,就帶領自己的考古隊來到長嶺。

考古是現代人與古人的對話;尋找古墓葬是現代人與古人智慧的博弈。

曆史上,很多古墓都是因為找不到入口而被盜墓者遺棄的。例如,武則天和唐高宗一起葬在乾陵、元陵和秦始皇陵。

對皇帝來說,墳墓的入口是他寶庫的最後一把鎖。一旦失去,後果不堪設想。

長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的陵墓。它建于明朝鼎盛時期。因此,從材料、工藝、規劃和建設時期來看,它是十三陵中最費心的。

考古隊要想打開墓穴,必須找到地下宮殿的入口;否則,隻能直接從保定(封土)頂部鏟起,這勢必會破壞墓室中的文物,對考古工作産生負面影響。

經過一個多月的搜尋,考古隊在長嶺考古調查中一無所獲。然而,考古隊不得不把重點放在較小的定陵,即萬曆皇帝的陵墓上。

雖然定陵的規模沒有長陵大,但墓道的隐藏也非常巧妙。

經過十多天的現場勘查,考古隊終于在定陵寶城城牆上發現了一處斷裂痕迹。這一斷裂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警惕。骨折的原因是什麼?

于是,考古隊在寶城城牆上挖掘出一條溝渠。

第一條壕溝剛剛挖了一米多深,發現了一條重要信息:牆上刻着“隧道門”三個字。

隧道門的發現大大提高了考古隊的士氣,他們越幹越有幹勁。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新問題:這條30米深的水溝何時能到達地宮大門?保定離寶城很遠!

更讓考古隊頭疼的是,很多被雇傭的工人都回家種莊稼了;如果沒有結果,隻能自己用鏟子把它們挖下來。

為了減少發掘量,考古隊決定在第一溝延長線上再次開挖。

第二條溝不像第一條溝那麼平坦。它不僅找到了隧道門,還發現了磚砌的隧道。考古隊挖了一個月,隻發現了泥土。然而,這條溝挖得太深了,我們決不能輕易放棄。

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墓道入口是怎麼被發現的

1、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乾陵的墓道口。

2、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确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并于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阙,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中央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後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墓道口,是被誰所發現的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墓道口,是被誰所發現的?經過幾千年的大規模發掘,乾陵仍被大規模地保存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人意外地發現了乾陵墓道口的存在。那是在1958年的冬天,國家在組織修建乾陵的西蘭公路,從梁山取石。也就是在11月27日,一個叫何畲的年輕人炸出了很多石頭。我們發現.......,這些規則的石頭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上面還刻着很多字,很像當地乾陵墓口的石頭。

後來,事業蒸蒸日上,就跑到當時的乾縣政府辦公室,告訴當時的縣委書記和縣長他可能把乾陵的金字塔形土堆給炸了,幾乎所有人都是一臉懵逼,乾陵曆經千年都沒有被盜,很多盜墓者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這種方式怎麼可能輕易被幾個年輕人留在口裡。

但得幹縣政府對此事非常重視,畢竟近千年來一直被盜墓賊流口水的錢氏墓門,終于要出土了,于是派了一名楊姓幹部負責調查錢氏墓的問題,楊姓幹部在陝西省相關考古專家到來後終于成立了錢氏墓發現專業委員會。正式開始發現乾陵的金字塔形土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動員了數萬名民兵和隊員,終于确認乾陵确實存在,但當時國家并沒有相應的技術來保證乾陵内的文物在完全發掘的情況下不被損壞,最後不得不暫時擱置進一步開放乾陵地下宮殿的計劃。

50年代,乾陵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1961年,乾陵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建立了乾陵博物館,收藏了乾陵文物四千餘件,1987年,整理了乾陵神道,随着旅遊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乾陵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保護文物的意識也大大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