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宮女和太監私通什麼意思
在中國的古代封建社會裡,太監一直是皇宮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宮女們也是一樣,皇宮裡太監和宮女私通會怎樣呢?接下來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宮女和太監私通什麼意思,歡迎閱讀!
宮女和太監私通什麼意思
其實所謂的對食就是皇宮裡的太監和宮女“私定終身”的意思!太監和宮女為何要對食呢?這就是一個悲催的故事了!太監和宮女都被困于宮牆之内,為了有個傾訴的對象,大部分的太監和宮女會一對一的對食,以撫慰心中的寂寞之情。那麼太監和宮女是怎麼樣對食的呢?
太監,是古代最可憐的男人。尤其是皇宮裡的太監,在皇宮無疑是皇帝最大。太監,不僅被傷害了身體,也被傷害了心靈。據記載,當太監的男人大多數都是幾歲便入宮進行閹割。
在古代一般都是窮人家的小男孩才會被送進宮做太監,因為誰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兒子送進宮做太監。其實,太監們的生活也是極其寂寞乏味的,沒有人願意與他們成雙結對。
所以,他們總是趁主子不知道的情況下找宮女對食。何謂對食?其實,簡單的解釋就是給自己找個伴,死後也好有人送終。當然,太監和宮女對食是皇宮裡禁止發生的事,有很多太監宮女唯有偷偷摸摸的對食。由于寂寞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如同情侶一般,又如同夫妻一樣,甜蜜幸福,溫馨浪漫。
可是,他們的生活也許隻能是陪伴對方,而沒有任何激情的生活。除此之外,太監與宮女對食絕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尤其是自己的主子。否則,必死無疑。對食之後便可偷偷來往,無須再告訴任何人,隻要自己幸福快樂即可。
當然,他們之間不一定是真正的愛情,但一定是有感情存在的。每個人都想找個伴,太監和宮女也一樣。在紅牆綠瓦内,他們好最孤獨的人。不過,假如不幸被主子發現,也是件不得了的事,非死即傷。
在皇宮裡,太監和宮女根本沒有地位。主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己絕對不可以有任何意見。既然如此,對食自然也成為他們最難達到的目的。如果,他們沒有遇到與自己對食的人,想必隻有等死了。
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由,根本沒有辦法離開皇宮,即使離開了,也隻能孤獨終老。這就是太監宮女對食之後的生活,像電視劇裡那樣的情節,恐怕在真實的曆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其實,太監和宮女都是可憐人兒,因為家裡窮被送進宮做奴婢。一進就是幾十年,甚至到死也不能回家看看。也許這就是他們的命運,凄涼悲慘。但他們一旦找到了和自己對食的人,就不會再寂寞了,太監與宮女對食也是這個原因了。
根據記載:“對食:原義是搭夥共食。指宮女與宮女之間,或太監與宮女之間結為“夫婦”,搭夥共食。這是宮女、太監被長期幽禁在宮廷,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曠無聊,因而産生的一種子畸形現象。自漢代至明代,史籍及筆記記載不絕。”
宦官與宮女對食的解釋
宦官無妻兒,宮女無夫,兩者由此而結成臨時伴侶,以慰深宮之寂寞,這種關系稱為"對食"。對食最早見于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寝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雲: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這大緻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于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究其緣由,則在于宮中低級宦官無力娶妻納妾,宮女又很少有機會被皇上臨幸,宦官和宮女便隻有自己尋求安慰,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明代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系,又有"菜戶"之稱。從史料分析,菜戶與對食應是有區别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而可稱為"菜戶"的宮女與宦官,多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明朝初年,朱元璋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并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後,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随之煙消雲散。史載:"宮人無子者,各擇内監為侶,謂菜戶。其财産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嫔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以其宦者,不之嫌也。"大緻類似的史料也見于野史。據《萬曆野獲編》所載,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産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采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後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隻據實回答即可。
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後,唱随往還,形如夫妻。宦官對所愛的宮女固然是任勞任怨,聽憑驅使,宮女也會心疼宦官,不讓他幹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别的宦官去幹。宮中有些地位低賤、相貌醜陋且又年歲較大的宦官自知不可能被宮女看上,便甘心做菜戶之仆役,為其執炊、搬運、漿洗,宮女每月付給他們一定的銀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烹饪的宦官便成為追逐的對象,所得的報酬也較多,最多的一月可賺到四五兩銀子。這些宦官身着沾滿塵土和油漬的衣服,背着菜筐,出入宮廷,購買一應所需雜物。
結為"菜戶"的宮女、宦官,多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别人發生感情。宦官如果發現他所愛的宮女移情别戀,往往萬分痛苦,但不會對宮女如何,卻常常與其情敵發生尖銳的沖突。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又移情于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發為僧,一去不返。宮中的宦官對宋保評價極高。如吳氏移情别戀的情形在明宮中較為少見,宮女和宦官結為"菜戶"後大多能終身相守,并且彼此都以守節相尚。如果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則終身不再選配。《萬曆野獲編》曾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寓居于城外寺廟中,見寺中有一室平日緊鎖,甚覺奇怪。趁寺廟中人打掃的機會,他進去看了一下,竟發現裡面全是宮中宦官奉祀的已亡宮女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的姓名。寺廟中人告訴這位讀書人,每逢宮女的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緻祭,其悲傷号恸,情逾尋常夫妻。
宦官娶妻、奪妻的記載曆代都有,可謂史不絕書。宦官娶妻當然并不意味着能過正常的性生活,但宦官有男人的性意識,也當然有相應的性要求,性欲的強弱雖然各有不同,心理上的需要應該是相同的。況且宦官本來就不承認自己是非正常的男人,無時無刻不想證明自己有男人的本色,讓人忽略他們受過宮刑,娶妻便成了他們最大的安慰,可以說,心理上的慰藉和潛在的性要求是宦官娶妻成家的兩大動力。
宦官娶妻成家,見于史載的較早例證當是秦、漢時期的趙高。《史記·李斯列傳》曾提及趙高有女婿閻樂,官任鹹陽令。有女婿必有女兒,但據史籍有關記載,趙高系自幼閹割,顯然不具備生育能力,此女當為趙高養女無疑。趙高既能收養子女,娶妻成家應該是可能的。由此而後,宦官娶妻成家的記載越來越多。至東漢時期,宦官勢力急劇膨脹,乃出現了"常侍黃門亦廣妻娶"的情形,桓帝時單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拟則宮人。"這表明娶妻納妾至晚在東漢時期已成為宦官的合法權利。進入唐代之後,宦官娶妻更為普遍。玄宗時的大宦官高力士偶然見到刀筆吏呂玄晤的女兒,見其容貌秀美,舉止娴雅,驚為天人,遂娶之為妻。呂玄晤随即被擢為少卿,後出任刺史。隸宗時權閹李輔國娶元擢的女兒為妻,元擢也因此當上了梁州刺史。曾曆仕順、憲、穆、敬、文、武六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妻胡氏,乃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贈戶部尚書胡承恩之女。胡氏嫁給仇世良後,妻以夫貴,得封魯國夫人。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嚴禁宦官娶妻,但收效甚微,不久便成為一紙空文。明宣宗時,宦官陳蕪備受寵信,宣宗先賜名"王瑾",又将宮女兩人賜之為夫人。後世由皇帝親自賜賞妻室者盡管已不多見,但明代宦官娶妻成家相沿成俗。
清代對宦官管束極嚴,但娶妻成家之事仍很多見。清末著名權閹小德張曾在妓館中結識了一個叫方金翠的妓女,兩人情投意合,娼主也極力奉迎。方金翠對小德張伺候十分周到,小德張吐痰時總要方金翠以口承接,然後再由方吐入痰盂,所以一時傳聞很多,稱"過籠痰筒"。小德張對其相當滿意,便想買方金翠從良。娼主見此良機,拼命擡高價格,小德張也準備同意。殊料方金翠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她還是處女。小德張一氣之下,在另一家買了一個名為張小仙的處女為妻。
宦官娶妻當然是有其婚但不能行其實,所謂"豎宦之人,亦複虛有形勢,威逼良家,取女閉之,至有白首殁無配偶,逆于天心。"但曆史上也有一些可恥可卑的宦官,利用妻子謀取官位。五代時蜀主王衍曾與宦官王承休的妻子私通。王承休得知後,非但不加阻止,反而慫恿其妻繼續與皇上私通以求寵幸,結果當上了天雄軍節度使。清末發了大财的宦官娶的妻妾都很漂亮,一些人還倚仗年輕漂亮的老婆為其聯絡權貴、拉攏同行。禦膳房首領太監古玉秀,沒有哪點出衆的地方,就憑着他年輕漂亮的老婆替他奔走,結果爬上了禦膳房大總管的地位。當然更多的是女性家中父兄因貪圖富貴而将其嫁與宦官,如呂玄晤将女兒嫁與高力士、元擢将女兒嫁與李輔國都屬這種情形。
太監為什麼要從小閹割
衆所周知,在中國的古代封建社會裡,太監一直是皇宮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所以在許多的封建王朝的發展下,太監制度也是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大特征,要想進入太監這一行并不是那麼簡單,這要求正常的男子首先進行閹割,這對于男性的身體來說是莫大的傷害,而且在心理上也有着不少的創傷,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滅亡,這些在皇宮的太監在社會裡又會被怎麼對待?
其實很多人對太監為何要閹割之事有着彼此心照不宣的想法,一般來說,皇帝為了更好的管理後宮,通常會讓進行閹割的男子進宮,面對後宮衆多的美女們,哪個正常的男子會不動心?但是太監除外,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宮女被性騷擾,而且還可以讓妃子們守身如玉,除了可以保證皇家血統的純正之外,還有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關系到皇帝自己是否被帶綠帽子了,所以為了解決後宮的一些問題,自古的皇帝後宮中都會有太監的身影。
但是為何太監一般要在很小的時候或者是幼年就進行了閹割,面對這個問題,清太祖努爾哈赤便親自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原來在公元162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就下了這麼一道聖旨給各個諸王們,其大意主要為:你們王府中的家奴們,應該趁早就把他們給閹割了,這樣一來對于他們的家庭來說,可以早早的獲得财富,不然的話,等到這些家奴們長大後,往往會和府中的婦女們私自的勾結
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這些不齒的事情一旦被發現後,留給他們的隻有被處死了,所以要求他們早早的閹割其實也是為了他們好。不過這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個人看法,但是清朝對待太監确實是蠻嚴格的,也許是吸取了明朝宦官誤國的教訓,順治曾在内務府等地方就立過“鐵牌”,明确規定太監不能幹政、出京、為官的品級不能逾越四品,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的太監明顯比明朝少的多了,最多的時候也就是不過3600人。
猜你喜歡:
1.慈禧太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2.古代皇宮中有哪些饑渴的女人
3.最荒淫的皇帝排行榜
4.曆史上唯一一個與皇帝離婚的女人是誰
5.史上最悲催妃子是誰
古代宮女怎麼解決
與明代宮女結成“配偶”的太監為“菜戶”。明沈德符《野獲編·内監·内廷結好》:“内中宮人鮮有夫配偶者,而數十年來為盛。蓋先朝尚屬私期,且諱其事。今則不然,唱随往還,如外人夫婦無異。其講婚媾者,訂定之後,星前月下,彼此誓盟,更無别遇,亦有暗約偷情,重費不惜。或所歡偵知之,至于相仇持刃梃報複者。頃年翼坤宮皇貴妃宮人名吳贊女者,久為内官宋保所侍,後複與同類張進朝者結好。宋不勝憤恨,遂棄其宮去,為僧不返。又宮人與内官既偶之後,或一人先亡,亦有終身不肯再配,如人間所稱義節·.....今上最憎此事,每聞成配,多行譴死,或亦株連說合謀約,多斃梃下,然亦終不能禁也。凡内人呼所配為菜戶,即至尊或亦曰:‘汝菜戶為誰?’即以實對,蓋相沿成習,已恬不為奇怪。”
對食
宮女與宮女對食
指宮女與宮女之間,或太監與宮女之間結為“夫婦”,搭夥共食。這是宮女、太監被長期幽禁在宮廷,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曠無聊,因而産生的一種畸形現象。自漢代至明代,史籍及筆記記載不絕。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禦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後。房與宮對食。”顔師古注引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明沈德符《野獲編.内監.對食》:“今中貴授室者甚衆,亦有與娼婦交好,因而娶婦者。至于配耦宮人,則無人不然。凡宮人市一菜蔬,博一線帛,無不藉手,而費亦不資。然皆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按宮女配合,起于漢之對食,猶之今菜戶也。武帝時,陳皇後寵衰,使女巫着男子衣冠帻帶,與後寝居,相愛若夫婦。上聞窮治,謂女而男淫,廢後處長門宮。”又《内監.镟匠》:“貴珰近侍者俱有直房,然密迩、乾清等各宮不敢設庖畗,僅于外室移飧入内,用木炭再溫,以供饔飧。唯宮婢各有爨室自炊,旋調旋供。貴珰輩反甘之,托為中饋,此結好中之吃緊事也。”清徐鼐《小腆紀傳》:“常中郭氏名良璞,故閹夏國祥之對食也。”《随園詩話》卷二引清羅天尺《南漢宮詞》:“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按,《十國春秋》載:“劉龑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
宦官與宮女:對食
宦官無妻兒,宮女無夫,兩者由此而結成臨時伴侶,以慰深宮之寂寞,這種關系稱為"對食"。對食最早見于漢代,從這一稱呼本身來分析,可能是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寝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雲: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這大緻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迨至明代,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于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究其緣由,則在于宮中低級宦官無力娶妻納妾,宮女又很少有機會被皇上臨幸,宦官和宮女便隻有自己尋求安慰,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
明代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系,又有"菜戶"之稱。從史料分析,菜戶與對食應是有區别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而可稱為"菜戶"的宮女與宦官,多共同生活,如同夫妻,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明朝初年,朱元璋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并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但自永樂而後,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随之煙消雲散。史載:"宮人無子者,各擇内監為侶,謂菜戶。其财産相通如一家,相愛如夫婦。既而嫔妃以下,亦頗有之,雖天子亦不之禁,以其宦者,不之嫌也。"大緻類似的史料也見于野史。據《萬曆野獲編》所載,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司房宮女接觸較多,便逐漸産生感情。宦官以此為基礎,往往主動替宮女采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追慕之情。宮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結成伴侶,稱為菜戶。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允許的,即使是皇帝、皇後有時也會問宦官"汝菜戶為誰?"宦官隻據實回答即可。
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後,唱随往還,形如夫妻。宦官對所愛的宮女固然是任勞任怨,聽憑驅使,宮女也會心疼宦官,不讓他幹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别的宦官去幹。宮中有些地位低賤、相貌醜陋且又年歲較大的宦官自知不可能被宮女看上,便甘心做菜戶之仆役,為其執炊、搬運、漿洗,宮女每月付給他們一定的銀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善烹饪的宦官便成為追逐的對象,所得的報酬也較多,最多的一月可賺到四五兩銀子。這些宦官身着沾滿塵土和油漬的衣服,背着菜筐,出入宮廷,購買一應所需雜物。
結為"菜戶"的宮女、宦官,多在花前月下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别人發生感情。宦官如果發現他所愛的宮女移情别戀,往往萬分痛苦,但不會對宮女如何,卻常常與其情敵發生尖銳的沖突。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又移情于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發為僧,一去不返。宮中的宦官對宋保評價極高。如吳氏移情别戀的情形在明宮中較為少見,宮女和宦官結為"菜戶"後大多能終身相守,并且彼此都以守節相尚。如果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則終身不再選配。《萬曆野獲編》曾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寓居于城外寺廟中,見寺中有一室平日緊鎖,甚覺奇怪。趁寺廟中人打掃的機會,他進去看了一下,竟發現裡面全是宮中宦官奉祀的已亡宮女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的姓名。寺廟中人告訴這位讀書人,每逢宮女的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緻祭,其悲傷号恸,情逾尋常夫妻。
宦官娶妻、奪妻的記載曆代都有,可謂史不絕書。宦官娶妻當然并不意味着能過正常的性生活,但宦官有男人的性意識,也當然有相應的性要求,性欲的強弱雖然各有不同,心理上的需要應該是相同的。況且宦官本來就不承認自己是非正常的男人,無時無刻不想證明自己有男人的本色,讓人忽略他們受過宮刑,娶妻便成了他們最大的安慰,可以說,心理上的慰藉和潛在的性要求是宦官娶妻成家的兩大動力。
宦官娶妻成家,見于史載的較早例證當是秦、漢時期的趙高。《史記·李斯列傳》曾提及趙高有女婿閻樂,官任鹹陽令。有女婿必有女兒,但據史籍有關記載,趙高系自幼閹割,顯然不具備生育能力,此女當為趙高養女無疑。趙高既能收養子女,娶妻成家應該是可能的。由此而後,宦官娶妻成家的記載越來越多。至東漢時期,宦官勢力急劇膨脹,乃出現了"常侍黃門亦廣妻娶"的情形,桓帝時單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拟則宮人。"這表明娶妻納妾至晚在東漢時期已成為宦官的合法權利。進入唐代之後,宦官娶妻更為普遍。玄宗時的大宦官高力士偶然見到刀筆吏呂玄晤的女兒,見其容貌秀美,舉止娴雅,驚為天人,遂娶之為妻。呂玄晤随即被擢為少卿,後出任刺史。隸宗時權閹李輔國娶元擢的女兒為妻,元擢也因此當上了梁州刺史。曾曆仕順、憲、穆、敬、文、武六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妻胡氏,乃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贈戶部尚書胡承恩之女。胡氏嫁給仇世良後,妻以夫貴,得封魯國夫人。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嚴禁宦官娶妻,但收效甚微,不久便成為一紙空文。明宣宗時,宦官陳蕪備受寵信,宣宗先賜名"王瑾",又将宮女兩人賜之為夫人。後世由皇帝親自賜賞妻室者盡管已不多見,但明代宦官娶妻成家相沿成俗。
清代對宦官管束極嚴,但娶妻成家之事仍很多見。清末著名權閹小德張曾在妓館中結識了一個叫方金翠的妓女,兩人情投意合,娼主也極力奉迎。方金翠對小德張伺候十分周到,小德張吐痰時總要方金翠以口承接,然後再由方吐入痰盂,所以一時傳聞很多,稱"過籠痰筒"。小德張對其相當滿意,便想買方金翠從良。娼主見此良機,拼命擡高價格,小德張也準備同意。殊料方金翠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她還是處女。小德張一氣之下,在另一家買了一個名為張小仙的處女為妻。
宦官娶妻當然是有其婚但不能行其實,所謂"豎宦之人,亦複虛有形勢,威逼良家,取女閉之,至有白首殁無配偶,逆于天心。"但曆史上也有一些可恥可卑的宦官,利用妻子謀取官位。五代時蜀主王衍曾與宦官王承休的妻子私通。王承休得知後,非但不加阻止,反而慫恿其妻繼續與皇上私通以求寵幸,結果當上了天雄軍節度使。
清末發了大财的宦官娶的妻妾都很漂亮,一些人還倚仗年輕漂亮的老婆為其聯絡權貴、拉攏同行。禦膳房首領太監古玉秀,沒有哪點出衆的地方,就憑着他年輕漂亮的老婆替他奔走,結果爬上了禦膳房大總管的地位。當然更多的是女性家中父兄因貪圖富貴而将其嫁與宦官,如呂玄晤将女兒嫁與高力士、元擢将女兒嫁與李輔國都屬這種情形。
清代皇宮的後宮分級
清朝後宮分為八個等級,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嫔,貴人,常在,答應。
不同等級,其實也是不同官職。
官大一級壓死人,等級不同,待遇就不同,比如冊封:
冊封皇貴妃和貴妃用金冊;冊封妃用鍍金銀冊;冊封嫔用銀冊;貴人、常在及答應無冊。
至于每個月的用度,上下尊卑的禮儀,尤其是周邊奴才的尊上踩下,我們在劇中也能窺見一二。
我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就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家庭也不例外。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以及宮中貴人耳朵紮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繡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縧,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繡文。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并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繡文。
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後和皇後着朝服時胸前挂有三盤朝珠。着吉服挂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
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采,縧用明黃色,繡文為五谷豐登。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莊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