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李白的《秋浦歌》描繪了哪些情感和景色
秋浦,李白筆下的詩意世界,如詩如畫,每一首歌都流淌着深深的愁緒和瑰麗的想象。讓我們一起沉醉在這十七首秋浦歌中,感受那秋意的蕭瑟和情感的流轉。
其一,秋浦長似秋,蕭瑟的景象喚起無盡的愁緒,詩人登臨東大樓,遙望長安,隻見江水潺潺,寄言江水,詢問它是否還記得他的離愁,一掬秋水淚,承載着無盡的思念,流向遠方的揚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哀鳴聲中,歲月催人白頭。清溪非隴水,卻成斷腸之流,詩人欲去又留,長久的遊蕩中,歸期何在?
從錦駝鳥的人間天上,到白猿的超騰如飛雪,李白的筆下,秋浦的動物們仿佛都有了生命,它們的啼鳴,觸動了詩人的心弦。
其五,猿聲催白發,秋意在每一縷風中,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李白在醉酒與歌聲中,尋找着心靈的慰藉。
秋浦的千重嶺,水車嶺的奇景與天傾石、寄生枝共同編織了一幅壯麗畫卷。石楠樹與女貞林,白鹭與白猿,每一個細節都飽含着詩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最後,李白的詩歌像秋浦的夜歌,悠揚而深遠,耐可乘月看花,又或是爐火紅光,寒川歌聲,都是他内心深處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李白的秋浦歌,是他的情感流露,也是他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度思索。這十七首詩,在字裡行間,我們能品味到詩人那份深沉而熱烈的情感。
描寫景色的古詩有哪些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蘇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蒌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2、《錢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譯文: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雲垂得很低。幾隻早出的黃莺争栖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着築巢銜泥。
3、《春江晚景》
唐代:張九齡
江林多秀發,雲日複相鮮。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興來隻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餘花滿客船。
譯文:江畔林木茂盛,花兒盛開;天上雲朵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征行逢此佳景,驚喜之情頓生。自覺春思渺然,賞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傳。
日落西山,整個江面沐浴在夕陽的餘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飄落的花瓣伴着晚霞灑落在渡口的客船上,這樣一幅绮麗迷人的景象,怎不讓人贊歎。
4、《花島》
唐代:韓愈
蜂蝶去紛紛,香風隔岸聞。
欲知花島處,水上覓紅雲。
譯文:蜜蜂和蝴蝶一群群都飛向同一方向,順着蜂蝶飛去的方向,調動嗅覺,頓時感到撲鼻的香氣隔着寬闊的江面傳送過來。想知道開滿鮮花的江中小島在哪裡?隔着寬闊的江水,隻是隐約可見遠方似有一片紅色的雲彩。
5、《江南旅情》
唐代:祖詠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
劍留南鬥近,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譯文:楚地的山脈綿延不斷沒有盡頭,返回故鄉的路是如此崎岖蕭條。看到東海日出,彩霞缤紛,就知道要下雨了;聽到大江波濤澎湃的聲音,就知道夜潮來臨。
我書劍飄零,羁留近于南鬥之下,家鄉遙遠,家書難收,我家北風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吳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點回家,可惜無人把它帶到洛陽。
秋浦歌描寫了哪些景物,什麼人物,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寫人
詩詞原文
秋浦歌(唐)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字句淺釋
1、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西南。唐時是著名産銅、銀的地方。 2、緣:因為。 3、秋霜:秋天的白霜,這裡用來形容白發。似個:這個。
譯文
我頭上的白發長到三千丈!隻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着明亮的鏡子,我的頭發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裡弄來這模樣!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解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麼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内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後兩句“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是說:照着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鬓染秋霜呢?【簡析版本2】
文化價值
“曾記當年騎竹馬,而今便是白頭翁。”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的事情還曆曆在目、記憶猶新,怎麼就已經白發上頭了?無怪古往今來,許多詩人都哀歎青春易逝、光陰難留、人生如夢。但李白與衆不同,他一來就出口不凡:白發三千丈!猛一下把個滿頭銀發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銀絲卻一直飄灑流蕩而去,消失在無窮遠的地方!當這一震撼人心的鏡頭淡出以後,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發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邁的白發,意味着走向老邁的過程是一個冷峻無
現實,而對于“老之将至”這一警告,自己還是深感突然、手足無措,不免發出由衷的哀歎!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緊跟在“老”後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為對“死”的本質毫無了解,又受了無神論者披着“科學”外衣的、反科學的“解釋”的誤導。然而,确實有許多人不怕死。他們明白“死”的真正意義,其中許多人還能預知死期,真正做到“視死如歸”。讀了此詩,如有“當頭棒喝”之感,因而對“生”與“死”這個重大問題嚴肅地考慮,甚至探究一下“視死如歸”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體現了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價值。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象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編輯本段秋浦歌十七首
原詩
【年代】:唐【作者】:李白其一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憶侬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遊成久遊。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其三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渌水,不敢照毛衣。其四兩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其五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其六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其七醉上山公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其八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天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鹭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其十一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其十二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其十三渌水淨素月,月明白鹭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其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解析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歌的一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一句是全景,隻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整個畫面呈現出濃重的色調與強烈動感,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景象描寫,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後,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着新奇、贊歎的多重感情體驗。接下來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是作者對正在緊張勞作的冶煉工人的正面描寫,赧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李白對其加以創造性的發揮,而生成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詞彙"赧郎",用來表達他對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勞苦大衆的由衷的欽佩之情,工人們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内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号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給了本來就十分敏感的詩人以強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内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麼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連"寒川"都不能自已,那麼就更不用說天生浪漫,感情豐富的李白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于是大筆一揮,創造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無比壯觀的秋夜冶煉全景效果圖,言簡意赅又淋漓盡緻地抒發了作者對創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李白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如果我們能夠把視野再放寬一點,從李白在秋浦時的整個創作背景及當時的個人處境來觀察思考,就會發現,盡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覺得好像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樣,聽不得秋日的猿鳴,但是當他一旦接觸到火熱的生活和激情的迸發,那怕是與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幹的體力勞動,他也能夠從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從而在心靈上獲得洗禮,在靈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讴歌生命,贊美勞動,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對他産生積極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發創作的靈感。所以他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從困境中走出來,重新發現生活所處處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種極為欣賞的眼光,在詩中再現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調了,"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鹇,結罝映深竹。"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漁家在夜以繼日地打魚,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閑着,在竹林深處,張網捕鳥,罝是捕鳥獸的網。一家人都在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卻是非常平和的,這首被人贊為頗有王維《辋川詩》格調的詩作,顯然是在一種輕松自在的心境下創作出來的。正是這種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寫出脍炙人口的華彩辭章來的重要主觀因素呀!
要是覺得好的話給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