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那麼小怎麼統一全國(秦國好不容易統一全國,為什麼那麼快就滅亡了)

biang 中華百科 735

本文目錄

  1. 秦國是如何統一六國的
  2.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六國秦國統一六國後國土面積有多大
  3.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的

秦國是如何統一六國的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是先後滅掉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

1、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

2、前229年,秦派将軍王翦領兵攻趙,前228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

3、前225年,秦派王贲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4、前224年,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隻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并在蕲大敗楚軍,又強渡淮水,直抵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城下。前223年,秦軍乘勝追擊,攻占楚都壽春,俘虜楚王,楚國滅亡。

5、前223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傷被俘,楚亡。早在前227年時,燕太子曾派荊轲前往刺殺秦王,未成,秦乘機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蘇城,燕王喜遷到遼東,至前222年,秦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6、前221年,秦派王贲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

擴展資料:

秦國能統一的原因:

1、商鞅變法的基礎

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在秦國内統一度量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是秦國的經濟有了極大地發展。

2、擁有先進的意識

秦族很早就與夏、商、周的各個中原族群發生了緊密的聯系,自身也成為了中原族群的一部分。而中原的思想、技術等方面,在當時的中國是最先進的。秦族充分的掌握了中原族群的技術和意識,對中原族群的思想和意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沒有後顧之憂

秦國立國之初,東邊有晉國屏障,可以專心對付戎族(當時是春秋初期,如果是戰國時期,也許秦國還未發展強大起來就已經被晉國滅亡了)。戎族仍然是遊牧民族,各部落之間也不團結。秦國畢竟是從中原過去的族群,技戰術和思想上有一定的優勢,這使他們能夠首先戰勝了環顧周邊的戎族諸部落。

特别是消滅了大渠戎國之後,秦國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而且有廣袤的土地和人口來支撐他的統一六國的戰争。而且秦國處于中國西北部,與六國有層層關隘阻隔,易守難攻,使得秦國腹地免受戰亂之苦,極大的保障了生産。

而六國中實力最強的楚國與齊國與秦國距離相對較遠,直接的戰略威脅不大。實力最弱的韓國離秦國最近,這就使得秦國具備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可能。

4、善用人才

戰國後期,秦國人才輩出,如範錐,白起,李斯,商鞅,王翦等,盡管有過商鞅被車裂的慘劇,但總體而言秦國對于人才還是能用其才,盡其忠的,反觀六國如商鞅般慘劇的不勝枚舉,這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5、順應曆史潮流

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廣泛吸引各國人才,制定正确的統一戰略。秦始皇統一天下,是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封建集權制替代農奴制的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滅六國之戰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六國秦國統一六國後國土面積有多大

公元前221年,秦帝國在一代千古之帝秦始皇的帶領下,經過艱苦卓絕的10年征戰,準備将自東周以來四分五裂的諸夏國家重新統一起來,結束了800多年分封而治的局面。

那麼秦國的版圖到底有多大?它的版圖四至位置都到了哪裡?今天我們來弄清這兩個問題。

秦國從秦非子牧馬開始,才逐漸有了一個部落的雛形,在這之前,可以說秦人分散各地并不集中,而且也沒有自己的領地,整體上是一個既無社會等級,又無自己地盤的弱小族群。

從一個西垂小族,發展到統一諸夏各國,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秦國的版圖始終随着秦國向東發展的戰略實施而擴大。

秦帝國的領土面積,大部分在周朝的基礎上進行了大範圍的擴張,可以說除了東部外,其它三個方向大秦都進行了拓邊。

作為掘起于西陲的一個國家,因此對于西部領土的擴張秦國曆代都在進行。

秦人立國之初就在關中大地與西戎交鋒,因為西戎占據了關中大地,将戎人趕到隴西草原,收複關中大地,才意味着秦人真正立國。

到了秦穆公時代,秦國的國土面積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主要得益對西戎諸部落的兼并,是秦國“拓地千裡”。

這是怎麼回事呢?秦穆公領導的秦國一直奉行了向東方發展的戰略,但進行的并不順利,首先遭到中原大國晉國的頑強阻擊,淆之戰中秦軍全軍覆沒,最終秦人也僅僅取得晉國的河西之地,秦人東部邊疆隻到達黃河西岸。

東進受阻後,秦穆公舉兵西進,史稱“穆公西霸戎狄,滅國十二,拓地千裡,天子緻伯,諸侯畢賀”。

這時秦人西進最遠到達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也就是秦人最初的封地秦邑。

隴西河谷位于今天的甘肅省東部,是渭河上遊的一片河谷之地,是當時農牧文明的分界線。

取得隴西河谷後,秦人并沒有進一步西進,進入今天的青海、新疆等地,而是全力東出,因為當時最富饒的地區是東部的華北平原,而不是西部的沙漠。

秦惠王時期,大将司馬錯領軍向西南方向進攻,取得巴蜀之地。

秦昭襄王晚期,秦國舉全國之力修建都江堰,造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國美譽。重慶就是秦國統一前最西南部的邊疆了。

根據後人的推算,在秦始皇帶領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國的國土面積為214萬平方公裡。這個數字也代表的秦國建國初期的實際國土面積,和我們現在960完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比較起來,秦國的國土面積是現在的四分之一多。

秦國在完成諸夏統一後,并沒有停止對外擴張的步伐,在秦始皇的戰略中,南面的百越和北方的匈奴是必須征讨的。所以他排任嚣、趙佗去征伐百越,讓蒙恬等人去北方攻擊匈奴,做好積極防禦的準備。

大将蒙恬率軍北擊匈奴,得到了匈奴七百餘裡,士不敢彎弓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馬。

擊退匈奴後,秦朝取得黃河河套之地,置縣44個,分屬九原郡與北地郡。

蒙恬招募民衆開發河套地區,取得良好效果,被後人譽為開發甯夏第一人。

甘肅、甯夏的西部是千裡戈壁,因此沒有越過流沙再西進。

當然,征伐百越和匈奴,除了擴大國土面積之外,對于秦國來說,更重要的是拓展擴建戰略空間,築牢秦國的安全屏障。

公元前214,秦國先後将嶺南百越之地和内蒙古河套之地收入囊中,是秦帝國的版圖面積達到347平方公裡。當然這些數字也是後人推算出來的。

那麼,我們知道了秦國的疆土面積,秦國的版圖四至位置都到了哪裡呢?

秦帝國統一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搞了一個《琅琊台石刻》,給自己一生的豐功偉績歌功頌德。後來到了秦二世元年,秦二世胡亥也仿照老爹秦始皇東巡,在同樣的地方也搞了一個新的《琅琊台石刻》。

這兩個《琅琊台石刻》的文字都是當時的大文豪李斯親自書寫的,在裡面詳細記錄了大秦帝國的版圖四至。

《琅琊台石刻》這樣寫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迹所至,無不臣者。

在這個石刻文字記載上,我們大體知道了秦帝國版圖的四至到了哪裡。

可以看出,大秦帝國東部邊疆到達了大海,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東海和黃海的位置。因為當時面對茫茫大海,秦國的疆土已經無法拓展。

南部的版圖則到達了今天的廣西和廣東地區,應該說涵蓋了今天所有的位置。

西部版圖也就是到達了今天的甯夏,到了“流沙”,秦人才停止了征伐。

北部邊疆到達了今天的外蒙古,這在秦曆史裡多有記載。

這篇《琅琊台石刻》記載的大秦帝國版圖四至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首先這篇石刻文的作者是李斯,李斯在無論在秦始皇時期還是秦二世初期,都是大秦帝國統一戰略的制定者和推動者,雖然在秦始皇死後參與了沙丘政變,導緻自己親手參與創建的秦帝國被趙高禍亂後迅速倒塌。但李斯作為法家嚴謹的法治作風以及文學造詣,包括他對秦帝國所有數據的掌握,可以說這篇文章雖有誇張的意思,但整體上還是詳實的,是值得我們相信的。

其次,後人根據秦始皇時期所修建的秦直道、秦長城以及秦軍征伐兼并的版圖等多種要素數據綜合推算出來的秦國版圖面積和四至,基本上也和石刻文裡的記述相吻合,内容的真實性不容置疑。

另外,漢朝建立之後,不僅繼承了秦國的體制,也繼承了秦國的疆土面積,整體上和秦朝的版圖和四至保持了一緻。漢文帝和漢景帝奉行與民休養的國策,對外并未發生大的擴張,隻是到了漢武帝之後,國家才向匈奴宣戰,再次拓地千裡。

所以說,秦帝國的版圖面積和四至在石刻文裡記載是值得我們後人相信的。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的

秦國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1、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

2、前230年,秦派内史騰領兵攻韓,俘虜韓王玻???鹜觥?

3、前229年,秦派将軍王翦領兵攻趙,前228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

4、前225年,秦派王贲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5、前223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傷被俘,楚亡。早在前227年時,燕太子曾派荊轲前往刺殺秦王,未成,秦乘機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蘇城,燕王喜遷到遼東,至前222年,秦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6、前221年,秦派王贲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

擴展資料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并遂為諸侯。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并了六國,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秦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秦帝國時代。

秦國為了吞滅六國實現大一統的願望,建立完備的後勤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秦王發布優惠政策,招三晉民衆來秦,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賦稅,秦境内的山林水澤十年不受賦稅。秦人在外打仗,新民在國内進行耕作,解決了軍糧供應的問題。

這樣一來,既不耽誤農業生産,也不妨礙發兵去征伐他國,是富國強兵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秦統治者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範和嚴格的畜牧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