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順治皇帝怎麼死的(清朝 順治)

biang 中華百科 680

本文目錄

  1. 順治皇帝怎麼死的
  2. 順治是怎麼死的
  3. 順治—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

順治皇帝怎麼死的

先看清史稿記載: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遺诏曰:“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

關于皇帝的死,隻有寥寥數語,并沒有記載死因,這也成了千古懸案。

順治死因正史沒有記載,其中種種疑點,可以通過對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宮檔案的分析,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王熙自撰《年譜》記載或死于天花:

我們來看王熙自撰《年譜》。王熙是順治時期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诏就是面谕他草拟的。

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後的一周,如《年譜》雲:“辛醜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内,恭請聖安,吾入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内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禦榻,聖躬少安,命至禦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谕‘朕患痘勢将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诏書,即就榻前書寫……’随勉強拭淚吞聲,就禦榻前書就诏書首段。随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谕,詳細拟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内撰拟,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恸。初八日,又同内閣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閣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确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于養心殿。

張宸《青碉集》記載吻合《年譜》:

另外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碉集》中所記:“辛醜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内珰吳良庸祝發。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谕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着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曆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于天花。

從種種史料和迹象推斷,順治患天花而去世,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天花在清朝是非常猖獗可怕:

清朝天花的流行,已影響到八旗人丁的數量與質量,在當時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防天花,已經成為清朝立國的國策之一。

而防天花,已經成為清朝立國的國策之一。清朝入關前,統治者就頒布了很多法令,規定一旦疫情發生,必須立即将疫區封鎖,已經出痘的人嚴禁出走,那些在疫區内沒出過痘的人,一律遷往偏遠地區隔離;對那些不及時報告疫情或者擅自掩埋天花死亡者的人,官府要追究責任,甚至以死論罪。順治二年的谕旨宣布:凡是民間出痘者,立即遷出城外四十裡進行隔離。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住進紫禁城的皇帝。其在位期間,為躲避天花的傳染,不惜打亂正常朝議制度,躲在深宮不敢上朝。蒙古各部落一向是清朝最可依賴的力量,從順治的父親皇太極開始,蒙古各部落首領每年都要朝見皇帝。但順治執政時期,竟然連續6年沒有接見蒙古王公,原因就是害怕傳染上正在蒙古流行的天花。

在清朝12位皇帝當中,有記載患上天花的皇帝就有4位。即第四任皇帝康熙和他的父親順治帝以及第九、第十任的鹹豐帝和同治帝父子。從康熙到同治王朝,相隔百多年,說明天花的确困擾了清王朝很長一段時間。

順治帝、同治帝都死于天花,鹹豐帝天花痊愈後成了麻子,康熙帝命大,患天花不死,因禍得福,有了免疫力,終生不再患天花。也是這緣故,出入宮廷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支持皇太後的意見,而定玄烨繼承皇位,成為康熙帝。

順治是怎麼死的

順治是染上天花,染疾而死。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這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歸來的當晚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他預感病體沉重,勢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及原内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遺诏。

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時間撰拟。一共三次進給皇上預覽,皇帝三次親自斟酌,剛到晚上才決定。當夜,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與世長辭了。

福臨晏駕後,麻勒吉及侍衛賈蔔嘉二人手捧遺诏去奏知皇太後,馬上向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侍衛等人宣布。遺诏立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烨為皇太子,繼帝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為輔政大臣。

遺诏實為罪己诏,共羅列十四條罪過,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漸染漢俗,重用漢官緻使滿臣無心任事,幾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績。

《順治遺诏》:實為順治帝的“罪己诏”,主要起草者是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共羅列了十四條自己的罪過,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漸染漢俗,寵漢抑滿等。

至于這是否福臨本意,即這十四條是否福臨過目批準的已無從知曉。但卻留給了後世之疑:遺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後;遺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後對此守口如瓶。因此,人們有理由說遺诏本出太後授意,确實是母親責備兒子的話。

福臨崩後,梓宮放在了景山壽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進京的茆溪行森執行火化儀式。火化後寶宮(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馬蘭峪,是為孝陵。廟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後世累有尊谥,至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為二十二字: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順治之死是清史四大疑案之一。《清實錄》留下的記錄很簡單,隻說順治十八年的正月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養心殿”。他死的時候隻有二十二歲十一個月。

最早對順治之死有懷疑的是著名文學家吳偉業,他寫了一首《清涼山贊佛詩》,中間露出了很多弦外之音,隐隐約約好像是在說順治皇帝并未歸天,而是另有歸屬,所謂“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誇迎銮”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的。

吳偉業想說的是,順治沒死,他出家了。順治皇帝生前有一段時間與佛教幾位高僧都有親密的交往,随他們參禅學佛。大約在順治16年底至17年春間,他曾向高僧木陳忞表示有過出家之念。他說的原話是這樣的:“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當到寺,見僧家明窗幾淨,辄低回不能去。”他還說過更加直白的話:“若非皇太後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但還有人說順治皇帝并沒有出家,而是得了一種病,這種病叫天花。而這一說法,曆史上也有記錄,記錄順治皇帝死亡的時間和地點,然而并沒有順治皇帝死亡的原因。在清朝那個年代,天花被人們稱為瘟疫,不但傳染較高,而且得了這種病更是九死一生了,死去的人渾身潰爛,人死後還非常的恐怖。

這些都證明,順治皇帝是病死的,而不是順治皇帝出家了。後來為什麼會說順治皇帝出家?那是因為順治皇帝信佛法,再者是因為順治皇帝這麼年輕的就死掉了,引起了朝廷的變化,朝廷故意散發他出家的消息。後來出現了文學和戲曲,所以這一說法才在民間得到了廣為的流傳。

擴展資料:

順治,中國清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的年号,通常也代指清世祖。順治年間,屬清朝早期,清朝對漢民族的統治矛盾比較尖銳,發生了“剃發易服”“文字獄”等重大曆史事件。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年号順治,在位十八年。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衮出塞射獵,死于灤河,福臨提前親政。

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複籌商,決定采取撫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複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采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别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于絕境的農業生産,開始有了轉機。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号世祖,谥号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于清東陵之孝陵,遺诏傳位第三子玄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福臨

順治—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

一起來了解一下順治皇帝有哪些生平經曆,順治皇帝最後是怎麼死的,陵墓在哪裡等曆史吧!

順治皇帝簡介: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一位皇帝,年号“順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時生于盛京,為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第九子,母為孝莊文皇後,在位18年(1643—1661年)。

順治七年,叔父攝政王多爾衮去世,很快十四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于禁宮内,時年二十四歲,遺诏傳位于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廟号世祖,谥号:體天龍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順治皇帝生平經曆介紹:

福臨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鬥争中被擁上帝位的。皇太極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由于未預定儲嗣,所以在這一突發事件後,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奪者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精明的多爾衮随機應變,提出動議,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結果獲得通過。福臨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寶座即帝位。

次年改元順治。這位年僅六歲的童子皇帝,雖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滿州人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卻有一種好勝的性格和天然的優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底,皇太極出獵葉赫一帶,攜他前往,當行獵于噶哈嶺時,福臨曾“射中一麅”,那時他年僅五歲。在舉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宮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絕說“此非汝所宜乘”,顯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嚴。随着年齡的增長,福臨愈益感到現狀對他的這種尊嚴實際上受到很大的挑戰和侵害。

當時真正掌握帝國實權的是他的叔叔多爾衮。多爾衮“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竟以朝廷自居”。“其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拟至尊。蓋造府第亦與宮阙無異”,“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實際上造成了“關内關外鹹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面。

順治皇帝重用漢官:

在争取漢人地主,提高漢官權力、重用漢官方面,福臨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努力。他已感覺到滿漢的和諧對維系統治的重要,決心改變“各衙門奏事,但有滿臣未見漢臣”的現象,于十年(1653)正月谕内三院:“嗣後凡奏進本章”,要“滿漢侍郎、卿以上參酌公同來奏”,以達到滿漢的“一心一德”。盡管實際上難以完全做到,他對漢官的态度也總有反複,但他提高漢官權力的思想卻有所發展。

十六年十月,他谕吏部:“向來各衙門印務,俱系滿官掌管,以後各部尚書、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滿漢。爾部即傳谕各衙門一體遵行。”這是破天荒的決定,不論實際執行情況如何,漢官權力地位有了明顯提高。他還一再要求滿漢官員和衷共事,“凡會議政事,原應滿漢公同商榷,斟酌事理,歸于至當”,“不拘滿漢皆可具稿”,不許“滿漢兩議”的現象再出現。

順治皇帝澄清吏治:

吸取明王朝滅亡教訓,澄清吏治,是福臨親政期間考慮最多、也最傷腦筋的問題。他有懲于崇祯帝的不幸遭遇,他認為朱由檢“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孜孜以康阜兆民為念”,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帝王,但因“有君無臣,孤立于上,将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終于造成“國勢莫支”,國破身亡的悲劇。他為穩坐天下,亟力尋求長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

順治十年正月特召大學士陳名夏“問天下何以治,何以亂,且何以使國祚長久?”以及“得人如何?”十二年正月谕吏部,令在京七品以上滿漢文武官員,“凡職掌所屬,向來積弊之處,見今整頓之方,詳切敷陳”。并令地方官員亦“直陳無隐”。同時又谕吏部、都察院及科道官員“各據所見極言無隐”。盡管他一直未能找到良策,但确實進行了不懈努力,采取了不少的措施。

順治皇帝維護滿人:

福臨對漢人官元的信任政策,确實反映了他的勇氣與魄力,但他始終也未改變滿清“首崇滿洲”的既定國策,一到關鍵問題上他又總是保護滿人。他對維護滿洲貴族利益的五項政令,不僅從來不予觸動,反而一再重申要堅持滿洲的衣冠服飾,不許放寬逃人之令。為了捕獲所謂“逃人”,他批準設立督捕衙門,并“以逃人逃多獲少,不行嚴察”之故降革督捕官員。他将主張部院大臣專用漢人不用滿人及建議修改逃人法的言官如李呈祥等流放滿洲,甚至于十一年四月下令将主張“留發複衣冠”的内翰林院大學士陳名夏處絞。正因為這種政治上的偏袒,使他對不少重大問題不了了之。

順治皇帝獨寵董鄂妃:

孝獻皇後,世稱董鄂妃,内大臣鄂碩之女,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并按照冊封皇後的大禮頒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這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保存了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诏書》。按常規,皇帝隻有在冊立皇後的大禮上,才會頒布诏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欣喜若狂,頒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對這個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冊封太子之意。

然而這個孩子生下不到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下令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為他修建了高規模園寝。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這種打擊使得她從此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妃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号,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顔貌安整,俨如平時”。

順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福臨自親政伊始,曾雄心勃勃,力圖振興國祚,政治一新,但卻力不從心,緻使矛盾重重,他已疲憊不堪了。在董鄂妃未薨前,他曾對木陳忞說:“老和尚許朕三十歲來為祝壽,庶或可待。報恩和尚(指玉林琇)來祝四十,朕決候他不得矣。”他已自覺骨瘦如柴,體力不支,難以“挨得長久”到四十歲,頂多勉強可以活到三十。

現在董鄂妃崩後,他的精神支柱已轟然坍塌,已覺不久于人世,再也無力支撐這座輝煌的帝國大廈了。大概是他不希望最寵幸的太監在他身後伏法,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他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這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

歸來的當晚即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他預感病體沉重,勢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及原内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遺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時間撰拟。“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定。”當夜,年僅二十四歲的青年天子便與世長辭了。

順治皇帝陵墓在哪裡?

福臨崩後,梓宮厝于景山壽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進京的茆溪行森秉炬,舉行火化儀式。茆溪森的偈語雲:“釋迦涅盤,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大衆會麼?壽皇殿前,官馬大路。”火化後寶宮(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馬蘭峪,是為孝陵。廟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後世累有尊谥,至乾隆元年尊谥加為二十二字: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