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甯重寶稀少版有哪些(崇甯重寶最稀少三個版本)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崇甯重寶稀少版有哪些 崇甯重寶稀少版是哪些
  2. 崇甯重寶稀少版有幾種
  3. 錢真的很重要,北宋時期的銅錢都有哪些種類
  4. 五代十國出現的錢币種類有哪些

崇甯重寶稀少版有哪些 崇甯重寶稀少版是哪些

作為宋朝宋徽宗時代的流通貨币,崇甯重寶鑄造量大,其中有幾個版本産量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包括出頭重版、斷筆重版、母錢版、封口重版、鈎崇版、斜甯版、鈎頭重版、合背版、白銅錢和花穿版。知道了崇甯重寶稀少版有哪些,大家就可以在收藏的時候仔細鑒别版本。

崇甯重寶稀版的特點

作為一個合格的崇甯重寶硬币收藏家,我們不僅要記住崇甯重寶的稀有版本,還要知道每個稀有版本的特點。

1.出頭重版:重字一豎出頭,錢體勻稱;

2.斷筆重版:四字筆畫厚度不均勻;

母錢版:面文四字大于正常版;

4.封口重版:重字倒數第二筆收筆下垂;

5、鈎崇版:崇字下收筆一豎左挑一鈎;

6.斜甯版:甯字左右傾斜;

7.鈎頭重版:重字起筆有左長右短的趨勢;

8.合背版:正背錢文相對或倒對;

9.白銅錢:文字細膩,鑄造精湛;

10.花穿版:錢文字瘦,筆勢弱。

崇甯重寶稀少版有幾種

第一廣穿版

古錢币崇甯重寶,在錢币中,特别是在北宋錢币中,占據濃重的一筆。

提起北宋古錢币,無論圈内,圈外,都是一個字“多”。提起崇甯重寶,更是“多”。

崇甯重寶鐵母,崇甯重寶背“十”,

崇甯重寶背“星紋”“月紋”,背雨絲等等,都是難得真品。

崇甯重寶背十

崇甯重寶背十

崇甯重寶由于便宜,易得,易流通,雖然好品沒有,交換走不少,但自己喜歡的一些重寶,還是留下一些。

如下圖,崇甯重寶“廣穿版”。也叫“寬丁廣穿”。自己認為“廣穿”比較貼切。錢币制作精美,字體誇張,銅質青銅質略白。

崇甯重寶廣穿

崇甯重寶廣穿背面

下面是錢币穿口對比。可以明顯看出穿口區别。一些書上還分“中穿”感覺難以區分,也沒有必要那麼細。

這類錢币,除了以上幾個特點外,本人還發現錢币背面一般錯範。如下圖,網絡截圖。

錢真的很重要,北宋時期的銅錢都有哪些種類

大觀通寶、崇甯通寶、皇宋通寶、紹熙元寶、九疊篆錢等。

1、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鑄造的年号錢。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種版式。

這枚“大”字一捺特别長的當十大觀通寶,錢徑40毫米,比普通當十大觀通寶38毫米略大;厚3毫米,比普通當十大觀通寶略厚;重18.2克,也比普通當十大觀通寶重一些;制作精緻美觀,地章平整,面文和緣深峻。

宋代錢币在中國錢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們觀賞、收藏的豐富寶藏。針對北宋錢币而言,宋朝建立以後,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鑄造了“宋元通寶”錢。

2、崇甯通寶

崇甯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崇甯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号錢。有崇甯通寶、崇甯重寶和崇甯元寶三種。崇甯通寶當十型,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禦書錢。

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鈎,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當時官造成色在96%-96.7%,高于崇甯重寶、崇甯元寶,而與王莽并稱“錢法二聖”,是現在青銅錢中價值最高的兩種錢币之一。

右圖錢體厚重,青銅質,鏽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

“寶、甯”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甯”,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甯通寶”雷同。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緻。

3、皇宋通寶

皇宋通寶,中國古代錢币之一。北宋仁宗趙祯,寶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鑄,非年号錢。錢文有篆書,楷書對錢,光背。有小平、折二兩種,有鐵錢。篆書中另有九疊篆者,極其罕有,為古泉大珍。

九疊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續至今。将這種“九疊篆”用于錢文,在數千種古錢币中,“皇宋通寶”僅為孤例,故被曆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關于皇宋通寶九疊篆的鑄造背景,現今錢币學家一般認為該錢币為“置樣錢”,或“開爐錢”,應不是正用品流通錢币。

4、紹熙元寶

南宋光宗皇帝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鑄造,版式有小平,折二等銅、鐵錢。均為紀年錢,有背“元”,“二”,“三”,“四”,“五”等。鑄工較其他南宋錢币為優。

“紹熙元寶”鐵錢背有紀監及紀年文字,有背“春”,“光”,“定”,“春五”,“漢”,“同二”,“光二”等。另光宗朝還鑄有“紹熙通寶”錢。

5、九疊篆錢

在版别衆多的皇宋通寶錢币中,有一種俗稱“皇宋九疊篆”的錢币尤為珍貴。九疊篆又稱上方大篆,秦漢無此制,唐宋以來多用于官印上面。

九疊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反複折疊,盤旋屈曲,點畫皆有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求得均勻。“曲屈平滿”是九疊篆書法最大的特點。

折疊多寡,每一個字的折疊多少,則視筆畫繁簡而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稱之為九疊,“乃以九為數之終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疊之多。

九疊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續至今。将這種“九疊篆”用于錢文,在數千種古錢币中,“皇宋通寶”僅為孤例,故被曆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

關于皇宋通寶九疊篆的鑄造背景,現今錢币學家一般認為該錢币為“置樣錢”,或“開爐錢”,應不是正用品流通錢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朝錢币

五代十國出現的錢币種類有哪些

五代十國也簡稱為五代,一般認為從907年朱溫滅唐至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間。

在此期間,中原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朝代,南方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10個割據政權。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的曆史特點是戰争頻繁,政權屢有更叠。其錢币種類極多,但留存下來的非常少。

後梁曾仿照開元通寶,在開平年間鑄造開平通寶。“開平”為五代朱溫年号。這種錢币鑄量不多,且傳世極少,為極罕見品。

開平通寶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制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錢币直徑3.5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較差,筆畫生硬。鑄工與銅質均不佳,錢文書法十分差,幾乎不成文。

後唐莊宗李存勖以恢複唐代正統為号召,滅掉梁之後鑄行新錢,仍然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益減少。

後唐莊宗時,兵事漸少,商業逐漸繁榮,市場中的錢币太少,不利于流通,于是在天成年間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

“天成”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由于當時各藩鎮割據自立,戰亂紛擾,社會經濟受到重創,币制極不穩定。

天成元寶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

後唐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于清泰年間鑄行青泰元寶。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由于後唐10多年間變動叠起,所以現在學者有認為青泰元寶是仿自北宋的崇甯重寶,并不是後唐清泰年間所鑄。

後晉王朝的建立者是後晉高祖石敬瑭。936年,契丹主做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号晉。石敬瑭稱帝後,割燕雲16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

石敬瑭執政時期,是後晉社會最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相對較好的時期。石敬瑭本人非常勤勉,生活廉潔,政績突出,應是一個受臣民愛戴的皇帝。石敬瑭最大的功績便是統一了後晉的貨币,使經濟趨于繁榮,人們安居樂業。

後晉隻鑄有一種錢币天福元寶,因為後來讓民放鑄,所以官鑄錢少,民鑄錢較多。

今天所見的天福元寶,版式參差不一,輕重不一,有直徑2.1厘米至2.5厘米的,也有直徑2.1厘米以下的,錢文隸書,書法平平。

形制較大的天福元寶應該是官制的,鑄工上看相對精緻,小型的可能是民間自鑄的,銅質較差,文字粗糙。

因為當時的銅價較高,鑄錢無利可圖,而且銅材不易得,民間往往把古錢銷毀,改鑄銅器,所以,天福錢稀少難得。當時各處藩鎮割據,不理會朝廷,隻是逢年過節,才向皇帝進貢,以表示君臣關系未斷。

據史料記載,937年夏,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進助國錢,現傳世有“助國元寶”一種,直徑2.3厘米,錢文篆書,書法平平,鑄工一般,可能是當時楊光遠所鑄。

後漢僅傳了兩代,共計4年,隻有“漢元通寶”錢,此錢直徑2.2厘米,錢文隸書,書法似開元錢。

後周時隻鑄“周元通寶”一種,為周世宗柴榮所鑄,書法、銅質、鑄工均精美,乃毀佛所鑄之錢。

如果以經濟而言,五代十國時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國,而是南方十國。十國統轄的地區人多物豐,而在錢币的制作上也比北方五國要好。十國之中,吳越、荊南、北漢等國沒有鑄錢。

前蜀于510年鑄永平元寶,錢徑2.4厘米,錢制仿唐代開元通寶,鑄工頗佳,但極罕見。此外有永平通寶,制作及書法與永平元寶不相同。

前蜀高祖王建時鑄行通正元寶,版式較多,錢文書法鑄工不及永平錢,但數量較多。後來前蜀改國号為大漢,又号為天漢,鑄行天漢元寶,錢制同以往,錢文書法鑄工均較好,數量不多。

後來又恢複國号為蜀,年号天光,鑄光天元寶。錢文“光”字用行書,其餘為隸書,書法還算良好。

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繼位,史稱後主,于乾德元年鑄乾德元寶。錢制同以往,有光背無文與背月兩種。後來鑄行鹹康元寶,錢币背後有月文。

以上兩種錢數量較多,鑄工頗精。但不久後唐來伐,王衍出降,國滅。

後蜀高祖孟知祥鑄行大蜀通寶。大蜀通寶錢的直徑為2.3厘米,錢文隸書,鑄工一般,書法較劣,但傳世較少,比較罕見。

孟知祥的兒子繼位後改元廣政,鑄廣政通寶,制式同以前一樣,但書法鑄較前品為佳,數量較少,為罕見品。後又鑄廣政通寶鐵錢,版式與銅錢沒有區别,傳世也較少。

閩王王審知政權仍然行用唐代年号,以示忠貞不移,鑄開元通寶錢,版式仿會昌開元錢,錢背穿上有一“閩”字,過去曾被誤認為是會昌開元。

此外有鉛鑄錢,版式同銅錢,分光背無文、背閩、背福、背殷3種。

後又鑄開元通寶當十大錢,直徑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而且有省筆缺畫,背有星文、月文、閩字。另有鐵錢、鉛錢,版式同銅錢一樣。

王審知的弟弟王延政曾稱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鑄天德通寶大鐵錢,以一當百。當時也鑄有銅錢,比鐵錢小,被稱為天德重寶,書法較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隸兩體。

閩景宗王延曦時期鑄永隆通寶大鐵錢,直徑達4厘米,書法拙劣,背面有閩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較罕見。

五代十國時楚國第一代君主馬殷自立楚王時,曾鑄有天策府寶。此外還曾鑄有乾封泉寶銅、鐵大錢和乾元重寶大銅錢。馬殷因聽史家有湖南産鉛、鐵之說,又聽從高郁的獻策,鑄鉛、鐵錢,十文當銅錢一文,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天策府寶錢是錢币界盛傳的珍品,曆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于古野人家。這句話說的是清代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

天策府寶錢制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币。

有學者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币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于一般貨币,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内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十國紀年》記載:“馬殷鑄鉛鐵錢,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内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

五代十國的貨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