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的故事有哪些(李秀成的故事有哪些人物)

biang 中華百科 845

本文目錄

  1. 從各個角度,如何評價李秀成
  2. 有關蘇州園林的曆史故事有什麼
  3. 關于三十六計中智謀的故事

從各個角度,如何評價李秀成

由李秀成被俘經過和自述所給予的評價

曾國荃非常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城,讓他費了那

麼大的力氣,傷透了腦筋,吃夠了苦頭,才能把天京

攻下.這次李秀成被俘,曾國荃為解心頭之氣,狠狠

處罰李秀成.他要用尖刀和針錐狠刺,然後用刀一小

塊,一小塊地把李秀成的肉割下來,慢慢地把他折磨

死.

當他命人把李秀成帶上來時,拿起針錐,像瘋狗

一樣沖向被五花大綁的李秀成,在他身上一陣猛刺,

一時流血簡直像噴泉一樣直向外飛濺,灑了一地!曾

國荃還不解恨,又喝令劊子手把李秀成的肉一片一片

地細割下來,李秀成滿身血肉模糊,成了一塊紅通通,

血淋淋的肉團.但李秀成并沒有被這酷刑吓倒,相反,

他挺起胸膛,威風凜凜地大喝曾國荃:"曾國荃!交

戰雙方,各将士都為各方之主而戰,你生什麼氣而

且,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次被你捉拿,也隻是偶然的,

你就高興得發了瘋,你不覺得這有損曾家的大義嗎"

過了三天,曾國荃差人做了一個木籠,把李秀成

裝在裡面.1864年7月28日,曾國藩從安慶趕

到天京,親自審問李秀成.後來他經過深謀遠慮,決

定就在南京殺死李秀成,以免夜長夢多,但他卻狡猾

地叫李秀成寫一個供述,以便殺了他以後向朝廷有個

交代.

李秀成當時有兩種打算,一種是當敵人用刀錐加

害于自己時,就慷慨壯烈地犧牲;另一種是,當敵人

放下刀俎時,就暗中跟随他們走一段路,伺機東山再

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李秀成深谙其中

真意.

所以,曾國藩叫他寫供述,李秀成就認為這是他

實行第二選擇的好機會.他忍耐,遷就于曾國藩,從

見曾國藩第二天就開始寫自述,用委婉,曲折,甚至

巴結曾國藩的語氣進行他的秘密計劃.在炎熱的夏天,

囚籠之中,為達到他的目的,李秀成争取時間拚命地

揮寫,以每天七千字的驚人速度,去趕寫這一部自述.

李秀成在寫自述的第五天,曾國藩就與心腹趙烈

文經過多方面的考慮與商議,最後一緻以李秀成"狡

猾多端"為借口,下決心把他殺害.

在李秀成寫自述的第八天,曾國藩又親自和李秀

成談了一次話.李秀成在談話中,借機勸曾國藩稱帝

反清.曾國藩當時确有稱帝之心,但他的顧慮太多,

并沒有采納李秀成的勸告.而在第二天下午,李秀成

還在趕寫自述時,就把他拉出來殺了.李秀成在赴刑

場時,神色鎮定自若,微笑着踏上刑場,并吟詩作詞

十句,表現出他視死如歸的精神和英雄氣概!

李秀成自幼就受到忠,孝的教育,是個孝子,極

其孝順他的母親,每次有重大事情出去或出差在外,

凡是有可能,必定先辭别他的母親.

再者,他出生雇農,久經革命鍛煉.他一生忠心

耿耿,盡了他的"愚忠"之心.尤其是他沒聽取李世

賢兵谏他不要入天京城,而去天京哭着谏天王不要守

天京,棄城突圍,天王不聽.李秀成見天朝已無多大

希望了,就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叫天王給他賜死,以

免日後落在清兵的手中.

當天京失陷時,他甚至連家中的老母都沒去救,

而先将幼天王解救突圍,足見其忠大過孝.而且在關

鍵時刻,将自己的戰馬讓給幼天王,結果自己落了難.

還有在荒山逃難時,當地百姓叫他剃頭避難,他硬是

不肯,嚴正表示:"即使不幸落在敵人手裡,也不過

是死罷了."從這一切事實中可見,在他的思想上,

是早已有獻身革命事業的準備了.

早在他被俘虜受刑的當天晚上,曾國藩的心腹趙

烈文,勸李秀成投降時,李秀成表示:"朋友之義,

不能逾越,更何況受其爵位."趙烈文又問他:"現

在天京已經陷落,天下就要太平了,你以後有什麼打

算""死罷!"但他還有後文,"顧慮到長江沿岸

都有原來的部将,能讓我寫信把他們遣散,以免彼此

再戰,生靈塗炭,就已死而無憾了."從中可以看出,

他為能保存革命力量,做任何犧牲都無所謂!

李秀成在表現出他的堅定不移的革命立場的同時,

也有自己的打算.李秀成對當時的革命形勢,有他自

己的看法.他認為,太平天國的前途還很有希望,軍

事力量還很雄厚,廣大人民還在擁護太平天國;而

且清朝統治者内部,清朝與外國侵略者之間,都存在

着尖銳的矛盾,他們的聯合隻是為了共同的目标,即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但他們的各自利益卻不相同;再

者,現在幼天王已經脫險,太平天國幾十萬大軍都在

長江兩岸,問題隻在于一個有威望,有能力的領導者

來統領,就可以複興太平天國,而他自己正是合适的

人選.另一方面,李秀成在他的思想意識裡面,就已

深深地受到《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中叙述的

"勾踐滅吳","姜維僞降"等曆史故事的影響.現

在國破被俘,自己又是太平天國的軍師,軍隊的最高

統帥,複興太平天國已是責無旁貸了.所以,他決定

在敵人用武力時,自己就慷慨就義;當敵人用文的時,

隻要有一線生機,即使忍辱負重,也要堅挺下去.

因此,在他寫自述第八天熄燈之後,乘着曾國藩

又過來和他談話之機,勸曾國藩稱帝,自己假降曾國

藩,以苟且偷生,伺機重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當時

曾國藩掌握湘軍,占有長江中下遊廣大地盤,湖南,

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到處都是他的士兵和戰船.

而這些富庶的産糧省份的糧食和稅銀則源源不斷地輸

入他的金庫.這強大的軍事,物質的實力,曾幾度使

清皇朝極怕曾國藩推翻他們的統治地位;并且,曾國

藩的黨羽,親信也企圖擁他做皇帝,借機撈到好處.

當湘軍攻下安慶時,曾國藩的心腹大将彭玉麟就試探

曾國藩說:"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清

朝野史大觀》第八卷.)曾國藩在他老家湘鄉建書屋,

工匠做的上梁文就頌祝道:"兩江總督太細哩,要到

南京做皇帝."而曾國藩本人,則表示他自己不聽李

秀成的勸告的原因不是"不敢",而是"不肯".這

也說明了李秀成的計劃并不算幻想.但是,曾國藩向

來是個老奸巨滑的反革命傀儡,考慮問題很多,又有

太多的顧慮,他和心腹趙烈文通過對李秀成的談話和

觀察他在過去的一切活動,兩人一緻認為李秀成狡猾

多端,陰謀詭計最多,所以曾國藩非但沒有中計,反

而看穿了李秀成的如意算盤,決定趁早把李秀成解決

了,以免發生意外(如果把李秀成押解北京,不免在

途中遭到太平軍的劫逃).

就在8月7日下午,當李秀成還在忙着寫自述時,

曾國藩就派人通知他,當晚就要把他處死.李秀成仍

在寫自述,一聽到這件事,就停筆震驚了好一陣子,

知道自己全部的心思都白費了.鎮靜之後,他倒心平

如鏡地準備去死,因為他已竭盡全力了.到晚上赴刑

場的時候,他仍"談笑自若",像沒事兒一樣.行刑

前,他作詞十句,詞中叙述了他的忠誠之情,同時也

有稱贊和感恩曾國藩的語意,這很大可能是李秀成的

另一目的,因為他在獄中,曾國藩來談時,李秀成曾

向他提出三個條件,其中就有不要追殺太平軍餘部,

把他們遣散就夠了.通過這最後歌頌曾國藩,就是防

止他改變對自己的許諾,以保存太平軍的實力,這充

分體現了李秀成自始至終一直是對太平天國忠心耿耿

的.

李秀成被捕後,死前最大的遺産就是他的供述,

即《李秀成自述》。《自述》内容詳盡、條理清楚。

文中内容幾乎包括太平天國運動的整個過程。不僅包

括他所參加和組織的戰事和其他事件,而且也記載了

一些由他作為旁觀者的戰事。但由于他作為太平天國

後期的主要将領,所以在這期間他所指揮的戰事幾乎

都是太平天國的重要戰争。比如二破江北大營,三河

戰役,二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常,第一次進攻上海,

第二次西征,進軍浙江,第二次進攻上海,率軍回救

天京(後期),蘇州保衛戰,天京保衛戰等。

正因為他是參加者、領導組織者,他的記叙更具

真實性、可靠性。這為研究太平天國曆史提供了一份

樸實的禮物,彌補了太平天國史中的許多漏洞,減少

了研究中的許多彎路。

遺憾的是,李秀成在寫自述時并沒有查閱任何資

料,更沒有時間進行詳盡的思考,隻是在自己的記憶

中,把一件一件事回憶出來。對于以前整天在戎馬上

生活的他,不免遺忘某些細節,特别是一些日期,隻

能有個大概的印象。所以書中某些地方的差錯是不可

避免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李秀成寫《自述》所處的特

殊環境和他本人另有謀算,除了上述的記憶錯誤外,

還有些有意的歪曲和隐瞞。比如,他斷定幼天王死在

亂軍中,以消除曾國藩的疑心,不再追擊幼天王,以

及有意讨好曾國藩,以期有朝一日能複興太平天國等。

最為可惜的是,《李秀成自述》并沒有完整地保留下

來,而被曾國藩作了删改,最後部分被曾國藩撕毀,

以至于某些史實的遺失和某些事實受到歪曲。如曾國

藩将《李秀成自述》原稿中“将原文蓋印”真迹的塗

改和将天朝十誤中的第十誤全部塗改為“誤不應專保

天京,扯動各處兵馬。”顯然,這是曾國藩為了顯耀

自己功勞的“傑作”。

盡管如此,《自述》原稿的大部分内容畢竟保留

下來。在近一個世紀後,曾國藩的曾孫在社會輿論的

壓力下,終于于1963年在台灣影印公布。經過各

史學專家,特别是太平天國史學專家羅爾綱先生從影

印本的字迹、内容等方面進行全面、細緻、翔實的考

證,證實是李秀成的真迹。

對于李秀成的評價,向來貶褒不一。筆者認為,

李秀成的一生功過皆有,而且功超于過。李秀成從青

年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從士兵到大将,到統帥,無不

表現出他的忠誠、勇敢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屢次戰

鬥中,立下汗馬功勞。他領導的軍隊被英國人呤稱

為“常勝軍”,成為後期太平軍的精華和天朝的支柱。

如果沒有他這樣的将才,能有這樣的勇兵嗎?

雖然他在用兵上有時不顧大局,偏于自私,但相

對于他的功勞來說,是次要的。如果說他被俘後在獄

中“變節”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點,那麼,這絲毫不

會影響他的功勞。因為,即使他不“變節”,就能使

太平天國運動複興嗎?當然不會。畢竟他是坐在籠中

的人,一切最多隻能是異想天開了。不過,從中國傳

統的人格上來說,這種“變節”确實有礙于他的英雄

氣概,給他自己臉上塗了黑。但其實這也隻是鹦鹉學

舌,從小就開始對他影響的《東周列國志》,在他死

前仍發生作用,可以說他的“變節”是因為《越王勾

踐滅吳》陶冶所緻。換個角度說,他的“變節”是他

的一種計謀,如果他能獲得成功,苟且活着,那他将

尋找機會複興太平天國,這也正表明了他的忠誠,為

太平天國事業殚精竭慮,費盡心機。

如果從長遠的曆史來看,李秀成的自述是一部很

好的太平天國戰争史,并且,他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

的經驗教訓。摘其原文如下:

“計開天朝之失誤有十:

一、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

之大誤。

二、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

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

三、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

林鳳祥,封燕王秦日綱複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

敗回。

四、誤不應發林紹璋去湘潭,此時林紹章在湘潭

全軍敗盡。

五、誤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

六、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

合朝好文武将兵帶去,此誤至大。

六、誤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

有才情,不能保國而誤。

七、誤王不問政事。

八、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九、誤國不用賢才。

十、誤立政無章。誤國誤命者,因十誤之由而起,

而性命無涯。”(選自《李秀成自述》。)

雖然他總結這十誤(共有十一項)具有局限性,但

他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内總結出來,已着實不易,因為

任何事務都有個完善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所需的是時

間,而李秀成正是缺乏這個,因此,對于他的局限性

是可以諒解的。但是他在總結中忽略了二次西征的失

敗,正表明了他的具有自私性,這與他出身于農民,

及其所具有的局限性是分不開的。

總之,李秀成的一生輝煌的成就使他成為戰場上

的英雄,同時,他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使人們也看

到他隻是一個樸質、活靈靈的人,任何英雄隻是一個

人,而不是神或上帝的創造物。讓我們曆史地、中肯

地評價他的一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總的來說,李秀成也是一個改變曆史的人物,他

的英名将永垂史冊!

有關蘇州園林的曆史故事有什麼

關于蘇州園林的曆史故事如下:

1、建于元代的古典名園獅子林有個景點叫立雪堂,蘊含的典故是大家熟知的程門立雪。“北宋兄弟二程”之一的程頤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思想家,二十四歲便在開封收徒講學。一次,他的學生楊時和遊酢去河南程府拜訪并求教老師。

時正隆冬,隻見程頤老師正在廳堂内閉目養神,其實是佯睡觀察。兩位弟子見此情形,悄然退出,在院中靜候。不期,天始降雪,兩人冒雪靜待,等了好長時間,程頤才睜開雙眼,隻見大雪已埋沒學生的腳背。典故提倡和渲染的是尊師重教的傳統思想。

2、全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中部水池東側有座建築名為曲溪樓,在罕見的八角門洞上,镌有“曲溪”兩字,為文徵明所書。曲溪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偕親朋好友共42人,在浙江紹興蘭亭(蘭溪畔的亭子)做“曲水流觞”的遊戲,其中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一篇,十一人交白卷,各罰酒三觥。

王羲之将這些詩集結一起,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計28行、324個字,即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文中,王羲之既描繪了蘭亭優美的自然景色,又抒發了與朋友相聚的歡快心情,而書法更是遒勁舒展、變化無窮,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

3、怡園有個景點叫拜石軒,是著名典故米芾拜石的寫照。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愛石竟至如癡如癫的地步。他任無為州監軍,忽見衙署院内有一奇特之石,驚叫失聲:此足以當吾拜。便立即換了官服,手握笏闆,整冠而拜,并尊稱此石為石丈。

4、獅子林西部靠牆的山巅有座建築名為問梅閣。就字面而言,源自唐代王維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但就内容而言,恐怕與佛教典故有關。一次,僧号為“梅”的佛徒問其師父馬祖,何為佛?馬祖說:即心即佛。意思就是佛不遠人,即心而證,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佛。徒弟陡然大悟,便去别處佛寺為主持,并一直銘記“即心即佛”四個字,不懈鑽研佛學,佛理越來越淵博。馬祖派人打聽“梅”事,聞此,連聲說:梅子熟了,梅子熟了。

5、網師園“藻耀高翔”磚雕門樓被譽為江南第一門樓,在其東側的兜肚上刻有“文王訪賢”的立體戲文圖。當然與著名的周文王訪賢的典故有關。周文王為結束商纣王作惡多端的罪孽,求賢若渴,親臨渭水畔,單膝而跪,請求端坐眼前的姜太公出山助政,旁邊文武大臣林立,場面甚為隆重。

6、拙政園中部有處景點為小滄浪,其反映的典故是屈原與漁父的對歌。當年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後,漁父問他為何得罪楚懷王。屈原說:世人皆濁吾獨清,世人皆醉吾獨醒,是以見放。于是,漁父為安慰屈原,放聲唱出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是,如果當朝英明惜才,你就洗淨帽纓去為他治國;相反,如果其昏庸無道,你就隐居起來,以濯足自娛自樂。

7、獅子林假山群之西的水池邊,有一峰湖石,形似袈裟披身的僧人,浮水而行,這就是佛教初祖的化身達摩,表達的就是禅宗著名典故——一葦渡江。老祖在與梁武帝一番對話後,少時,後者似有所悟,達摩卻已飄然離去。

後悔之下,梁武帝忙派人火速而追。及至江邊,見無舟無船,追兵以為大功告成,料想老僧無法過江。不期,隻見達摩“嗖”地拔起一根蘆葦,投之入江,立即化為一隻小船,達摩從容乘舟而去。

擴展資料

發展曆史

蘇州地處水鄉,湖溝塘堰星羅棋布,極利因水就勢造園,附近又盛産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謂得天獨厚;蘇州地區曆代百業興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條件追求高質量的居住環境;加之蘇州民風曆來崇尚藝術,追求完美,千古傳承,長盛不衰,無論是鄉野民居,還是官衙賈第,其設計建造皆一絲不苟,獨運匠心。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進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發展。

蘇州古典園林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當時号稱“吳中第一”。以後曆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内外有園林170多處,蘇州赢得了“園林之城”的稱号。

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紀的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明清時期,蘇州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階段,造園藝術也趨于成熟,出現了一批園林藝術家,使造園活動達到高潮。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

1997年12月4日,聯合國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批準了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例證的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4屆會議批準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增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03年,蘇州古典園林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2017年5月30日,“世界遺産——蘇州古典園林”旅遊文化推介會30日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舉行,通過旅遊宣傳片、圖片展、VR(虛拟現實技術)體驗等多種形式向法國民衆展示蘇州古典園林“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獨特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州園林

關于三十六計中智謀的故事

1、第一計:瞞天過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号為陳,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将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于曆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

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将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并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

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迹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松懈。直到隋将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2、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夙願,率領大軍北伐曹魏,但因錯用馬谡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将,隻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裡。

諸葛亮傳令,藏起旌旗,打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談笑風生。

司馬懿率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狀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3、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赤壁之戰前蔣幹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将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後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

4、第三計:借刀殺人

春秋時期,鄭桓公精心治國,鄭國日益強盛。但鄭桓公并不滿足。鄭桓公想要擴張領土,于是他決定侵占郐國,他采用謀士計策,列出郐國忠臣良将名單。

鄭桓公在竹簡上刻上諾言:一旦占領了郐國,便給這些人升官、分封土地。接着,鄭桓公舉行了隆重的祭典,發誓永不負約。

郐國國君得知此事,大吃一驚,疑心大起,以為那些名單上的人都要反叛他,最後決定将他們全都殺了。鄭桓公聽到郐國忠臣良将被殺,高興得心花朵朵開。鄭國軍隊乘虛而入,沒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郐國。

5、第四計:以逸待勞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遊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彜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裡。孫權命青年将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

陸遜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并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于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裡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于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松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裡,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裡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争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