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有哪些種類和圖片(恐龍有哪些種類和圖片介紹)

biang 中華百科 776

本文目錄

  1. 恐龍有哪些種類
  2. 恐龍有哪些種類和名字
  3. 恐龍種類名字圖片大全
  4. 恐龍的名字和介紹有哪些
  5. 恐龍的種類名稱有哪些

恐龍有哪些種類

恐龍種類有:肉食龍鐘敏類、虛骨龍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蜥腳次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類、腫頭龍亞目等等。

1、肉食龍鐘敏類

肉食龍類一名最早是指各種各樣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它們具有巨大的頭及巨大的牙齒而不同于個體較小且骨骼輕盈的虛骨龍類(Coelurosauria)。體型最大的肉食龍類是異特龍超科鲨齒龍科鲨齒龍亞科的馬普龍,體重最重可達到12噸。

2、虛骨龍次亞目

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類型,後期代表發展成雜食性,有的則是以蛋為其主食(無牙的似鳥龍)。

3、原蜥腳次亞目

原蜥腳次亞目(Prosauropoda),雙足行走,雜食型。頭不大,頂面光平,眼眶大于頭部所有孔眶,淚骨纖細,眼前孔為葫蘆狀,枕髁較大。下颌關節低于齒列面,牙齒小,齒冠短,兩側面有微弱縱棱發育,其前緣見少量鋸齒構造,齒尖不銳利。頸部較長,神經棘及橫突不發育,背錐體為雙凹型,薦前椎至少23個,愈合薦椎有3個,前部尾椎較高。

4、鳥腳亞目

鳥腳亞目(Ornithopoda)是恐龍類中化石最多的一類,其内容亦很龐雜,兩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颔骨前方有單獨的前齒骨。最早被人們發現并科學認識的恐龍—禽龍(Iguanodon)即屬此類。

5、角龍類

角龍類即角龍亞目角龍類恐龍是指鳥臀目的緣頭龍類的一支這類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體長可達9米。它們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啃食植物,就像一群巨大的綿羊。

恐龍有哪些種類和名字

恐龍種類有非鳥恐龍和鳥型恐龍,具體的名字如下所示:

1、劍龍(非鳥恐龍)

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闆,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2、翼龍鳥型恐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動物,共有近100多個品種。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并不是恐龍。

3、三角龍(非鳥恐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紀晚馬斯特裡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4、異齒龍(非鳥恐龍)

又名異齒獸、長棘龍,它是類似哺乳動物的盤龍類肉食動物,生活在二疊紀。異齒龍與哺乳動物關系較近,與恐龍、蜥蜴、鳥類等的關系較遠,它的化石在北美與歐洲等。

5、霸王龍(非鳥恐龍)

即雷克斯暴龍,生存于白垩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垩紀最末期,是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恐龍種類名字圖片大全

恐龍的種類名稱有霸王龍、翼手龍、三角龍、隙龍、梁龍等。

恐龍是出現于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并繁榮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的種類有霸王龍、翼手龍、三角龍、隙龍、梁龍等。

1、霸王龍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史上最龐大的陸地肉食性動物之一,最著名的食肉恐龍,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體長11.5~14.6米,最大順彎體長15.3米,平均臀部高度4.3米,最大臀膏5.2米,最高6米(從地面至頭部),平均體重8噸,最重14.86噸,頭部長度1.2~1.55米。

咬合力有史以來居陸地生物第一,可達120000牛頓左右,生存于白垩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垩紀最末期,是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

2、翼手龍

翼手龍侏羅紀晚期的翼龍類,短尾,頭長,中間一些種體型大小如麻雀,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鷹一樣,兩翼開展可達30~70厘米,以昆蟲為食,有些可能覓食魚類,在分類上并不真正屬于恐龍,而隻是恐龍的近親,并且有“不存在”這種稱呼。

翼龍類是唯一發展呈具有強勁飛行能力的爬行動物,如鳥類一樣的展翅飛翔于天空,追逐和捕食獵物。

3、三角龍

三角龍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紀晚馬斯特裡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最晚出現的植食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垩紀的代表化石,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

4、隙龍

隙龍發現于20紀20年代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意思是“沒有鼻角的臉”,因為發現它的科學家認為它沒有鼻角,但以後的事實表明它長着角,隙龍全長9米,脖子上和肩上都是褶皺,在它的眉骨上也有兩隻長長的角,食草龍,生活在白垩紀末期的濕地裡,即現在的北美西部地區。

5、梁龍

梁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缪爾·溫德爾·威利斯頓所發現,生活于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左右,鼻孔位于眼睛之上,脖子無法擡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面積的。

恐龍的名字和介紹有哪些

關于恐龍圖片名字和介紹:上龍、棘龍、梁龍、雷龍、翼龍、鲨齒龍、三角龍、劍龍、霸王龍、跳龍等。

1、上龍

上龍是一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于上龍科,生存于侏羅紀晚期。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鱿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

2、棘龍

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與獸腳亞目恐龍,體長18~22米,帆高2米,臀高約5米,目前最大個體IPHC1912-x和MSNM V 4047體重保守估計18噸,最大估計22噸,主要生存于白垩紀中期的非洲,約為14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3、梁龍

梁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缪爾·溫德爾·威利斯頓所發現。梁龍生活于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

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左右。鼻孔位于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擡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面積的。

4、雷龍

雷龍一般指迷惑龍。迷惑龍,梁龍科迷惑龍屬,包括埃阿斯迷惑龍和路氏迷惑龍。重量達30噸,據阿根廷新發現的恐龍大腿骨頭,身高為20米到30米高,身長為35米左右。這隻恐龍比此前發現的最大生物還要重1.55萬磅(約7噸)。

5、翼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動物,共有近100多個品種。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并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叠紀到白垩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6、鲨齒龍

撒哈拉鲨齒龍,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生存于白垩紀中期到白垩紀晚期,阿爾布階到土侖階(1億—9300萬年前)。鲨齒龍是一種生存于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巨型食肉恐龍。鲨齒龍身長11.5至14米,重6噸至12噸,高約5米。

7、三角龍

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紀晚馬斯特裡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垩紀的代表化石。

8、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垩紀早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闆,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12公尺長和7公尺高,重達4噸。

9、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體長12~14米,最長15米。

10、跳龍

跳龍又名跳足龍,是一種非常小的二足鳥頸類主龍物。它們是晚三疊紀的肉食性動物。跳龍的化石是在1910年發現于蘇格蘭。

恐龍的種類名稱有哪些

1、霸王龍: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2、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闆,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它們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龍)等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3、三角龍: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7—9米、高2.4-2.8米、重5.5—10噸。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他們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部份骨骸标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于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于争論中。

4、南方巨獸龍:

南方巨獸龍(拉丁學名Giganotosaurus)的含義為“巨大的南部爬行動物”。最大體長13.8米,最大體重10.52噸。生活在1億到9600萬年前白垩紀的南美洲阿根廷。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陸地動物裡咬合力僅次于霸王龍。

5、鴨嘴龍:

鴨嘴龍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雖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學家相信所有的鴨嘴龍是以二足行走,使身體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後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