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叱石成羊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神奇的事情。
古代傳說故事。《藝文類聚》卷九四引晉葛洪《神仙傳》:皇初平牧羊,為一道士引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未歸。其兄初起尋訪至山,問羊何在,答雲,'在山東'。'兄往視,但見白石,不見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平乃往,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亦省作'叱石'。
叱石為羊,事本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有良謹,便将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不複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尋索初平,曆年不得。後見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餘年,莫知生死所在,願道君為占之。’
叱石成羊的故事:
1.《藝文類聚》卷九四引晉葛洪《神仙傳》記載:皇初平牧羊時,被一道士引領至金華山石室中,修煉四十餘年未曾歸來。
2.其兄初起尋找至山,詢問羊群何在,有人回答說在山東。初起前往查看,隻見白石,未見羊群。
3.初平告知兄長:“羊群仍在,隻是兄長自己看不見。”随後,初平施法,令白石皆起,化作數萬頭羊。
4.此故事源自一個道家修煉傳說。黃初平(又作皇初平),東晉金華丹溪人(今金華蘭溪),自小家境貧寒,八歲開始每天放牧山羊。
5.十五歲那年,初平放羊時失蹤,其兄初起多年尋找無果。四十年後,初起在集市中遇見一位道人,道人指引他至金華山尋找初平。
6.在金華山的洞中,初起重逢初平,得知弟弟已被仙翁帶入山中修煉,期間不食人間煙火,潛心修道。
7.初起詢問羊群下落,初平稱羊群在山坡上,但初起隻見白石,不見羊群。初平施法後,白石化作羊群,初起這才相信弟弟已得道。
8.初起遂從初平學道,亦放棄塵世飲食,僅以松籽茯苓為食。兄弟倆最終均成仙,被合稱為二黃君。
9.黃初平成仙後,被尊稱為赤松子,金華北山成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其修道時的石洞稱作真人洞,白石傳說為初平叱石成羊的遺迹。
10.浙江金華北山的真人洞,是著名的風景名勝。洞頂白石累累,形态各異,相傳為初平叱石成羊的見證,故洞又名朝真洞。
11.清代詩人趙翼有詩雲:“初平叱石仙蹤在,安得相尋醉碧筒”,後人用“叱石成羊”比喻神奇,贊美道行的成就。
叱石成羊意思和來源是什麼
在古代,流傳着一個神奇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名叫初平的少年與一群羊之間的奇妙經曆。據《藝文類聚》卷九四所引《神仙傳》記載,初平原本是一位牧羊少年,他被一位道士引領至金華山的一處石室中,一去就是四十餘載,未曾歸家。
初平的兄長初起心急如焚,他四處尋找弟弟的蹤迹,最終來到了金華山。當他詢問弟弟的羊群現在何處時,得到的回答是“在山東”。初起滿懷希望地前往查看,卻驚訝地發現,眼前的景象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樣——他隻看到了一片白石,而不見一隻羊。
初平則解釋道:“羊就在那裡,隻是兄長看不見它們。”他随即前往白石之地,對着石頭發出一聲“叱!叱!”的指令。奇迹發生了,那些看似普通的石頭開始緩緩移動,最終化作了數萬隻羊。這一神奇的變化,被後人稱為“叱石成羊”。這一故事不僅展示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想象,更蘊含着一種超自然的力量。
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于這一神奇現象産生了多種解釋和演繹。這一故事也被簡化為“叱石”,在後世的各種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頻繁出現。人們常用“叱石成羊”來比喻某種神奇或不可思議的變化。
“叱石成羊”不僅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更是一種文化符号,承載着人們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和對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它提醒我們,即便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也有可能隐藏着不為人知的奇迹。
随着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曆經歲月的洗禮,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更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叱石成羊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
【典故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指鹿為馬,秦趙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黃初平之得仙。」【成語意思】:一聲呼喊,居然使石頭變成了羊。比喻神奇的事情【成語注音】:ㄔㄧˋㄕㄧˊㄔㄥˊㄧㄤˊ【通用拼音】:chi shi cheng yang【使用頻率】:生僻成語【成語字數】:四字成語【感***彩】:中性成語【成語用法】:叱石成羊,作賓語、定語;指神奇的事情。【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成語例句】: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21回:「王禅想起那王方平仙師的叱石成羊法。」【成語故事】:
傳說黃初平14歲那年去山上放羊,遇到一位道士,道士把他領到金華山的石屋裡傳授一些神奇的本事,一晃就是40年,他的哥哥黃初起找到他,問他放的羊哪裡去了,黃初平說在東山,兄長一看全是石頭,黃初平叱石成羊,頓時就有幾萬隻羊
叱石成羊典故
典出《神仙傳·黃初平》。
丹溪有個十五歲的少年,名叫黃初平。他天天放牧羊群,責任心很強,從未走失過一隻羊。
一天,一個道士見他品德良好,謹慎忠厚,便把他帶到金華山的一個石室裡去修道。黃初平雖然年少,但秉性愛靜,很快就習慣了修道的生活。他消除雜念,再也不去想家,整天靜心修行。年複一年,他就這樣在那裡待了下去。
他的哥哥黃初起不見弟弟回家,就到附近山裡去尋找,結果沒有下落。後來擴大了尋找範圍,還是沒有下落。就這樣找了幾年,連個影子也不見。盡管如此,他尋找兄弟的想法還是沒有消失。
四十多年過去了,黃初起仍然挂念着自己的弟弟。一天,他上集市,見到一個道士在行走,不由快走幾步上前拱手行禮,恭順地說:
“道長請了。在下有一事詢問,不知道長肯否指點?”
那道士邊還禮,邊問黃初起要詢問何事。黃初起把他請到一邊,悲傷地說:
“我弟弟放羊時失蹤,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其間我各處尋找,均無下落。我看道長鶴發仙骨,定然知曉凡人不知的`事。為此請道長為我占卡,我弟弟是生是死,如還活着,現在何處?”
說罷,老淚縱橫,朝那道士跪了下去。道士趕緊将他拉起,說:
“金華山中有一個牧羊兒,姓黃,名初平,一定是你的弟弟吧!”
“正是,正是!”黃初起驚奇地喊道。“請道長帶我去見他!”
在道士的帶領下,黃初起果然在金華山的石室裡,找到了闊别了四十多年的黃初平。當初黃初平失蹤時,還是一個少年,如今已經白發老道了。
黃初起見到弟弟悲喜交集,失聲痛哭。心情平穩下來後,問弟弟道:
“你離走後,羊群到哪裡去了?”
黃初平答道:
“那些羊就在山的東面呀。”
黃初起聽了,便到山東面去,但見那裡都是白石,哪裡有什麼羊群?回來後對黃初平說:
“那裡沒有羊群呀!”
黃初平笑笑道:“羊群就在那裡呀!哥哥你看不見罷了。”
說罷,他領黃初起到那裡去。黃初起見到的仍然是一片白石。但見他弟弟大聲叱道:
“羊,起來!”
話音剛落,那片白石竟全變成了羊,共有幾萬隻之多。
這是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在一部著作中寫的一篇神仙故事。後人從中概括出“叱石成羊”作為典故,用來指得道成仙,或是比喻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