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很多種顔色文言文怎麼說
1.高中語文,文言文,各種表示顔色的字/詞,像玄這樣的
1,黯形聲字。
從黑,音聲。本義是:“深黑色”。
《說文》:“黯,深黑色也。”《廣雅》:“黯,黑也。”
《史記·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現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樣子)等詞語。
常泛指黑色。 2,赫會意字。
從二赤。《說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義是“火燒的顔色”,泛指“赤色和火紅色”。
如《詩經·邶風·簡兮》:“赫如渥赭。”現在仍有“赫日(紅日),赫赤(深紅,火紅)”等詞語。
3,黛形聲字。從黑,代聲。
《說文》:“黱,畫眉也。從黑,朕聲。”
“黱”也寫作“黛”。锴本作畫眉墨。
本義是“青黑色的顔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後來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現在仍有“黛黑”等詞語。
4,黑會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囪”字,即煙囪;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燒出煙之盛。
合起來表示煙火熏黑之意。《說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義是:“黑色”。《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後經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紅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工聲。
《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釋名·釋采帛》:“紅,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後來也表示各種紅的顔色。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
現在紅色使用極為普遍,結合其他表示紅色的詞語使用,如“绯紅”“绛紅”等。 6,绯形聲字。
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非聲。本義是“(帛)紅色”。
《說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後常表示“紅色,深紅色”,如韓愈《送區弘南歸》:“佩服上色紫與绯。”
現在有“绯紅”等詞語。 7,赤會意字。
甲骨文,從大(人)從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
一說“大火”為赤。本義是“火的顔色”,即紅色。
《說文》:“赤,南方色也。”《書·洪範·五行傳》:“赤者,火色也。”
後指“紅色”,如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 8,朱指事字。
小篆字形,從木,一在其中指出這種木是紅心的。《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
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
如《韓非子·十過》:“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稱“朱”為正色,如“朱門”“朱紅”等。 9,丹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礦井形,裡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裡有丹砂。《說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義是“辰砂,朱砂”。
後表示“紅色,赤色”。《周禮·考工記》:“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藍形聲字。從艹,監聲。
本義是:“蓼藍”。《說文》:“藍,染青草也。”
藍在上古漢語中并不表示顔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藍”,如《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用來表示藍色的形容詞是“青”。
“藍”表示顔色是後起義,指“暗藍色”。如杜甫《冬到金華山觀》:“上有蔚藍天。”
現在仍有“藍天”“蔚藍”等詞語。 11,綠形聲字。
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錄聲。《說文》:“綠,帛青黃色也。”
本義是:“青中帶黃的顔色”。如《楚辭·橘頌》:“綠葉素榮。”
後也用來表示“烏黑色”,如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綠雲:女子烏黑光亮的秀發)。
現在仍有“碧綠”“翠綠”“綠樹”等詞語。 12,白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說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古人還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義是:“白顔色”。如《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
13,黃象形字。金文象蝗蟲形。
當是“蝗”的本字。本義是:“蝗蟲。”
後常指:“黃色”。《說文》:“黃,地之色也。”
《論衡·騐符》:“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黃,解得黃矢。”
《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裡。” 14,褐形聲字。
從衣,曷聲。《說文》:“褐,編枲襪。”
(枲:粗麻。)本義是:“用粗麻織成的襪子”。
後表示“黃黑色”,如白居易《三适贈道友》:“褐绫袍厚暖。”現在仍有“褐煤,褐鐵礦”等詞語。
15,灰會意字。從手,從火。
意思是火已熄滅,可以用手去拿。《說文》:“灰,死火餘燼也。”
本義是:“火灰”。後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16,绛(绛)形聲字。從糸,夅聲。
《說文》:“绛,大赤也。”本義是:“大紅色”,《廣雅》:“纁謂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紅色)後表示“深紅色”。
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綁腿。)
17,紫形聲字。從糸,此聲。
《說文》:“紫,帛黑赤色也。”本義是“紫色”,也就是“藍和紅組成的顔色”。
後常指“紫色”,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亵服。”現在仍有“紫棠色”(黑裡帶紅的顔色)等詞語。
18,彤會意字。從丹,從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裝飾。
本義是:“彩色裝飾”。《說文》:“彤,丹飾也。”
《荀子·大略》:“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來是動詞,後用作形容。
2.古文中的顔色1,“绛、朱、赤、丹、紅”的區别
“绛、朱、赤、丹、紅”五個詞都表示紅色,按其由深到淺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說文》:“绛,大赤也。”本義是:“深紅色”。“朱”的程度其次,《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赤”本義是“火的顔色”,即紅色。“丹”本義是“辰砂,朱砂”,後表示“紅色,赤色”。“紅”的程度最淺,《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到後來,“紅”和“赤”沒有區别。
2,“青、蒼、碧、綠、藍”的區别
“青、蒼、碧、綠、藍”五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形容詞,表示顔色。但在古代漢語中是有區别的。“青”古代和現代都表示“藍色”,“蒼”的本義是“草色”,表示“深藍色”或“深綠色”,程度最深,“碧”的本義是“青綠色的玉石”,表示“淺藍色”或“淺綠色”,這三個詞本來是有區别的,有時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蒼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蒼苔。“綠色”和“青色”意義相差較遠,混用的較少。“藍”在上古漢語中隻作為“蓼藍”的意思,是名詞,後來才具有“藍色”的意思。
3.形容某種顔色的,用文言點的詞表示紅——朱或赤黑——墨粉——绯紅,即淺紅色。
别稱:妃色楊妃色湘妃色妃紅色████妃色妃紅色:古同“绯”,粉紅色。楊妃色湘妃色粉紅皆同義。
████品紅:比大紅淺的紅色(quester注:這裡的“品紅”估計是指的“一品紅”,是基于大紅色系的,和現在我們印刷用色的“品紅M100”不是一個概念)████桃紅,桃花的顔色,比粉紅略鮮潤的顔色。(quester注:不大于M70的色彩,有時可加入适量黃色)████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嬌豔的顔色。
████石榴紅:石榴花的顔色,高色度和純度的紅色。████櫻桃色:鮮紅色████銀紅:銀朱和粉紅色顔料配成的顔色。
多用來形容有光澤的各種紅色,尤指有光澤淺紅。████大紅:正紅色,三原色中的紅,傳統的中國紅,又稱绛色(quester注:RGB色中的 R255系列明度)████绛紫:紫中略帶紅的顔色████绯紅:豔麗的深紅████胭脂:1,女子裝扮時用的胭脂的顔色。
2,國畫暗紅色顔料████朱紅:朱砂的顔色,比大紅活潑,也稱鉛朱朱色丹色(quester注:在YM對等的情況下,适量減少紅色的成分就是該色的色彩系列感覺)████丹:丹砂的鮮豔紅色████彤:赤色████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紅色████火紅:火焰的紅色,赤色████赫赤:深紅,火紅。泛指赤色、火紅色。
████嫣紅:鮮豔的紅色████洋紅:色橘紅(quester注:這個色彩方向不太對,通常洋紅指的是傾向于M100系列的紅色,應該削弱黃色成分。)████炎:引申為紅色。
████赤:本義火的顔色,即紅色████绾:绛色;淺绛色。████棗紅:即深紅(quester注:色相不變,是深淺變化)████檀:淺紅色,淺绛色。
████殷紅:發黑的紅色。████酡紅:像飲酒後臉上泛現的紅色,泛指臉紅████酡顔:飲酒臉紅的樣子。
亦泛指臉紅色████鵝黃:淡黃色(quester注:鵝嘴的顔色,高明度微偏紅黃色)████鴨黃:小鴨毛的黃色████櫻草色:淡黃色████杏黃:成熟杏子的黃色(quester注:Y100 M20~30感覺的色彩,比較常用且有濃郁中國味道)████杏紅:成熟杏子偏紅色的一種顔色████橘黃:柑橘的黃色。████橙黃:同上。
(quester注:Y100 M50感覺的色彩,現代感比較強。廣告上用得較多)████橘紅:柑橘皮所呈現的紅色。
████姜黃:中藥名。别名黃姜。
為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又指人臉色不正,呈黃白色████缃色:淺黃色。
████橙色:界于紅色和黃色之間的混合色。████茶色:一種比栗色稍紅的棕橙色至淺棕色████駝色:一種比咔叽色稍紅而微淡、比肉桂色黃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黃而暗的淺黃棕色████昏黃:形容天色、燈光等呈幽暗的黃色████栗色:栗殼的顔色。
即紫黑色████棕色:棕毛的顔色,即褐色。1,在紅色和黃色之間的任何一種顔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淺黑。
████棕綠: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顔色。████棕黑:深棕色。
████棕紅:紅褐色。████棕黃:淺褐色。
████赭:赤紅如赭土的顔料,古人用以飾面████赭色:紅色、赤紅色。████琥珀:████褐色:黃黑色████枯黃:幹枯焦黃████黃栌:一種落葉灌木,花黃綠色,葉子秋天變成紅色。
木材黃色可做染料。████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
2,古以秋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秋香色:淺橄榄色淺黃綠色。
(quester注:直接在Y中摻入k10~30可得到不同濃淡的該類色彩)████嫩綠:像剛長出的嫩葉的淺綠色████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柳綠:柳葉的青綠色████竹青:竹子的綠色████蔥黃:黃綠色,嫩黃色████蔥綠:1,淺綠又略顯微黃的顔色2,草木青翠的樣子████蔥青:淡淡的青綠色████蔥倩:青綠色████青蔥:翠綠色,形容植物濃綠████油綠:光潤而濃綠的顔色。以上幾種綠色都是明亮可愛的色彩。
████綠沈(沉):深綠████碧色:1,青綠色。2,青白色,淺藍色。
████碧綠:鮮豔的青綠色████青碧:鮮豔的青藍色████翡翠色:1,翡翠鳥羽毛的青綠色。2,翡翠寶石的顔色。
(quester注:C-Y≥30的系列色彩,多與白色配合以體現清新明麗感覺,與黑色配合效果不好:該色個性柔弱,會被黑色牽制)████草綠:綠而略黃的顔色。████青色:1,一類帶綠的藍色,中等深淺,高度飽和。
3,本義是藍色。4,一般指深綠色。
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
2,特指三補色中的一色。████青翠:鮮綠████青白:白而發青,尤指臉沒有血色████鴨卵青:淡青灰色,極淡的青綠色████蟹殼青:深灰綠色████鴉青:鴉羽的顔色。
即黑而帶有紫綠光的顔色。████綠色:1,在光譜中介于藍與黃之間的那種顔色。
2,本義:青中帶黃的顔色。3,引申為黑色,如綠鬓:烏黑而光亮的鬓發。
代指為青春年少的容顔。(quester注:現代色彩研究中,把綠色提高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和其它紅黃蘭三原色并列研究,稱做“心理原色”之一)████豆綠:淺黃綠色████豆青:淺青綠色████石青:淡灰綠色████玉色:玉的顔色,高雅的淡綠、淡青色████缥:綠色而微白████艾綠:艾草的顔色。
偏蒼白的綠色。████松柏綠:經冬松柏葉的深綠████松花綠:亦作“松花”、“松綠”。
偏黑的深綠色,墨綠。████松花色:淺黃綠色。
(松樹花粉的顔色)《紅樓夢》中提及松花配桃紅為嬌豔████████藍:三原色的一種。像晴天天空的顔色(quester注:這裡的藍色指的不是RGB色彩中的B,而是CMY色彩中的C)████靛青:也叫“藍靛”。
用蓼藍葉泡水調和與石灰沉澱所得的藍色染料。呈深藍綠色(quester注:靛,發音dian四聲,有些地方将藍墨水稱為“靛水。
4.古文裡有哪些顔色1,黯形聲字。
從黑,音聲。本義是:“深黑色”。
《說文》:“黯,深黑色也。”《廣雅》:“黯,黑也。”
《史記·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現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樣子)等詞語。
常泛指黑色。 2,赫會意字。
從二赤。《說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義是“火燒的顔色”,泛指“赤色和火紅色”。
如《詩經·邶風·簡兮》:“赫如渥赭。”現在仍有“赫日(紅日),赫赤(深紅,火紅)”等詞語。
3,黛形聲字。從黑,代聲。
《說文》:“黱,畫眉也。從黑,朕聲。”
“黱”也寫作“黛”。锴本作畫眉墨。
本義是“青黑色的顔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後來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現在仍有“黛黑”等詞語。
4,黑會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囪”字,即煙囪;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燒出煙之盛。
合起來表示煙火熏黑之意。《說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義是:“黑色”。《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後經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紅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工聲。
《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釋名·釋采帛》:“紅,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後來也表示各種紅的顔色。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
現在紅色使用極為普遍,結合其他表示紅色的詞語使用,如“绯紅”“绛紅”等。 6,绯形聲字。
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非聲。本義是“(帛)紅色”。
《說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後常表示“紅色,深紅色”,如韓愈《送區弘南歸》:“佩服上色紫與绯。”
現在有“绯紅”等詞語。 7,赤會意字。
甲骨文,從大(人)從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
一說“大火”為赤。本義是“火的顔色”,即紅色。
《說文》:“赤,南方色也。”《書·洪範·五行傳》:“赤者,火色也。”
後指“紅色”,如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 8,朱指事字。
小篆字形,從木,一在其中指出這種木是紅心的。《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
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
如《韓非子·十過》:“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内。”《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稱“朱”為正色,如“朱門”“朱紅”等。 9,丹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礦井形,裡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裡有丹砂。《說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義是“辰砂,朱砂”。
後表示“紅色,赤色”。《周禮·考工記》:“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藍形聲字。從艹,監聲。
本義是:“蓼藍”。《說文》:“藍,染青草也。”
藍在上古漢語中并不表示顔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藍”,如《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用來表示藍色的形容詞是“青”。
“藍”表示顔色是後起義,指“暗藍色”。如杜甫《冬到金華山觀》:“上有蔚藍天。”
現在仍有“藍天”“蔚藍”等詞語。 11,綠形聲字。
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錄聲。《說文》:“綠,帛青黃色也。”
本義是:“青中帶黃的顔色”。如《楚辭·橘頌》:“綠葉素榮。”
後也用來表示“烏黑色”,如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綠雲:女子烏黑光亮的秀發)。
現在仍有“碧綠”“翠綠”“綠樹”等詞語。 12,白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說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古人還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義是:“白顔色”。如《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
13,黃象形字。金文象蝗蟲形。
當是“蝗”的本字。本義是:“蝗蟲。”
後常指:“黃色”。《說文》:“黃,地之色也。”
《論衡·騐符》:“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黃,解得黃矢。”
《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裡。” 14,褐形聲字。
從衣,曷聲。《說文》:“褐,編枲襪。”
(枲:粗麻。)本義是:“用粗麻織成的襪子”。
後表示“黃黑色”,如白居易《三适贈道友》:“褐绫袍厚暖。”現在仍有“褐煤,褐鐵礦”等詞語。
15,灰會意字。從手,從火。
意思是火已熄滅,可以用手去拿。《說文》:“灰,死火餘燼也。”
本義是:“火灰”。後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16,绛(绛)形聲字。從糸,夅聲。
《說文》:“绛,大赤也。”本義是:“大紅色”,《廣雅》:“纁謂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紅色)後表示“深紅色”。
如《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綁腿。)
17,紫形聲字。從糸,此聲。
《說文》:“紫,帛黑赤色也。”本義是“紫色”,也就是“藍和紅組成的顔色”。
後常指“紫色”,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亵服。”現在仍有“紫棠色”(黑裡帶紅的顔色)等詞語。
18,彤會意字。從丹,從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裝飾。
本義是:“彩色裝飾”。《說文》:“彤,丹飾也。”
《荀子·大略》:“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來是動詞,後用作形容。
美用文言文古文
1.關于“美”的詩詞、古文、
1.一身水綠色的印花錦緞旗袍,圍着紅狐圍脖,腳上蹬着同色的皮靴,外罩件銀白色的兔毛風衣,頭上簡單的挽了個發髻,簪着支八寶翡翠菊钗,猶如朵浮雲冉冉飄現。
通明的燈火勾勒出她精緻的臉廓,散發着淡淡的柔光,巧笑倩兮間,隻覺玉面芙蓉,明眸生輝。 2.她今日隆裝盛飾了一番,淺粉色的百子刻絲旗袍,走起路來搖曳生姿,像是支在冬日裡綻放的桃花,嬌豔動人。
旗髻上插着玫瑰紫的宮花,更映襯出膚若凝脂。她轉過臉看到自己,嘴角梨窩隐現,旗頭上栗紅的蕙穗随着她的盈然一笑乘風飄揚。
3.素日裡她不喜奢華,皆是素衣淡容。今天卻濃妝豔抹了番,煙眉秋目,凝脂猩唇,一掃适才的憔悴。
一身玫瑰色銀鵲穿花旗袍,外邊搭了件水紅色菱緞背心,兩隻金蝶耳墜挂在臉頰邊燦爛耀目,唯有簪在髻邊的白色茉莉,星星點點的透露出那一份清雅。此刻的她明麗動人,豔驚四座。
4.她身穿淺粉色的修身旗裝,凸現出她修長勻稱的身姿;那粉色極淡已經接近白色,但是卻很妩媚,就似少女臉頰上最自然卻最誘人的紅暈;衣袖、襟前、袍角卻用素金色鑲了寬寬的邊兒,更襯出高貴之氣;衣上精細構圖繡了綻放的紅梅,繁複層疊,開得熱烈,看得讓人心裡也覺得熱乎;足上一雙同色的花盆底兒,緞子面兒上用珊瑚珠配着金線也是繡的紅梅,厚厚的鞋底裡做着镂空的小抽屜,盛着梅花香粉,走一步,地上就留一個盛開的紅梅花印記;頭發隻盤了簡單的髻,後面一半仍是垂順的披散在腰後,右邊從頭頂到耳邊壓着用珍珠和紅色寶石穿的紅梅金絲镂空珠花,蜿蜒盛開,更有幾朵開到了或是額邊、或是眼角、或是耳畔,那烏黑的頭發從間隙處露出來,更襯得“梅花”紅豔,而左側是那梅花琉璃钗,玲珑剔透,渾然天成的紅色正好雕成了梅花瓣兒,下面墜着三股水晶珠和紅玉珠間隔的珠串,最下頭彙合在一起,懸着一顆東珠,竟有龍眼大小,更難得的是,那東珠的色澤竟泛出粉紅光暈;最外面罩着石榴紅織錦面的披風,一雙纖纖玉手大方的露在外頭,并不似旁的小姐夫人般藏在手窩窩裡,左手上用打磨得圓潤的紅玉珠串,過中指交叉經手背到手腕裝飾着,襯得肌膚勝雪;領子是火紅的狐狸皮,襯着那嬌豔如春花的臉蛋兒;臉上還是不施粉黛,但卻用胭脂染了紅唇,顯得紅豔欲滴就如那頭上身上的紅梅;最吸引人的是眉心竟也有一朵怒放的紅梅!這些達官貴人見的女人多了,這梅花妝也見過不少,但卻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原來縱橫眉心的紅梅竟是用真的梅花瓣貼成的,雅意悠然、大氣婉約,遠比那些用胭脂花上去的來得嬌豔。
而縱橫就似一支傲雪紅梅,瞬間使得在場所有的诰命夫人、親貴小姐們黯然失色了。 5.珠木花走在市集上,頭圍的鎏金花座上綴嵌着血瑙珊瑚,映襯着她豔麗嬌嫩的容顔,兩側镂空的蝴蝶飾連接着流穗,下接着各色松石珠穿編成的網簾,簾長及肩,火紅的牡丹嵌花掐腰織錦長袍,勾勒出她年輕豐滿的身形。
6.禮服是正紅色的,繡了九隻金鳳,看起來雖不及黑色禮服莊重,卻是華麗異常,鳳冠上是六龍三鳳冠,龍是金絲掐制,鳳凰是翠鳥羽毛制成,龍嘴裡垂下許多珍珠寶石,龍鳳之間還有一些翠藍花葉。鳳冠的下部有兩排以紅、藍寶石為中心,用珍珠圍成的小圓圈。
鳳冠後面垂着六條葉狀的裝飾物,上面滿是珍珠和寶石。鳳冠上的翠藍部分均使用翠鳥的羽毛制成,看起來能把人的眼睛晃花了。
7.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且看她約莫四十來歲,身着素衣,雙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頰邊梨渦微現,直是秀美絕倫,藍天、白雲、綠葉的映襯下,更顯得她膚色晶瑩,柔美如玉,但見她膚色奇白,鼻子較常女為高,眼中卻隐隐有海水之藍意。攘袖見素手,皎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钗,腰佩翠琅\。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飄,輕裾随風遠。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2.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蛴,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
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
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4.她秀雅絕俗,自有一股輕靈之氣,肌膚嬌嫩、神态悠閑、美目流盼、桃腮帶笑、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說不盡的溫柔可人。
5.她肌膚勝雪,雙目猶似一泓清水,顧盼之際,自有一番清雅高華的氣質,讓人為之所攝、自慚形穢、不敢亵渎。但那冷傲靈動中頗有勾魂攝魄之态,又讓人不能不魂牽蒙繞。
6.她獨倚長椅,火光映照之下,容色晶瑩如玉,如新月生暈,如花樹堆雪,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嬌柔婉轉之際,美豔不可方物。 7.聽她吐語如珠,聲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動聽之極,向。
2.美麗用古文怎麼說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lù)波。
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
明眸善睐,靥(y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
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máo),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
3.求與美有關的名言,古文,詩句一、“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要是依據他的樸素辯證理論,一般地讨論作為藝術美鑒賞對象的“五色”、“五音”,如果變成了過分的感官享受和毫無節制的滿足,就會失去鑒賞藝術美的初衷,甚至會失去其審美價值,而成為一種事與願違、傷害身心的精神負擔和審美“災害”。
老子的美學觀,與其哲學觀中“道”的學說和政治觀中的“無為”思想有着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凡是那種“服文采、帶利劍”(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為的東西一樣,隻能對人有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都是說“有為”之美必然損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美不在聲色、富貴等外在的東西,而隻能是自然本身,從“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體現。這樣的美,就表現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即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從沒有聲音處聽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從沒有形象處顯現的;一旦有了具體的聲音、形象,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完美。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這些見解,接觸到審美的境界問題,揭示出審美活動中一種超越對藝術的簡單感知的審美體驗,開了中國古代美學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聲之美”等理論的先聲,也奠定了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道家美學的基礎。
二、“樂由心生”:
《樂記》中對音樂的本質有着精辟的論述,肯定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它認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荀子有《樂論》一書,可相印證。
以上都是可以各看到一個系統的,下面是些散句:
1、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2、美,甘也。——《說文》
3、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龔自珍《病梅館記》
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5、鐘嵘的《詩品》也從詩的角度系統地論述美。他反對人為的聲律,提倡自然聲律,保持詩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故裡用文言文怎麼說
1.文言文故鄉家鄉怎麼說
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故鄉”一詞,賜予許多高雅或純樸的代稱。多見于詩詞裡。
1、家山:錢起《送李栖桐道舉摧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2、桑梓: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後用作對故鄉的代稱。
柳宗元《聞黃鵬》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3、梓裡:劉迎《題劉德文戲彩堂》:“吾不愛錦衣,榮歸誇梓裡。”
4、故國:杜甫嘴上白帝城二首夯:“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
5、又鄉井:崔桐《酬李補朗雨中寄贈》:‘白發還鄉井,微宮有子孫。”
6、鄉關:崔穎《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7、鄉國:蘇轼《遊寒山寺》:“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客人多。”
8、鄉邦:鮑照《還都口号》:“君王遲京國,遊子思鄉邦。”
9、鄉曲:司馬遷《報任安書》:“仆少負不羁之才,長無鄉曲之譽。”
能找到就這麼多了,望采納~
2.作文(文言文)故鄉之風土人情故鄉之風土人情
土:
吾鄉于美之山城重慶之巫山。
彼一山水,層巒聳翠之地。是生我養我之故鄉。總之記憶擲于此之一隅。使吾久念懷!
重慶,城。其山,一峰拔地,峰巒雄偉。山上樹蔭,于烈日之照下,有耀之光;于雲霧之梭下顯神;在霞之映下為楓葉之火。每山異态,或似仙女之載;或若劍常之直;或如駝峰者端,莫兩山同。
重慶為霧都。晨氣清之,或當見窗外蒙上一層縠仙之,白茫茫之,能見度不百米,立于山頂,使君心似入雲繞之仙矣。重慶常皆雲霧迷蒙,自是霧都矣。
山城夜名海内,急之江與清之江相映成趣,算之船在江自通,船上燈火通明、道煌煌、構層閃光,五色,互相映發,如拆之花,美之海豚,筆墨之貝,巨炮之人天門之燈光映于江、江上,麗無比。一城如一不夜城,又如巨艦一艘之。
在大禮堂場上,有高之沸泉,沸泉前,有許多之人随勝之樂舞。沸泉後,高大雄偉之大禮堂,為美麗之燈鈎出之雄者形,炫耀,甚動人。
此重慶之風土兮!
情:
顧桑梓也,于抗日戰争時,重慶為國民***之别都鄉。
重慶西吐蕃原,享天府膏腴之利,北屏秦嶺、巴山,東據長江三峽險,南雲貴原銜,可謂馭南北,氣貫物也,為中國北方之東、西泾、渭之分水,居中國心,為日本軍逡巡終無術救款關入寇之大國四塞之地。據日本天皇裕仁意,合大〇式機于重慶行“航空略轟炸”,期五年半,史稱“重慶大轟炸”。
重慶相聞上至元戎、共黨領袖、相聞名,下遍庶,及諸駐華外、事、教、商務、遊者,居無甯日,行無坦途而敵忾、為命,展了一部日久、絕、驚神泣鬼神之壯史詩。
重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暨抗日戰時之中國都,勇不屈者大之重慶諸軍民為一抗日勝為不刊之貢矣!
此重慶之人情兮!
我深受重慶其别之媚景之醉,我深受受重慶則拒戰之堅剛之化神。美之重慶,是我之鄉,朕甚自豪。
下面是譯文:故鄉之風土人情
風土: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山城重慶的巫山。
那是一個依山傍水,層巒聳翠的好地方。是生我養我的故鄉。童年的記憶撒播在這裡的每一個角落。讓我久久念懷!
重慶是山城。那裡群山環抱,一座座拔地而起,峰巒雄偉。山上綠樹成蔭,在烈日的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在雲霧的穿梭下顯得神秘莫測;在晚霞的映襯下變成楓葉般的火紅。每座山形态各異,有的似仙女般的婀娜;有的仿佛劍一般的筆直;有的如駝峰似的端莊,沒有哪兩座山相同。
重慶是霧都。空氣清新的早晨,也許你會發現窗外蒙上了一層仙女的輕紗,白茫茫的,能見度不到一百米,站在山頂,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雲霧缭繞的仙境。重慶經常都雲霧迷蒙,自然是霧都了。
山城夜景全國聞名,湍急的長江和清澈的嘉陵江相映成趣,數不清的船隻在江面自由來往,船上燈火通明、路上流光溢彩、建築物層層閃爍,五顔六色,相互輝映,像綻開的紅花,美麗的海豚,各種各樣的貝殼,巨大的人間大炮朝天門的燈光映在長江和嘉陵江上,美麗無比。整個山城像一座不夜城,又像一艘巨大的戰艦。
在大禮堂廣場上,有高高的噴泉,噴泉前,有許許多多的人們随着優美的音樂翩翩起舞。噴泉後面,高大雄偉的大禮堂,被美麗的燈光勾出了雄偉的輪廓,光彩奪目,十分動人。
人情:
回望故鄉的曆史,在抗日戰争時期,故鄉重慶為國民***的陪都。
重慶西望青藏高原,享天府之國膏腴之利,北屏秦嶺、巴山,東據長江三峽天險,南銜雲貴高原,可謂控馭南北,氣貫東西,為中國北方南方之分水、西部東部之泾渭,位居中國心髒,是日本軍隊逡巡叩關終無術克服入侵的大中國四塞之地。根據日本天皇裕仁意旨,聯合大量〇式戰機對重慶實施“航空戰略轟炸”,為期五年半,史稱“重慶大轟炸”。
重慶各界上至元戎、國共兩黨領袖、各界名流,下遍黎庶,以及各國駐華外交、新聞、教會、商務和旅遊人員,居無甯日、行無坦途而同仇敵忾、相濡以沫,上演了一部曠日持久、空前絕後、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史詩。
重慶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暨抗日戰争時期的中國首都,英勇不屈的偉大的重慶全體軍民為整個抗日戰争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就是重慶的人情啊!
我深深受重慶那獨特的迷人風景的陶醉,我深深受受重慶那抗戰的頑強剛烈精神的熏陶。美麗的重慶,是我的家鄉,我很自豪。
純原創,作者乃道教冇衠真人轉世是也!可模仿,最好勿抄襲喝!
3.古文翻譯一.東漢廉吏李恂
李恂(生卒年不詳,約公元一世紀後期至二世紀前期),字叔英,安定臨泾(今甘肅鎮原)人。東漢的一位廉吏。
李恂少年時研習《韓詩》,後教授生徒,門徒從學者常達數百人。郡太守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李鴻敬慕他的才華,請其署理功曹,未及上任,又被任命為涼州從事。其時恰逢李鴻逝世,他遂不應州命,放棄從事之職,而給李鴻送葬至穎川故裡。李鴻葬後,又為其守喪三年。
後來,李恂受命任職司徒桓虞府。之後又被任命為侍禦史,持節出使幽州。到州後他宣布了皇恩,安撫了北狄,并将沿途所經地區的山川、屯田地、聚居村落等畫成地圖,細列标示,共百餘卷,悉數上奏,得到漢章帝的嘉許,以功升任兖州刺史。在任期間清正廉潔,以身自律,常常“席羊皮,服布被”。後調任張掖太守,同樣威望很高。時逢大将軍窦憲率軍北伐匈奴,屯兵武威,遠近州郡官員為讨好窦憲,莫不争相饋送厚禮,唯獨李恂奉公不阿,未送禮品。因此得罪了窦憲,被窦憲構陷而免官。
此後,李恂又被征用,任命為谒者,使持節領西域副校尉。西域多奇珍異寶,他到任後西域各國侍子、督使、胡商紛紛饋贈他以奴婢、大宛馬、金銀和香罽等,他一無所受。時北匈奴南下,屢斷西域道路,不時擾邊,使得玉門關以西使命不通。李恂斬殺北匈奴将領,阻止其南下,打通了西域道路,他的恩威并行于西域。
其後,李恂又被調任武威太守,旋因坐事被免職。步行回歸鄉裡,潛居山澤,住着草廬,與諸生織席維持生計。時值西羌反叛,他被羌人俘虜。羌人素聞其名,敬其為人,就将他放了。時遇歲荒,司空張敏、司徒魯恭等派兒子給他送去糧食,他堅辭不受。後遷居新安(今河南渑池縣東)關下,以拾野果、草籽、橡實而自資,享年九十六歲而卒。《後漢書》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