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怎麼死的(公孫鞅是誰)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商鞅為什麼被處死
  2. 曆史上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的妻子是誰有後代嗎
  3. 秦國的商鞅到底是怎麼死的
  4.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為什麼被處死

商鞅被處死的原因是:

1.鳥盡弓藏。

2.樹敵過多。

3.不知收斂。

4.有私怨。

一、商鞅被處死的詳情:

1.鳥盡弓藏:秦孝公逝世後,秦惠文王繼位,除去因權威過大而對皇位威脅最大的商鞅便是這位新皇帝不得不

做的事情。

2.樹敵過多:由于商鞅在變法過程中的法令極其殘酷,因此不論是百姓還是貴族,都極其反對其變法的一律嚴

懲。

3.不知收斂:商鞅變法獲得成功後,商鞅不知收斂,沒有功成身退,當時有位名叫趙良的人勸商鞅隐退,但商

鞅并不能聽進去趙良的勸告,所以最後導緻了被秦惠文幹處死的結局。

4.有私怨:當年赢驷年少時犯法被商鞅新法處置,他的兩個師傅也被判刑。所以秦惠王,包括公子虔懷恨在心是有可能的。其次商鞅變法觸怒了大量秦國老貴族的利益,隻是迫于秦孝公沒有發作而已。最後君主制時代臣子勢力,威望蓋過君主是很可怕的,當時商鞅即是如此。

5.雖然在政治上秦惠文王支持“商鞅變法”,但秦惠文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因為違反法律而被商鞅處罰,與商鞅本人之間确實存在私人恩怨。從個人情感上來說,秦惠文王确實不喜歡商鞅。

6.從廟堂到地方到處都是被商鞅提拔的擁護變法的官吏,加之商鞅還有商淤的封地,勢力已經遍布秦國各個角落,甚至軍隊也不乏大量商鞅的支持者。盡管商鞅是大公無私,忠君愛國,但是這樣強大的力量對于新即位,根基不穩的秦惠王來說是非常可怕的。

7.按照“商鞅變法”設計的權力結構,秦國的權力核心隻能是秦王。但由于之前秦孝公的信任和主持變法的大功,商鞅已經成為與秦王并列的權力核心,這是秦惠文王不可能允許的。

8.根據史書記載,秦惠文王登基時還不到十九歲,個人的政治威望經驗還不足以控制整個秦國朝堂。而秦惠文王當時依靠的公子虔、公孫賈為首的政治集團正是商鞅的政敵兼仇人。

9.商鞅支持嚴刑峻法,認為懲惡是揚善的最佳途徑,而酷刑則可以起到震懾奸邪小人的作用。結果,正是他沒有廢除的車裂之刑成為了他的最終歸宿

10.商鞅在秦國範圍内實施了嚴格的人口戶籍管理制度,以至于他自己被通緝而想要逃亡時都沒法住宿客店。

11.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内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相比于深受百姓愛戴的商鞅,秦惠文王所倚重的張儀盡管也很有能力和才華,卻不怎麼被百姓所尊敬。或許,正是張儀另類的“低調”讓他能夠在惠文王時期一直得到寵信。

曆史上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的妻子是誰有後代嗎

曆史上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于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商鞅的妻子和後代史書都沒有記載。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内黃縣梁莊鎮)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複了河西之地,賜予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于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擴展資料:

商鞅之死背後故事: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

宜“歸十五都,灌園于鄙”、“不貪商、于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公元前339年的一天,趙良去見商鞅。

商鞅對他說:“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别,分居而住。

我征調士卒大造宮廷城阙,把秦國營建得像魯國、衛國一樣。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大夫百裡奚比,誰更有才幹?”

趙良說:“五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随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永載史冊,他的德行施教于後代……您又在封地南面稱君。

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8年了,您又殺死祝歡,用黥刑處罰公孫賈。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

您一出門,後邊跟着數以十計的戰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身強力壯、持矛操戟的貼身警衛,離開這些警衛,您肯定不敢自己出門。

您的處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臨很快消亡的危險。您還打算要延長自己的壽命嗎?那為什麼不把封地交還給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

勸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賢才,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還要貪圖封地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國政為寵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拘捕您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擡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但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傳位于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

這時,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于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隻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

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正在這時,公子虔等人借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

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

商鞅感歎“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曆。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并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

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讨之,商鞅兵敗,被殺于鄭國黾池(今河南渑池)。

其屍身被帶回鹹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商鞅雖死,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影響着秦國乃至以後的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

秦國的商鞅到底是怎麼死的

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傳位于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

這時,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于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隻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

正在這時,公子虔等人借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歎“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曆。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并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讨之,商鞅兵敗,被殺于鄭國黾池(今河南渑池)。

其屍身被帶回鹹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

擴展資料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複了河西之地,賜予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在變法之争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

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隻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衆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曆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大秦帝國》中商鞅被車裂。

在《大秦帝國》的第四十八集當中,甘龍老而彌堅,百折不撓,廟堂論戰,車裂商鞅。赢驷口書甘龍:定刑商鞅,交由太師府和廷尉府共同議決。

并前往探望商鞅,鞅縱論天下,指點秦國。渭水刑場,商鞅死地,甘龍、赢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飲“三生雪酒”。商鞅被處車裂。秦川原野,大雪緩緩下落。

《大秦帝國》的賞析:

《大秦帝國》故事大開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蕩,對自己負責、對理想忠誠,無論觀衆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都有自己的話說,一部電視劇讓人有話說,說得痛快,抒發胸襟之内的塊壘。

該劇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瘋狂的。隻有大義,沒有勾心鬥角;隻有英雄,沒有奸惡之徒;隻有犧牲,沒有貪生怕死。對于“秦”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跟它們不一樣。它對秦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它對秦的态度是頌歌式的,它對秦的理解是颠覆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