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形容工作的詞語
廢寝忘食
[fèi qǐn wàng shí]
也說廢寝忘餐。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非常勤奮專心。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寝,昃晷忘餐。”
兢兢業業
[jīng jīng yè yè]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詩經·大雅·雲漢》:“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尚書·臯陶谟》:“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東晉時,祖逖和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勵振作。半夜聽到雞鳴,立即起來舞劍。語出《晉書·祖逖傳》。後以“聞雞起舞”比喻及時奮發。
不驕不躁
[bù jiāo bù zào]
躁:急躁。不驕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謙遜,工作謹慎踏實。
勤勤懇懇
[qín qín kěn kěn]
形容勤勞踏實。也形容勤懇的樣子。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氣,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兩通鼓,勇氣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後來用“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不務空名
[bù wù kōng míng]
務:追求。切實地工作,不追求虛名。
嘔心瀝血
[ǒu xīn lì xuè]
比喻費盡心血。多用來形容工作、事業、文藝創作等方面用心的艱苦。
積勞成疾
[jī láo chéng jí]
因長期連續的勞累而得了病。
任勞任怨
[rèn láo rèn yuàn]
做事能夠經受勞苦和别人的抱怨。
全力以赴
[quán lì yǐ fù]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夜以繼日
[yè yǐ jì rì]
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學習等。《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計日程功
[jì rì chéng gōng]
1.按照日程,要求工作進度。
開花結果
[kāi huā jiē guǒ]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并取得了成果。
敷衍塞責
[fū yǎn sè zé]
敷衍:馬虎,不認真,表面上應付;塞責:搪塞責任。指工作不認真負責,表面應付了事。
開路先鋒
[kāi lù xiān fēng]
古指軍隊中先行開路或打頭陣的将領。現比喻帶頭前進的人。
輕裝上陣
[qīng zhuāng shàng zhèn]
為了行動便利,隻攜帶輕便的裝備上戰場。也比喻去除思想顧慮,輕松地投入到工作或學習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日理萬機
[rì lǐ wàn jī]
一天之内要處理成千上萬件的事。形容政務繁忙(多用于高級領導人)。
大顯身手
[dà xiǎn shēn shǒu]
充分顯露自己的本領:運動員在賽場上~。
在上班用文言文怎麼說
1.“去工作”用文言文怎麼說
1、上任:官員就職。
出自:清李漁《意中緣·赴任》:迎接老爺上任。釋義:迎接老爺就職。
上任在民俗裡站着很重要的地位,自古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指的是新官在剛上任時要做一些功績突出的事情,來顯示上任的能力。
2、赴任:官吏去到某地擔任職務。出自:宋梅堯臣《送邵夢得永康軍判官》:“且歸洛中,明年春赴任。”
釋義:“你暫且回洛中,明年開春再來就職。”3、高就:放棄原來的工作,去擔任地位較高的工作。
舊指離開原職位就任更高的職位,現常用于問别人在什麼地方工作,是一種尊稱。另外在諷刺對話中經常被引用這一詞。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一定另有高就,我也不同他客氣了。釋義:他一定是另有好的工作,我就不客套了。
4、左遷:降低官職,即“降官”。猶言下遷。
漢代貴右賤左,故将貶官稱為左遷。出自: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釋義:早晨我把一篇谏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裡路程。5、出差:受派遣暫時到外地辦公事或負擔臨時任務。
出自: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尋到公館,說是出差去了。”釋義:“找到其住處,别人說是到外地辦事去了。”
2.“去工作”用文言文怎麼說出差。
去工作是指已經有工作,而去做與之相關的事。用文言文表達就是出差,也就是“出去處理差事”。
讀音:[ chū chāi ]
釋義:被派遣去做的事。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上得岸時,便去訪尋我伯父;尋到公館,說是出差去了。”
白話譯文:等到上岸的時候,就去尋找我的伯父,找到公館的時候,說是出去工作了。
擴展資料
近義詞:出訪、出工
一、出訪
讀音:[ chū fǎng ]
釋義:到外國訪問。
出處: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紀》:“近來,準備出訪,到流體力學的領域去旅遊觀光。”
二、出工
讀音:[ chū gōng ]
釋義:出發上工;出勤。
出處:老舍《龍須溝》第二幕:“對着青天,我起誓:一出工,我就去挖溝。”
3.古代“工作”用文言文怎麼說“工作”用文言文的表達: 1、”勞作“勞作的意思就是在幹活,如辛苦勞作。
現在和過去對勞作的理解不盡相同。舊時“勞作”指的是小學生上手工課或進行簡單的體力勞動。
現在泛指體力勞動操作。如:李大钊《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凡是勞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聖的。”
2、”謀生計“這句話出自《鬼谷子》謀篇第十。“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事。
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這句話解釋:所以,變化産生事端,事端引出謀略,謀略需要計劃,計劃需要議論,議論導緻辯說,辯說就有采納。
采納就生擯棄,于是就形成制度,用來制約事端。 3、“謀事”“事”指的是職業,謀事指的是找職業。
比如“舞陽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
—《史記》”這句話解釋:舞陽侯樊哙是沛縣人,以殺狗賣狗肉為生。事在這裡等同于名詞“職業”。
4、“差”差遣——被分配一個工作崗位。差人——意味差遣某人去做某件事。
差役——被官府指派到某個工地服勞役。差使——在工地上被工頭使喚。
出差——離開工地單獨去辦事。 5、“業”古代文言文中“業”也可以解釋成“職業”的意思,又有“使從事于,以…為職業。”
的意思。具體可以參考“民賣茶資衣食,與農夫業田無異。
——脫脫《宋史》”這句話解釋為:百姓靠賣茶來養活自己,和農夫耕田養活自己是沒有區别。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工作(漢語詞語)。
4.古代“工作”用文言文怎麼說工作一詞,在文言文裡是說勞作,形容動詞,意思就是在幹活,如辛苦勞作。
1.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2.例如:農民辛苦的勞作,隻為個好收成。隻有勞作才能得到收獲。大家辛苦的勞作換來了成功。看到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是我明白糧食要愛惜,不能浪費。
3. 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骈骊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于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标注标點符号。
4.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5.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在中國古代長期占據統治地位。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才取得正式書面語的資格。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6.“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你吃飯了嗎?”。
7.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8.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将“古文”稱為“文言文”。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9.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對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5.古代“工作”用文言文怎麼說“工作”用文言文的表達:
1、”勞作“
勞作的意思就是在幹活,如辛苦勞作。現在和過去對勞作的理解不盡相同。舊時“勞作”指的是小學生上手工課或進行簡單的體力勞動。現在泛指體力勞動操作。
如:李大钊《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凡是勞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聖的。”
2、”謀生計“
這句話出自《鬼谷子》謀篇第十。“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這句話解釋:所以,變化産生事端,事端引出謀略,謀略需要計劃,計劃需要議論,議論導緻辯說,辯說就有采納。采納就生擯棄,于是就形成制度,用來制約事端。
3、“謀事”
“事”指的是職業,謀事指的是找職業。
比如“舞陽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史記》”
這句話解釋:舞陽侯樊哙是沛縣人,以殺狗賣狗肉為生。事在這裡等同于名詞“職業”。
4、“差”
差遣——被分配一個工作崗位。
差人——意味差遣某人去做某件事。
差役——被官府指派到某個工地服勞役。
差使——在工地上被工頭使喚。
出差——離開工地單獨去辦事。
5、“業”
古代文言文中“業”也可以解釋成“職業”的意思,又有“使從事于,以…為職業。”的意思。
具體可以參考“民賣茶資衣食,與農夫業田無異。——脫脫《宋史》”
這句話解釋為:百姓靠賣茶來養活自己,和農夫耕田養活自己是沒有區别。
什麼的工作四字詞語
各司其職、腳踏實地、足履實地、克盡厥職、恪盡職守
一、各司其職 [ gè sī qí zhí ]
【解釋】:司:本意是執掌,主管。
【出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八十四回: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
就要派定任務了,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
二、腳踏實地 [ jiǎo tà shí dì ]
【解釋】: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出自】:宋·邵雍《邵氏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譯文】:你曾經問邵康節說: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的人。’
三、足履實地 [ zú lǚ shí dì ]
【解釋】:履:踩踏。腳踏實地。比喻實事求是,平實而不虛浮。
【出自】:元末脫脫、阿魯圖等《宋史·劉甲傳》:“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地。
【譯文】:平時常說:我沒有别的長處,隻有能夠腳踏實地
四、恪盡職守 [ kè jìn zhí shǒu ]
【解釋】: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每個公務員都應該~。
【出自】: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做一個公民,我們要恪盡職守。”
五、克盡厥職 [ kè jìn jué zhí ]
【解釋】:厥:他的。能夠盡到職責,做好自己的工作。
【出自】: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一回:“又蒙聖恩,命俺叨襲父職,敢不克盡厥職。”
【譯文】:又承蒙聖恩,讓俺想繼承父職,我沒有克盡自己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