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蜀道難》全詩帶拼音朗讀
【原文】:
《蜀道難》
唐代·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萦岩巒。
扪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号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飛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拼音版】:yī xū xī wēi hū gāo zāi
噫籲嚱!危乎高哉!
shǔ dào zhī nán
蜀道之難,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難于上青天!
cán cóng jí yú fú
蠶叢及魚凫,
kāi guó hé máng rán
開國何茫然!
ěr lái sì wàn bā qiān suì
爾來四萬八千歲,
bù yǔ qín sài tōng rén yān
不與秦塞通人煙。
xī dāng tài bái yǒu niǎo dào
西當太白有鳥道,
kě yǐ héng juéé méi diān
可以橫絕峨眉巅。
dì bēng shān cuī zhuàng shì sǐ
地崩山摧壯士死,
rán hòu tiān tī shí zhàn xiāng gōu lián
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shàng yǒu liù lóng huí rì zhī gāo biāo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
xià yǒu chōng bō nì zhé zhī huí chuān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huáng hè zhī fēi shàng bú dé guò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yuán náo yù dù chóu pān yuán
猿猱欲度愁攀援。
qīng ní hé pán pán
青泥何盤盤,
bǎi bù jiǔ zhé yíng yán luán
百步九折萦岩巒。
mén shēn lì jǐng yáng xié xī
扪參曆井仰脅息,
yǐ shǒu fǔ yīng zuò cháng tàn
以手撫膺坐長歎。
wèn jūn xī yóu hé shí huán
問君西遊何時還?
wèi tú chán yán bù kě pān
畏途巉岩不可攀!
dàn jiàn bēi niǎo háo gǔ mù
但見悲鳥号古木,
xióng fēi cí cóng rào lín jiān
雄飛雌從繞林間。
yòu wén zǐ guī tí yè yuè
又聞子規啼夜月,
chóu kōng shān
愁空山。
shǔ dào zhī nán
蜀道之難,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難于上青天!
shǐ rén tīng cǐ diāo zhū yán
使人聽此凋朱顔。
lián fēng qù tiān bù yíng chǐ
連峰去天不盈尺,
kū sōng dào guà yǐ jué bì
枯松倒挂倚絕壁。
fēi tuān pù liú zhēng xuān huī
飛湍瀑流争喧豗,
pīng yá zhuàn shí wàn hè léi
砯崖轉石萬壑雷。
qí xiǎn yě rú cǐ
其險也如此!
jiēěr yuǎn dào zhī rén
嗟爾遠道之人,
hú wéi hū lái zāi
胡為乎來哉?
jiàn gé zhēng róngér cuī wéi
劍閣峥嵘而崔嵬。
yī fū dāng guān
一夫當關,
wàn fū mò kāi
萬夫莫開。
suǒ shǒu huò fēi qīn
所守或匪親,
huà wéi láng yǔ chái
化為狼與豺。
zhāo bì měng hǔ
朝避猛虎,
xī bì cháng shé
夕避長蛇,
mó yá shǔn xuè
磨牙吮血,
shā rén rú má
殺人如麻。
jǐn chéng suī yún lè
錦城雖雲樂,
bù rú zǎo huán jiā
不如早還家。
shǔ dào zhī nán
蜀道之難,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
難于上青天!
cè shēn xī wàng cháng zī jiē
側身西望常咨嗟!
【譯文】:唉呀呀!多麼高峻偉岸!
蜀道難以攀越,簡直難于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凫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西邊太白山高峻無路隻有飛鳥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開山英雄壯士,這樣以後高險的山路和棧道才相互勾連。
蜀中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狲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
青泥嶺的泥路曲曲彎彎,百步九折萦繞着山巒。
屏住呼吸仰頭就可觸摸參星和井星,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籲短歎。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這蜀道的峭岩險道實在難以登攀!
隻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随飛翔在茂密樹叢之間。
月夜又聽到杜鵑凄涼悲啼,在空山中傳響回蕩,令人愁思綿綿無窮盡!
蜀道難以攀越,簡直難于上青天,使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争相喧鬧着,飛流撞擊着巨石在山谷中滾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這樣危險的地方,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什麼非要來這裡不可呀?
劍閣所在崇峻巍峨高入雲端,隻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占。
駐守的官員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難免要變為豺狼,據險作亂。
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長蛇,它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難以攀越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歎!
【注釋】:《蜀道難》:古樂府題,屬《相和歌·瑟調曲》。
噫籲嚱:驚歎聲,蜀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
蠶叢、魚凫: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
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何:多麼。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
爾來:從那時以來。
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誇張而大約言之。
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
通人煙:人員往來。
西當:西對。當:對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
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隻有鳥能飛過,人迹所不能至。
橫絕:橫越。
峨眉巅:峨眉頂峰。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棧:棧道。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識的最高峰。
沖波:水流沖擊騰起的波浪,這裡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黃鶴:黃鹄(Hú),善飛的大鳥。
尚:尚且。
得:能。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
盤盤:曲折回旋的樣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彎。
萦:盤繞。
岩巒:山峰。
扪參曆井:參(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蔔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兇。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曆:經過。
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膺:胸。
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險惡陡峭的山壁。
但見:隻聽見。
号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
從:跟随。
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
凋朱顔:紅顔帶憂色,如花凋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裡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去:距離。
盈:滿。
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huī):喧鬧聲,這裡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
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水沖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裡作動詞用,沖擊的意思。
轉:使滾動。
壑:山谷。
嗟:感歎聲。
爾:你。
胡為:為什麼。
來:指入蜀。
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裡。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一夫:一人。
當關:守關。
莫開:不能打開。
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
或匪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
匪親:不是親信。
朝:早上。吮:吸。
錦城:成都古代以産錦聞名,朝廷曾經設官于此,專收錦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歎息。
【賞析】:整體評析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峥嵘,突兀,強悍、崎岖等奇麗驚險和不可淩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于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曆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
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歎,回環反複,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整體把握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唐玄宗年後,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歎反複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着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則是第一道屏障,隻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鹹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曆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彙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至“使人聽此凋朱顔”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裡翺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扪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号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裡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挂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裡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曆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緻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曆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歎,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态。詩人善于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淩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别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踬礙的生活經曆和懷才不遇的憤懑,迄無定論。
逐段分析
第一段從開頭到“相鈎連”,用了四韻,為全詩定下豪放的基調,并用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于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這個神話,反映着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于打開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着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赟注引《圖經》雲:高标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标。原詩以“高标”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河嶽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沖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後者較為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為壯健。可能後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後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盤繞,行旅極為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于參宿的分野,秦地屬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為此而長歎。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别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為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着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隻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号為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後化為子規鳥,每天夜裡在山中悲鳴,好像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複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着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顔”在這裡隻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别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依韻法來寫,分為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内容的結構來看,實在隻能說是兩段。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隻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為是缺點。盡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後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并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為什麼到這裡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麼必要到那裡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于固守,難于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範圍。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被吐蕃、南蠻多次入侵,導緻生靈塗炭。
這一段詩,在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為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後世讀者誤認為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為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為諷刺嚴武,有人以為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為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确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為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創作背景】: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一直理想去長安做官。
唐孟棨《本事詩》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均有賀知章在太子賓客任上讀到此詩的記載,據此,則李白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之時。這可能是一首贈友詩。詹锳認為此詩是李白天寶年間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後世紀念】:墓地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當塗縣太白鎮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位置東經118。30‘52”,北緯31。29’35.4”,墓葬海拔12.8米。墓葬附近地貌為江南丘陵,東高西低,東面為當塗縣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處于青山西麓隴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為唐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紀念館
江油李白紀念館
江油市李白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而修建的名人博物館,位于江油市區風景秀麗的昌明河畔,占地四萬餘平方米。籌備于1962年,1982年正式開館。館内收藏有曆代李白詩集版本、曆代名家書畫精品等文物資料4000餘件,其中鄧小平、江澤民、胡耀邦、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手迹以及仇英、祝枝山、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等名家巨擘的作品皆堪稱國之瑰寶。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5·12”特大地震重建後的李白紀念館在保留了園林式唐代建築風貌基礎上,還擴大了陳列體量。重建後的李白紀念館較之過去,建築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主要由紀念展示區、文物保護陳列區、李白文化研究交流區、李白文化普及區和旅遊咨詢服務區組成。
馬鞍山李白紀念館
馬鞍山李白紀念館,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矶風景名勝區内,成立于1959年。,紀念館包括太白樓、李白祠、清風亭、太白堂、同風閣、騎鲸軒、仙侶齋、松雲居、疊翠樓、吟香館等展廳和碑廊、沉香園等景點,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
安陸李白紀念館
安陸李白紀念館位于國家4A景區的湖北省安陸市白兆山,為三重檐庑殿式仿唐建築。樓高32.5米,建築面積6370平方米。館名“安陸李白紀念館”七個大字,是啟功先生所題寫。李白紀念館展區共四層8000多平米,分為盛世李白、安陸李白、魅力李白三大闆塊,收錄唐代生活用品、李白詩詞以及曆朝曆代抄錄李白詩詞作品400多件。
濟甯李白紀念館
濟甯李白紀念館,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上下兩層;一層大廳正中有一高約四米、寬一米的李白畫像,采用三色仿古錦裝裱。
【作者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将進酒》《早發白帝城》等。
風光的拼音怎麼寫
風光的拼音:[fēng guāng]。
風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ēng guāng,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亦指繁華景象,方言可指鋪張、熱鬧、體面。《文選·謝朓·和徐都曹詩》等均有相關記載。
解釋:
風景,景色。
繁華景象。
光耀,體面。(多含貶義)
文采。
{方言}鋪張;熱鬧;體面。
亦作“光風”。
指韻緻風采。
指光彩,體面。
風以及草木上反射出的日光。
風景,景色。
光景,時光景物。
指文采。
示例:
1、大明湖畔好風光。
2、又不是沒錢,一定要把事情辦得風光些!
造句:
1、這裡山清水秀,宛然桂林風光。
2、那片風光绮麗的樂土令人們神往。
3、裡的田園風光有些讓人戀戀不舍。
4、祖國風光秀麗,名勝古迹不勝枚舉。
5、神秘而迷人的九寨風光令人心馳神往。
6、那片風光绮麗的樂土令人們心馳神往。
7、這個市鎮憑借獨特的風光發展旅遊業。
8、海南島一年四季風光旖旎,景色如畫。
9、美麗的三峽風光,像一幅幅絢麗的圖畫。
10、我登上泰山頂峰,腳下的風光一覽無餘。
11、我們來到杭州西湖,飽覽江南秀麗風光。
12、天蒼蒼,野茫茫,好一派北國草原的風光!
13、九寨溝的自然風光美不勝收,是旅遊的好去處。
風光秀麗拼音
風光秀麗拼音是fēng guāng xiù lì。
風景秀麗造句:
1、在風景秀麗台北外雙溪的”國立故宮曆史博物院”,珍藏了中華文化曆史古物、圖書、文獻,數量達65萬件,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的皇家收藏。
2、無錫市恒通儀器包裝廠位于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是一家自主開發設計,生産工具箱,公文箱,工具箱,航空箱,禮品包裝箱等鋁合金包裝箱的生産廠家。
3、經過三百多公裡的路程,我終于來到了風景秀麗的泰山。站在山腳下,擡頭向上看,泰山直插雲天,巍然聳立。
4、公司北京廠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北京東北郊密雲縣,占地30餘畝,由6個生産車間,二棟庫房及一棟辦公樓組成。
5、公司坐落于風景秀麗的甯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四方科技園區,緊鄰北侖港,距杭甬高速北侖出口僅5分鐘路程交通十分便利。
6、夏天,廣闊的林海變成綠色的海洋,有參天的古木,挺拔的松樹,婀娜的楊柳,秀麗的白桦,獨立則蔭,成群則林,蒼翠欲滴,生機勃勃。這裡的不僅風景秀麗、涼爽宜人,還是人們旅遊避暑的好地方。
7、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真的能嚴絲合縫的半圓。隻有自私的靈魂,在尋找另外一個自私的靈魂。我錯過了多少,從此在風景秀麗的地方安靜地跟自己說,啊哈,原來你不在這裡。
資料擴展: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标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标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采用漢語拼音。
2008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确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采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風光秀麗的拼音
風光秀麗的拼音如下:
“風光秀麗”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意思是美景優美、迷人動人。這個成語的發音是“fēng guāng xiù lì”,由三個漢字組成,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獨特的讀音和聲調。
首先,成語中的第一個字“風”讀作“fēng”,這是一個聲母是“f”、韻母是“ēng”的音節。在這個音節中,“f”需要發輕聲,即不帶聲調。而“ēng”則是一個第一聲的韻母,要發出較高的聲調。在發音時,應該注意讓“fēng”這個音節短促有力,以突出“風光秀麗”的第一個字。
其次,成語中的第二個字“光”讀作“guāng”,這是一個聲母是“g”、韻母是“uāng”的音節。在這個音節中,“g”需要帶一個第四聲的降調,而“uāng”則需要發出稍微低一些的聲音。在發音時,應該注意讓“guāng”這個音節流暢自然,不要發生口齒錯亂的情況。
最後,成語中的第三個字“秀麗”讀作“xiù lì”,這是一個由兩個音節組成的單詞。第一個音節“xiù”是一個聲母是“xi”、韻母是“ù”的音節,帶有一個第4聲的降調,發音時要保持平穩,不要停頓。第二個音節“lì”則是一個第4聲的音節,讀音和“秀”字的“xiù”音相似,但重點在于發出較強的尾音,以突出這個成語的結束。
總之,成語“風光秀麗”的拼音是“fēng guāng xiù lì”,其中三個漢字分别讀作“fēng”、“guāng”、“xiù”和“lì”。發音時要注意每個音節的發音和聲調,讓整個成語音調自然流暢,以表現出“風光秀麗”的美麗和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