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目這兩個字怎麼解釋(奪目這兩個字怎麼解釋一下)

biang 中華百科 693

本文目錄

  1. 玥瑤這兩個字怎麼解釋
  2. 後面兩個字是奪目的成語是
  3. 德字,怎麼講請老師通俗易懂解釋。

玥瑤這兩個字怎麼解釋

玥瑤二字皆可用來形容美玉。寓意燦爛華美熠熠奪目的光彩,也極其表現出高貴珍愛之意。

1、“玥”在古代傳說中,是上天賜予有德聖皇的一顆神珠。玥字出自北宋《廣韻》、《集韻》:“并魚厥切,音月。神珠也。”解釋:像小魚兒一樣的靈動優美,與月的讀音相同,這簡直就是一顆神珠。

2、“瑤”字的意思為:一種解釋是美玉,比喻美好,珍貴,光明潔白。

“瑤”出自《說文》“瑤,石之美者。”解釋:瑤指的是美麗光滑的石頭。

後面兩個字是奪目的成語是

鮮豔奪目

[xiān yàn duó mù]

[釋義]

色彩鮮美豔麗,十分引人注目。

[示例]

顧八奶由右門出,她穿戴仍然~,氣勢洶洶地走進來。曹禺《日出》第四幕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底下綠褲紅鞋,鮮豔奪目。”

光彩奪目

[guāng cǎi duó mù]

[釋義]

奪目:耀眼。形容鮮豔耀眼。也用來形容某些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極高成就。

[示例]

解開來,隻見一團綿裹着寸許大一顆夜明珠,~。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

[出處]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一百十三:“乃令左右引于宮内遊觀,玉台翠樹,光彩奪目。”

德字,怎麼講請老師通俗易懂解釋。

發音:dé五筆筆劃:TFL①好的品行:~才兼備。②道德: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範:美~。③信念:同心同~

編輯本段基本詞義

1、“德”字是個會意字,其演變過程圖見右德字由甲骨文到現代字的演變

[1]。⑴、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邊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動的符号,其右邊是一隻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這個字的意思是:行動要正,而且“目不斜視”,這就是“德”。⑵、在金文中的會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這就是說:目正、心正才算“德”。⑶、在小篆中,仍然是會意:其右邊的上方變成了“直”,“直心”為“德”。⑷、“德”是現代楷書的寫法。 2、“德”字的本義是“道德”或“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就是說:一個人要做到“問”、“學”、“讓”才能算是有“德”。《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唐孔穎達注:“德,謂德行;業,謂功業。”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隸書

規範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備、德行”等。從“德”字的構型來分析,這裡已包含有禁忌:要遵從一定的思想和行為規範。 3、從“道德”又可以引申為“恩德”。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刻石頌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樹碑的方式來歌頌秦之恩德。 4、由名詞變為動詞,則指“感激”、“恩惠“。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當然,這個“感激”是從恩德變來的。)如《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現代漢語中,則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内在的品格和價值觀。老子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由此可見,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孔子當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複禮”就是因為以德為核心的西周之禮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标準,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楷書

神遺産。是我們構建平安和諧文化的準繩。周人制作禮樂,隆禮重儀,确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和“天”聯系在一起的,個人、家族、國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成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國”。周人認為殷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無德,天命轉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範疇。“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為禮,在心為“德”,發之于心而表現為行為即為“禮”。《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

,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緻政成王。”周人“制禮作樂”,系統整理審定了社會禮儀規範,嚴格規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為準則,将整個社會成員納入到上下一統的尊卑有分、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輕重有别的社會關系中。周禮的誕生,為中國成功地建設文明社會奠定了基石,為文明社會道德政治秩序和倫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專指德水,即黃河下遊今山東段在後世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得到了展開,春秋戰國百家争鳴,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種流派道德理論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統完備的中國傳統文化。仁愛孝悌、精忠愛國、勤儉誠信、見利思義、謙和好禮等,這些美德成為中國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傳,在今天依然發出絢爛奪目的時代光彩。簡單概括:德即是對道,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

編輯本段詳細詞義

德惪 dé【動】

(形聲。從彳(chì),惪(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登高,攀登) [1]同本義德,升也。——《說文》君子德車。——《易·剝》虞本。按,與剝廬對文。登也,升。君子以順德,亦本字。 [2]感激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獲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是故用财不費,民德不勞。——《墨子·節用上》德 dé【名】 [4]道德,品行德,德行。——《篇海類編》德行,内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周禮·地官》注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六三德。正直、剛克、柔克也。——《書·洪範》。注:「至德,敏德,孝德也。」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三國志·諸葛亮傳》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荀子·王制》又如:德薄(德行淺薄);德望(品德與名譽);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滿布天下);德薄望淺(謙詞。品德低下,名望輕微);德門(能恪遵禮教道德的人家);德譽(道德聲譽);德馨(道德芳馨);德藝(道德與才藝);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是不敢倍德畔施。——《戰國策·秦策》。注:「恩也。」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又如:德施(恩惠;恩澤);德惠(德澤恩惠) [6]仁愛;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德法(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百姓之德也。——《禮記·哀公問》====〖簡釋〗====德 de2(ㄉㄜˊ) [1]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備。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澤(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德:來源于自然,于萬物生謂之德.

編輯本段相關詞語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于心。讀音:德 dé【釋義】(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實、德、業三,各不相離。”(六)德國的簡稱。(七)姓。【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來稱頌老年人。〖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編輯本段古代人養生意義中的德

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對自然的認識。古代的“道學”與今天的“科學”分屬于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次。道德研究的對象是形而上;而科學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體存在與變化的規律;科學則是三維物質世界的存在與變化的規律。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經》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積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大德隻服從于道。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将“道”和“德”兩者規定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系。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并稱:“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當代旅美華人學者陳鼓先生将德歸納為三點:一是“道所顯現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三是“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通常說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學說。太平道的《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這裡也将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系,同《道德經》的思想一脈相承。太平道從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出發,将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進退多便”,“以德治者,進退兩度也”。并且将“德治”列為幫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僅次于“元氣冶、自然治、道治”。《太平經》認為“德”和“刑”相對立,稱“德者與生氣同力,故生氣出亦出,入亦入;刑與殺氣同力,故殺氣出亦出,入亦入。德與天上行同列,刑與地下行同列。德常與實者同處,刑與空無物同處。德常與興同處,故外興則出,内興則入,故冬入夏出。刑與衰死氣同處,故冬出而夏入。死氣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與帝王同氣,故外王則出陰,内王則入刑;刑與小人同位,故所居而無士衆也。物所歸者,積帝王德,常見歸,故稱帝王也;刑未嘗與物同處,無士衆,故不得稱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與“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與“德”,至于行“嚴畏智詐”之術,隻能收服那些言行無狀的小人。《太平經》還将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個人的修養上,批評“人不力學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兇敗之符”,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他們“為王者緻害,為君子緻災,鬼神承天教,不久與為治”。五鬥米道的《老子想爾注》中,亦有多處對于“德”的闡述。注“玄德”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為“道德常在”,可見,五鬥米道是主張“道德一體”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教義着重在宇宙觀、社會觀和神仙觀方面的建設。《西升經》就是以體用關系闡述“道”和“德”的關系的,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會注解說:“宥物于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體現于“物”之中的屬性——“仁”。《西升經》中還有“道非欲于虛,虛自歸之;德非欲于神,神自歸之”,“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這裡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靈”之神的意思。唐代李榮注解說:“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夢,畢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又注稱:“聖人無心,不起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則道流遐迩;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因此,人能歸道,也就歸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辦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帶的道教卻大多從一般的“道德”觀念闡述“德”。葛洪的《抱樸子内篇》要求個人“積善陰德”,這個“德”解釋為“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災”,而治國之君以及忠臣輔佐則應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代,道教教義體系逐漸充實完備。吳筠在《玄綱論》中稱:“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吳筠認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這就将天地陰陽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視為“德”成之物,包括“靈仙、鬼神”。唐宋以後,道教教義着重探讨人的問題。宋徽宗注《西升經》有《序》稱:“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這就将“道”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禀賦。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聖人,“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潛迹,抱樸含光,專氣緻柔,如嬰兒也”,而“下德”的賢人,“執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論揚于己德,以被聰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應該“含養德性,純純樸樸,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認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複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閑,安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内丹家們多将“道”和個人的内丹修煉相結合,認為“道”與“生”的結合就是“德”。司馬承祯說過:“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又稱:“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清代道士、著名的内丹家柳華陽則稱:“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體,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現,體乎其道,而沖和自運,是之謂寂然不動,感而遂能也。”又稱:“古聖雲: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則無著,道非德則無主。道外覓德,其德遠矣;培德體道,其功切矣。”柳華陽在内修實踐中曾經以“道德體用觀”指導其内修實踐,自謂:“吾嘗自内觀而無心,外覓而無體,飄飄乎尋之不得,恍恍乎覺而虛靈,似魚之随水,如霧之籠煙,一派沖和,榮衛天地,但人不能深進,故本然之道味卻矣。”另一些内丹家則從内修角度認識和解釋《道德經》,将内修理論置于道教教義系統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劉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強調内丹修煉必須“積德修行”,認為“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财重義,廣行方便”,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感歎“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劉一明在《修真辯難》中,對“上德下德”則完全從内丹學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先天全,則為上德;先天虧,則為下德。”所謂“先天全”,就是“體全德備,乾陽未傷之人”,就是“未傷先天之陽”。所謂“先天虧”,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諸般寶物皆失”。劉一明還批評了當時某些内丹家的謬指,即稱“精漏者為下德,精全者為上德”。由此可見,在内丹家的修煉理論系統中,“德”已經衍化為“精”和“先天之陽”的同義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