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大清朝的後宮佳麗們是怎麼晉升的
清宮劇一直都是很多人喜歡的一種類型,雖然都是現代人臆想出來的,但是卻也滿足了很多人“升級打怪”的心理,看着主角一路上升,打倒所有的對手榮登高位,自己也獲得了一些滿足。
不過,真實的後宮不是這樣,不過後宮那麼多妃子,也是有等級劃分的,那麼如果在清朝後宮裡,該如何去進行升級?清宮的妃子們是如何晉升的呢?
清朝的時候,是有着兩種不同的選秀方式,出身不同,對應的選秀當然也是不同的。
1、妃嫔為皇上生兒子是母随子榮,可自然升級。2、妃嫔若受皇上寵愛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可提前升級。3、妃嫔有告密、幫助皇上鏟除異己等重大立功表現,可破格升級。4、妃嫔有身孕屬重點保護對象,可破例升級。5、妃嫔受太後等人庇護,皇上自然不敢慢待,可優先升級。6、妃嫔精心伺候皇上且對皇上無二心,皇上對其放心,可照例升級。
第一種
選秀方式,出生在八旗的秀女,會被選為妃子,清朝的時候,有着明确的規定,八旗的女子們,隻要到了13、14歲的,就必須先要參加選秀,隻有落選以後,才可以自行婚配。
第二種
内務府的選秀女,其實也就是選宮女,家世好的,出生高貴的女子才能直接選妃,内務府出來的女子出身都不算高,所以隻能是送進宮來選宮女的。
當然,清代的時候,一般很少有麻雀變鳳凰的事情出現,所以挑選宮女的時候,也是對血統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宮女得到了皇上的寵愛,也是可以升為妃子的。
那麼這樣精挑細選進宮後的女子,是不是真的各個都是美人呢?其實不是的,清代選妃,其實更加挑選家世修養都高的女子,對顔值要求反而是其次的,如果貪戀美色就和清朝祖宗傳下的規矩相違背的了。
清朝的時候,妃子的等級分了很多的,最低的就是答應、常在了,一般是宮女被寵幸以後可以有的封号,直接選的秀女,一般都會被封貴人、嫔、妃,再往上升就是貴妃了,而皇貴妃雖然是很尊貴的位置,但是一般皇後在位時,通常是不立皇貴妃的,最高位的,當然就是皇後了,母儀天下,皇上所有女人中,地位最高的女性。
而這些後妃們的位置所對應的年例也是大不相同的,皇後身邊有10個宮女,每年還有1000兩銀子的年例,妃是有6宮女,300兩銀子,答應就隻有2個宮女,30兩銀子,這個差距真的就是很大的了,這也是後宮女人想要晉位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後妃們想要升級,要有幾個要素,皇上的寵愛,生育了皇子公主、家族的勢力大、宮中的資曆老,如果有這些要素,那麼一般才能晉升,所以,後宮中,從答應升到皇後,的确的非常的不容易的。
進宮看背景
和大國企一樣,要想拿到清代後宮的編制,首先要看背景,看娘娘您路子夠不夠硬。觀清一代,絕大多數後妃都來自顯赫之家,并且是選自上三旗八旗女子。清朝的後妃大部分來自滿族和蒙古族,以及一些漢軍八旗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女子。而一般民間女子尤其是漢族女子是不可能進皇宮,亦不可能封為妃嫔的。
看過各種“孝莊xx”“xx順治”的同學想必也知道了,清初統治者所制定的“滿蒙聯姻”政策,主要是由于清初的政治形勢和滿清習俗決定。
想要征服和控制一個地區,最簡便又不流血的方法就是和親。于是清初大力和蒙古聯姻,既保住清的大後方又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
故清初,大部分的後妃都來自蒙古,如大清冊封的第一位皇後———太宗孝端文皇後、孝莊文皇後、懿靖大貴妃、康淑惠妃、世祖廢後、孝惠章皇後、淑惠妃等都是來自蒙古,并且都是來自一個氏族—博爾濟吉特氏。當時,一個家族出了三位皇後,可謂是顯赫一時。
後來,清已經在中原獲得了統治權。這時,通過選秀,特選取有功大臣之女、将軍之女或妹、各地封王的格格等,充實後宮,廣誕皇子皇孫,為清王朝的千秋萬世做貢獻;又可以通過選秀與大臣聯姻成為“親家”,使得大臣更加忠心為朝廷賣命。
此種制度不同于明代選秀。明代恪守明太祖的規定:“天子及親王後妃宮嫔等,必選良家女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恐其食緣為奸,不利于國也”。
故代除明成祖徐皇後出身顯赫之外,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其餘均來自下層之家的女子。在清朝,出身不好想進入後宮并得到很高的位份,可以說是癡人說夢。
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傳說在雍王府門口賣豆漿的甄嬛,能夠一路通關當上太後,實屬奇迹;而她的兒媳婦兒令妃,内務府包衣出身,也能過五關斬六将,最後搖身成為嘉慶帝的生母,也是清代後宮自主創業,殺出一條血路的大魔頭。
升職熬資曆
清代後宮中等級森嚴,皇後身為國母,與妃嫔既是妻妾關系,又是君臣關系。在等級和禮儀上有着嚴格的區别,妃殡見皇後和見皇帝一樣必須行臣妾之禮。
所以在《延禧攻略》裡,富察氏第一次對高貴妃發飙,說的話就是:“高貴妃真心急,我還沒來就急着走。”正是在用這個規矩壓制她。不同于新式互聯網公司都在追求扁平化管理,經理和員工也都是坐在一起辦公,國企更強調地位差異、等級制度。
而在清朝後宮這種典型“國企”,自然也不會出現公司常有的薪資倒挂現象,資曆、地位與薪資待遇強挂鈎。但這樣僵化的制度也有好處。就是即便你沒有真性情讓皇上好奇生真愛,也沒有豔冠群芳以色侍人,更沒有宮鬥手段800招。每天就是佛系打卡混吃等死,照樣能夠混到普調級别。
每逢遇到大升職機會,按部就班就能升職加薪。拿固定工資,有過節福利,确實是一份不錯的鐵飯碗。
大清後宮的妃子怎麼排名
正一品:皇後。(一名)
從一品:皇貴妃。(兩名)
庶一品:皙貴妃、岚貴妃、卿貴妃。(各一名)
正二品:賢妃。良妃。淑妃。德妃。(各1位)
從二品:惠妃。姝妃。麗妃。昭妃。(各一名)
庶二品:清妃。怡妃。雪妃。盈妃。(各1位)
正三品:淩妃。蘭妃。嘉妃。月妃。(各1位)
從三品:芸妃。晴妃。宜妃。雨妃。(各1位)
庶三品:文妃。櫻妃。嫒妃。婉妃。(各1位)
正四品:昭儀、昭媛、昭容、昭容。(各一名)
從四品:貴儀、貴姬、貴媛、貴榮。(各兩名)
庶四品:淑儀、淑姬、淑媛、淑榮。(各兩名)
正五品:修儀、修姬、修媛、修榮。(各兩名)
從五品:德儀、德媛、德容、德華、德甯、德婕、德妤。(各兩名)
庶五品:婉儀、婉媛、婉容、婉華、婉甯、婉婕、婉妤。(各兩名)
正六品:明儀、明媛、明容、明華、明甯、明婕、明妤。(各兩名)
從六品:充儀、充媛、充容、充華、充甯、充婕、充妤。(各兩名)
庶六品:順儀、順媛、順容、順華、順甯、順婕、順妤。(各兩名)
正七品:良儀、良媛、良容、良華、良甯、良婕、良淑、良娣。(各兩名)
從七品:榮嫔、祥嫔、_嫔、馨嫔、華嫔、沫嫔。(各兩名)
庶七品:德嫔、華嫔、楚嫔、惠嫔、千嫔、羽嫔。(各兩名)
正八品:夕嫔、菥嫔、_嫔、賢嫔、婉嫔、璇嫔。(各兩名)
從八品:芬儀、芬媛、芬淑、芬琴、芬惠、芬華、芬容。(各兩名)
庶八品:薇儀、薇媛、薇淑、薇琴、薇惠、薇華、薇容。(各兩名)
正九品:苑儀、苑媛、苑淑、苑琴、苑惠、苑華、苑容。(各兩名)
從九品:芯儀、芯媛、芯淑、芯琴、芯惠、芯華、芯容。(各兩名)
庶九品:倩儀、倩媛、倩淑、倩琴、倩惠、倩華、倩容。(各兩名)
正十品:容華、容德、容欣、容憐、容瑾。(各兩名)
從十品:榮華、榮德、榮欣、榮憐、榮瑾。(各兩名)
庶十品:夢華、夢德、夢欣、夢憐、夢瑾。(各兩名)
正十一品:貴人、美人、才人、順人。(各兩名)
從十一品:淑人、良人、佳人、淳人。(各兩名)
從十一品:常在、衡在、和在、容在。(各兩名)
正十二品:昭訓、修訓、甯訓、敬訓。(各兩名)
從十二品:光訓、信訓、明訓、光訓。(各兩名)
庶十二品:妙柳、柔柳、麗柳。(各兩名)
正十三品:禦女、淑女、采女。(各兩名)
從十三品:長使、少使、良使。(各兩名)
庶十三品:寶林、禦林、保林。(各兩名)
正十四品:弘儀、麗儀、穆儀、肅儀、芬儀。(各兩名)
從十四品:慎儀、曜儀、秀儀、祥儀、瑞儀。(各兩名)
庶十四品:順常、順成、訓成、敬成。(各兩名)
正十五品:媚儀、媚媛、媚容、媚華。(各兩名)
從十五品:選侍、禦侍、常侍、典侍。(各兩名)
庶十五品:_娥、承娥、婧娥、徽娥。(各兩名)
正十六品:睦瑗、和瑗、頌瑗、浼瑗。(各兩名)
從十六品:更衣、充衣、承衣、賢衣。(各兩名)
庶十六品:華衣、婧衣、表衣、青衣。(各兩名)
正十七品:婧明、悅明、雍明、宣明。(各兩名)
從十七品:答應、承娴、無涓、舞涓。(各兩名)
庶十七品:睦婉、淑婉、德婉、敬婉。(各兩名)
正十八品:溫儀、溫容、溫華。(各兩名)
從十八品:蓉麗、欽麗、歆麗。(各兩名)
庶十八品:德則、惠則、朵則。(各兩名)
正十九品:茂儀。茂媛。(各兩名)
從十九品:答應。(各兩名)
庶十九品:娘子。(各兩名)
正二十品:秀女。(各兩名)
清朝後妃制度
入關後,後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采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甯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并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嫔妃的情況才消失。後妃設皇後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嫔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
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清中、後期
嘉慶帝逝世後,道光帝對父親嘉慶帝的遺孀、諸位庶母晉尊升位,例如:如妃晉尊為皇考如貴妃、安常在晉尊為皇考安嫔。
此後,先朝妃嫔晉尊升位,成為清帝登基後的慣例。此慣例延續至清末。同時,道光帝的多位妃嫔降位在清朝諸帝後宮比較少見,如彤貴妃連降三級亦是罕見。
晚清時,同治帝、光緒帝的後妃人數與前朝相比大為減少。同治帝僅一後四妃,光緒帝僅一後二妃。
擴展資料清朝選妃過程
第一步、選秀女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于本屆合例女子之後。
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
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
定期複看,複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幹歲。
第二步、封妃位
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嫔、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隻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
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于皇後,一般先由太後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後,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後宮嫔妃
百度百科_清朝後妃制度
百度百科_清朝
清朝後宮什麼規矩
一、後妃禮儀
1、自妃位以上可為一宮主位,居于東西十二宮正殿中,管束一宮嫔妃,有升降宮内嫔妃的權利
2、若一宮尚無主位時,便由宮中位分最高者暫管宮内事務
3、後宮嫔妃每日上線需至太後、太妃、皇帝、皇後與所居宮中主位娘娘處請安,其他高位處可視情況而定。
4、嫔妃若是犯了小錯,可在自己宮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數由主位妃嫔決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還是确實犯錯,要有确實的證據。
二、後妃自稱與她稱
1、嫔以上可稱娘娘,或主子,對上自稱臣妾,對下自稱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稱本宮。
2、貴人以下稱呼職位即可,如X貴人,或X常在等,對上自稱奴婢、XX氏,對下自稱我。
擴展資料:
清朝康熙以後,後宮典制大備。規定皇後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貴人、常在、答應、學生無定數,分居東西六宮。
當時叫做名分,其實嫔以下的等級名分,并不嚴格,也有變化。清朝後妃最多的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康熙帝有記載的41人,乾隆帝有記載的29人。
最少的是光緒帝,隻有一後(葉赫那拉氏)、二妃(瑾妃和珍妃)。東西六宮中每一座宮院,有一個正位,或皇後,或皇貴妃,或貴妃等。其他妃、嫔、貴人、常在等按照等級,分住東西配殿等房間。
皇帝一般是不到六宮就寝的。被侍寝的妃嫔,要到皇帝的寝宮,如乾清宮東暖閣、養心殿後寝殿等,侍寝後回到自己原住的宮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最全清朝後宮等級制度宮女滿25歲可出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揭秘:古代皇帝如何管理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