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恐龍有哪些(大型恐龍有哪些,資料)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恐龍的種類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
  2. 食草恐龍有哪些種類
  3. 恐龍的種類名稱有哪些
  4. 恐龍都有哪些種類
  5. 白垩紀有哪些恐龍

恐龍的種類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

恐龍種類有:肉食龍鐘敏類、虛骨龍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蜥腳次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類、腫頭龍亞目等。恐龍是爬行動物中逐漸演化出的一支高度特化的物種,出現于三疊紀,鼎盛于侏羅紀、白垩紀中期,滅絕于6500萬年前白垩紀晚期。

恐龍的種類

肉食龍鐘敏類:肉食龍類具有巨大的頭及巨大的牙齒,不同于個體較小且骨骼輕盈的虛骨龍類。體型最大的肉食龍類是異特龍超科鲨齒龍科鲨齒龍亞科的馬普龍,體重最重可達到12噸。

虛骨龍次亞目:虛骨龍次亞目,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類型,後期代表發展成雜食性,有的則是以蛋為其主食(無牙的似鳥龍)。

原蜥腳次亞目:原蜥腳次亞目,雙足行走,雜食型。頭不大,頂面光平,眼眶大于頭部所有孔眶,淚骨纖細,眼前孔為葫蘆狀,枕髁較大。下颌關節低于齒列面,牙齒小,齒冠短,兩側面有微弱縱棱發育,其前緣見少量鋸齒構造,齒尖不銳利。頸部較長,神經棘及橫突不發育,背錐體為雙凹型,薦前椎至少23個,愈合薦椎有3個,前部尾椎較高。

鳥腳亞目:鳥腳亞目是恐龍類中化石最多的一類,兩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颔骨前方有單獨的前齒骨。最早被人們發現并科學認識的恐龍—禽龍即屬此類。

角龍類:角龍類即角龍亞目角龍類恐龍是指鳥臀目的緣頭龍類的一支這類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體長可達9米。它們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啃食植物,就像一群巨大的綿羊。

恐龍的生活習性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鬥争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并用第二根腳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并反擊。

食草恐龍有哪些種類

食草恐龍有利琳龍、賽查龍、巨椎龍、美甲龍、多刺龍。

1、利琳龍是一種生活在羅紀早期的大型食草恐龍,身高不高,但脖子較長,主要以蕨類植物和高處樹葉為食。雖然牙齒不鋒利,但利琳龍具有敏銳的視覺和快速的反應能力。

2、賽查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垩紀晚期并有着強壯重甲的食草恐龍,腦袋較大,身體被厚重甲片和尖刺覆蓋,尾巴呈骨棒狀,可以用來抵禦攻擊。

3、巨椎龍,又稱大椎龍,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在十大食草性恐龍排名中排第三。身體較長,擁有鋒利的爪子,可以用來防衛或者進食。另外,由于它們的恥骨比較靠前,因此行動起來也很輕盈。

4、美甲龍,又稱梅甲龍,是生活在白垩紀晚期的甲龍科恐龍,主要以各種樹葉植物為食。因為頭頂以及身體的兩側長着尖刺,有很多人認為美甲龍就是賽查龍。

5、多刺龍是生活在7000萬年前白垩紀世時期的恐龍,主要群居在樹林之中。雖然前肢較短,但後肢很長,頭上長着的角也可以當作防護使用,能夠保護自己的腦袋在戰鬥中不受到傷害。

恐龍的種類名稱有哪些

1、霸王龍:霸王龍,暴龍科中的巨無霸,體長可達11.5至14.7米,平均臀高約4米,最高可達5.2米。其體重平均為9噸,最重可達14.85噸。它的頭部高度接近6米,嘴巴末端的力量可達到20萬牛頓。霸王龍不僅是最大的食肉恐龍,也是最為粗壯的。

2、劍龍:劍龍,侏羅紀晚期的巨型草食性動物,背部長有巨大的骨質闆,尾端帶有四根尖刺,以抵禦捕食者的進攻。它們長約7至9米,高2.35至3.5米,重約2至4噸。劍龍生活在平原上,并以群體的形式與其他食草動物,如梁龍等共同生活。

3、三角龍:三角龍是一種四足的中型恐龍,全長約7至9米,高2.4至2.8米,體重約5.5至10噸。其顯著特征是一個大型的頭盾和三根角狀物,角狀物的功能長期存在争議。自1887年起,大量發現的骨骸标本使三角龍名聲大噪。

4、南方巨獸龍: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意為“巨大的南部爬行動物”,最大體長13.8米,體重約10.52噸。這種恐龍生活在白垩紀的南美洲阿根廷,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快速的撕咬速度和鋒利的牙齒,陸地動物中的咬合力僅次于霸王龍。

5、鴨嘴龍:鴨嘴龍是北美最早被發現的恐龍。盡管它可能四足行走,但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鴨嘴龍是以二足行走的,這樣可以保持身體平行姿态,并通過尾部向後傾斜來保持平衡。

恐龍都有哪些種類

1、建設氣龍。是一種小型的原始食肉性恐龍,體長4米,重約130-140公斤。其主要特點是頭大而輕穎,側扁尖銳的牙齒呈匕首狀,頸子短,後肢強壯有力,趾端長有尖銳的利爪,善于兩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動物,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可怖的捕獵者。 

2、甘氏四川龍。四川龍(學名Szechuanosaurus)是一屬中華盜龍科恐龍。它生存于侏羅紀晚期的亞洲。它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龍,體重約100-150公斤,身長約8米。 

3、石油克拉瑪依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次亞目、異特龍科、克拉瑪依龍的一個種。肉食性,體長約6米,生活在白垩紀早期,主要分布在中國,化石發現于新疆的鄂爾多斯盆地,材料是一些颌骨的碎片。克拉瑪依龍是白垩紀早期一種大型的食肉類恐龍。 

4、暴龍科。是一個廣泛稱謂,是指那些頭部巨大,前肢短小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最後的食肉性恐龍之一。暴龍科所有成員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個頭大小等些許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征,其中最大的是雷克斯暴龍。 

5、馳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于白垩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它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

白垩紀有哪些恐龍

白垩紀是恐龍繁盛的時期,許多不同的恐龍種類在這個時期出現。以下是一些白垩紀的恐龍:

1.**西風龍(Zephyrosaurus)**-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

2.**棱齒龍(Hypsilophodon)**-一種小型的植食性恐龍,以其高吻而著名。

3.**禽龍(Iguanodon)**-一種大型植食性恐龍,擁有強壯的四肢和長尾巴。

4.**穆塔布拉龍(Muttaburrasaurus)**-一種中等大小的肉食性恐龍。

5.**無畏龍(Ouranosaurus)**-一種大型植食性恐龍,有着厚重的裝甲。

6.**馬鬃龍(Equijubus)**-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

7.**高吻龍(Altirhinus)**-一種中等大小的植食性恐龍。

8.**南陽龍(Nanyangosaurus)**-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

9.**沉龍(Lurdusaurus)**-一種大型植食性恐龍,有着長鼻子。

10.**康納龍(Kangnasaurus)**-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

以上是部分白垩紀的恐龍種類,這個時期還有更多其他的恐龍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