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請問“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貴于我如浮雲”怎麼解釋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貴于我如浮雲
一、
這句詩的意思是,畫家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中,甚至不知道衰老将至,對于富貴榮華,他看得很淡,就像天空中的浮雲一樣。
二、
1.丹青不知老将至:
這句詩表達了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全神貫注、物我兩忘的境界。他們沉浸在繪畫的藝術世界中,追求藝術的高度和深度,以至于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甚至意識到自己正在逐漸老去。這是一種對藝術執着追求的表現。
2.富貴于我如浮雲:
這句詩則表現了畫家對于世俗繁華的淡泊态度。他們不追求物質上的富貴,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藝術的至高境界。這種對比強調了畫家對于藝術的熱愛和對于世俗的超越。
3.綜合解釋:
這兩句詩結合起來,展現了畫家的高尚情操和對于藝術的執着追求。他們不求名利,隻求在繪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藝術追求。這種境界超越了世俗的繁華和富貴,體現了對于藝術的熱愛和尊重。這種精神境界也是許多藝術家所追求和向往的。
以上是對“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貴于我如浮雲”這句詩的詳細解釋,希望能幫助您理解其含義。
滕王閣序典故詳細解釋
1、邺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邺水:指邺城,三國時魏的都城。曹氏父子經常在此與文人聚會。朱華,也就是荷花。在這裡用邺水朱華指代邺下文人的風流;臨川之筆指南朝詩人謝靈運,山水詩成就很高,是我國山水詩作者。曾任臨川太守。
2、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見于《史記》。馮唐:西漢人,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曾當過官,後被罷免。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李廣:西漢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為“飛将軍”,但始終未獲封侯。
3、請灑潘江,各傾陸海:
潘嶽,西晉有名的才子,可稱“才貌雙全”,是西晉著名的美男子。“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即說的是他。潘嶽和陸機齊名,史稱“潘陸”。
4、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5、紫電青霜,王将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十二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6、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
史記•賈誼傳記載,賈誼曾任太中大夫,對當時國家大事多所建議,一時深受器重,後受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文章借此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7、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後來歸田。作者借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
擴展資料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叙事抒情,有的是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滕王閣序
不戚戚于貧賤,不及及于富貴的解析
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解析:
這句話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意思是說: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财做官。表達了陶淵明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這兩句話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
二、《五柳先生傳》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箪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俦乎?銜觞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五柳先生傳》翻譯: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為号了。(他)安閑安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他)喜歡讀書,讀書隻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内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他)生性喜歡喝酒,(但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經常得到酒。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沒有舍不得離開。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吹日曬,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裡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隻願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總結:黔婁的妻子有句名言: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财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因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快樂,不知道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還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四、《五柳先生傳》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贊語。
正文部分又可分為四小節。第一節自開頭至“因以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來,開篇點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就這樣随便地取了一個字号。五柳先生不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并無桃李,隻有這麼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一緻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号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節自“閑補少言”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閑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閑,也就靜,用不着喋喋不休。但這種閑靜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沒有志趣。但這一節主要是寫其“好讀書”而善讀書。但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與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有關。五柳先生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節自“性嗜灑”至“不吝情去留”,寫“五柳先生”的飲酒嗜好。作者強調他的嗜灑是出于天性,而非門閥之士的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但嗜灑與家貧又是矛盾的,他不慕榮利,不能擺脫貧困,便“不能常得”到酒。這說明他不因嗜酒而失節。至于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一去即飲,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并沒有當時所謂名士的虛僞與矯情。飲酒是他在那種時代環境裡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四節自“環堵蕭然”至“以此自終”,寫“五柳先生”的安貧與著文。他雖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卻安然自得。這正是他安貧樂道的表現。而“常著文章自娛”,不入塵網,則是他讀書“每有會意”的結果。并且,“忘懷得失”又是他“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這些既與前文相照應,又收束了全篇。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後,第二部分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贊語。這個贊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兩句話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陶淵明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達了他對上古社會淳樸風尚的向往之情,又說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現想的隐士。同時也是對世風日蔔的黑暗現實的針砭與嘲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