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頭上怎麼有個包(兵馬俑的頭為什麼掉了)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2. 秦始皇兵馬俑有什麼詭異的地方
  3. 秦兵馬俑為什麼是楚國發髻

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裡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别編号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餘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号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餘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号坑軍團的統帥部。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将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别,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兵馬俑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财富。

1.陶俑的制作工藝

秦俑坑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武士俑,在清理和修複過程中,經過考古學家的反複觀察、對比、研究,總結出了陶俑的制作方法的共同規律。概括來講,陶俑的制作是塑模結合,以塑為主。即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經二次複泥加以修飾和刻劃細部。俑頭、手借助于模制成粗胎,再進行細部的刻畫。軀幹部分則采用手塑。在頭、手、軀幹分别制作完成後,再組裝套合為完整陶俑。

俑頭的制作,首先采用合模法或單模制作與手塑結合制成俑頭的粗胎。在出土秦俑中,使用單模和手塑結合制作的陶俑數量較少,大多數俑頭是使用合模法制作完成的。合模法一般是将俑頭分為大緻相等的前後兩半,分别用單片模制作,然後将兩片單模相合粘接成完整的俑頭大型,再進行面部五官部位的細部刻畫處理。陶俑的雙耳大多采用單模單獨制作成型後,貼接于頭的兩側。俑的發髻,有的采用在後腦堆泥雕刻成型;另一種系單獨模制後貼于頭頂。發辮有的是在頭上相應的部位刻削成凹槽,将預制的發辮嵌鑲在凹槽内。發辮為淺浮雕。

俑頭的細部雕飾,重點是面部的五官、胡須及發紋,面部的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礎上通過對細節的雕刻、修飾,刻畫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如陶俑的眉骨、眉毛有的雕成山嶽形,有的雕成彎月形、柳葉形,在眉骨上用陰線刻畫出細細的眉毛。陶俑眼部和口部刻畫也于細微處頗具匠心。怒目者眼球雕塑得暴出;舉目仰視者,上眼皮與眉骨交接處凹陷;性情恬靜者,口縫與嘴刻畫成直線;表情嚴肅者,口角折紋下垂。

每個陶俑的表情不同,其面部的肌肉也相應地有所變化。神态孔武者,眉間的肌肉雕得隆起,年老者,在額頭刻畫出皺紋;年輕者,用刮抹的技法使面部肌肉圓潤豐滿。面部的三庭、五嶽的肌肉的厚薄,骨胳高低起伏的變化,經過細緻刻畫都表現得十分合理。

陶俑的胡須有的是刻畫出來的,有的是貼接上去的,如雙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大部分是采用減地法刻成的,上面再用陰線刻出細細的胡絲;平八字形的兩片闆狀小胡,一般是貼接泥片再刻胡絲;圈腮大胡,是用堆泥或貼接泥片再經刮削、雕刻而成。

陶俑的發型變化多樣,其雕刻方法也各不相同。篦紋型發式,是在頭的初胎上覆層薄泥,再用蓖狀工具刮劃出發紋;弦紋發式,是在俑頭的初胎上覆厚泥,再用棒狀工具由下而上一圈圈刮劃而成螺旋紋狀,額角的鬓發,多數是用蓖狀的工具刻劃出發紋。為了表現出人物的不同個性特征,有的在額角堆泥,雕成凸起的繩索狀鬓發,藉以顯示人物性格的粗曠。經過細部的雕飾、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面貌特征。

陶俑軀幹的塑造,先用泥作成粗胎,在粗胎大型上再進行細部特征的刻畫,如衣紋、铠甲、腰帶、帶鈎等等,陶俑軀幹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疊塑制作而成。首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腳踏闆,腳踏闆都是用方形的模具制作,制作方法和今天農村脫泥坯的方法相同。腳踏闆制成後,塑造陶俑的雙腳,并在其上接塑雙腿及短褲,由于腿部的裝束不同,俑腿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俑腿一般是将泥片折疊反複錘打成圓柱形的泥棒,再接塑在腳跟上,為了顯現俑腿筋骨,肌肉的變化關系,要再進行細部的刮削修整。空心腿的作法是用卷泥片法或泥條盤築法制成。陶俑下身短褲的制作,是在實心腿和空心腿的上段外側拍印一周粗繩紋,把預制的泥片包裹在上面塑成短褲的褲管。

接着,是塑造陶俑的軀幹。陶俑的軀幹都是空腔,是用泥條盤築法塑成。首先是以泥塊将俑的雙腿連為一個整體。在上部沿周邊堆泥作成高約10厘米、厚4~8厘米的橢圓形式長方形的底盤。待俑軀幹的基盤陰幹後,在底盤上用泥條盤築法開始塑造軀幹。陶俑軀幹部位高1.1~1.2米,不可能用泥條一次盤築塑成,一般是以腰為界分成上下兩段制作,即先将下段的體腔,一次盤築成型後,待稍微陰幹後再作上段。為了使盤築的泥條接茬密實,在内側以麻布等編織物襯底,并用木錘等錘打。

待陶俑軀幹的大型塑好陰幹後,開始粘接俑的雙臂。陶俑的雙臂為空心,直形臂一般用泥條盤築法制作成型,曲形臂是以肘處分為兩節分别制作粘合而成。俑的雙臂粘接于軀幹胸腔兩側後,為了增強接茬處的附着力,在粘接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固,并在下端以丁字形木架支撐。

陶俑的手都是單獨制成的,伸掌形俑手的制作有以兩片模制粘合而成,握掌形手是用捏塑結合制作,并刻畫出指甲、關節、手紋及筋骨和皮肉、使俑手“皮肉明備,骨節暗全”。俑手制成後插接于陶俑雙臂袖管内。

經過這些工序,陶俑軀幹的大型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對陶俑作進一步的細緻雕飾。衣紋的雕飾,是在軀幹的粗胎上以細泥塗覆,覆泥後經過打磨抹光、刻畫、塑造衣襟、衣角、領口,以及衣服的各種裙紋。衣角、衣領采用浮雕加陰線刻的技法。衣襟、袖口的紋飾則作成淺浮雕的效果。俑腰間束的革帶多用減地法刻出外形,再在上面刻劃或模印三角形、菱形等花紋。帶鈎則采用貼泥作成淺浮雕或高浮雕的效果。铠甲有的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有的是在粗胎上覆細泥,雕成淺浮雕效果。甲釘、聯甲帶等通常以單模制成後粘于甲片之上。

2.陶馬的制作工藝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陶馬,形體高大,栩栩如生。經過考古學家多年來的反複觀察、對比、分析,了解了秦人制作陶馬的工藝過程。秦人在制作陶馬時,一般是先将馬的頭、頸、軀幹、四肢及尾等分别制作,然後拼裝粘合成為粗胎,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陰幹後入窯焙燒,最後繪彩。

馬頭有窄狹和寬博兩種,作法也随之相異,前者主要借助于模具制成左、右兩半,合縫線位于馬頭正中,下颔部位單獨捏塑後粘接于馬頭的下部。寬博型的馬頭,則由五塊泥片拼合粘接而成。在馬頭合縫線内側一般都要覆泥加固,馬頭上的附件,如耳朵和飛鬃,都是捏制成型後,在馬頭相應部位挖孔嵌入。

陶馬的頸部和體腔部中空。頸部是由左、右兩片不規則的倒梯形泥片拼合粘接而成。陶馬體腔分為臀、腹和肩胸三段,每段也都是由若幹塊泥片拼合而成。從陶馬體腔的内壁觀察,所有泥片的合縫線處,都在内側覆一層硬泥經過錘打使接茬牢固。

馬的四肢和尾部通常為雕塑而成。從己折斷的馬腿觀察,陶質密度大,無氣孔,堅硬如石,泥層呈書頁狀疊壓,說明馬腿是用泥反複折疊錘煉塑成型。馬尾都是手塑,雕刻成型。馬尾的上端都作成圓形或方形的榫頭,以插入臀部。

陶馬的各個部件分别制作完成後,開始進行拼裝組合。組合的方法是由下而上逐片逐段粘合,先由腿到體腔,再接上頸、頭、尾,從而組成馬體的大型。拼裝組合的工藝過程首先是把預先制作的四條馬腿按照固定的位置立起,之後,搭好馬腹下的支撐闆,開始安裝馬的軀幹。陶馬軀幹的安裝的具體做法,今天已難以确知。其中一種推測是秦人可能将馬的臀部、腹腔、胸腔三段在拼裝以前即粘接成為一體構成軀幹,拼裝時将馬的軀幹置于馬的四肢及支撐闆上,從腹腔兩側各開一孔,将手從孔中伸進去在軀幹與四肢結合點上覆泥加壓錘打,使合縫密實。其後,先将陶馬馬頭與頸部粘合為一個整體接于軀幹上。由于馬頭與頸部的重量很大,在與軀于對接時,下面應有一個丁字形的支架,承托馬頭和頸的重力。最後,在馬的臀部開一個方形孔,将事先制好的馬尾插入方孔内,外部再覆泥加固。

在馬的各個部件安裝完成後,對陶馬外表的一些細部要作進一步的修飾。馬的軀幹外部普遍塗一層細泥。經過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顯得馬體肌肉十分豐滿。在馬胸部堆貼泥塊,雕刻出凸塊狀胸肌,雙肩處覆厚泥以顯示肩胛的高大寬博,騎兵的鞍馬在馬背上還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橋和淺浮雕的鞍鞯。陶馬的四肢經過細緻的刻削打磨,圓的地方溜圓而有光澤,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節的關系清楚。

3.陶俑、陶馬的焙燒工藝

古代對陶制品原料的選擇和燒制都有着一定的标準。《天工開物》記載:“掘地二尺餘,擇取無沙粘土而為之”,并且要“調踐熟泥”。說明古人在選取陶制品原料時,要求掘地二尺,取無沙的粘土。原料選好後,還要泡制成熟泥,方能制坯成型。若原料不細,則土粒不密實,泡制不精,滿布氣孔,影響成型。即使燒成後,成品也粗糙而無光滑感。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馬胎壁,一般厚約2~4厘米,最厚的地方達10~20厘米。陶俑、陶馬的胎壁泥質一般分為内外兩層,外層泥質細密、均勻,内層泥質較粗,摻和有顆粒均勻的白色砂粒。制作兵馬俑的陶土就是取自秦始皇陵附近的黃褐色土,選取的陶土在使用前還經過了曬幹、碾軋、淘洗等一系列工序,除去土中的雜質,使陶土細膩可塑,達到雕塑制作的要求。為了增強兵馬俑的機械強度,使大型的陶俑、陶馬不僅易于成型,而且不會因受高溫而扭曲變形或膨脹炸裂,秦代的工匠們在陶土中摻雜了經過精心篩選的石英砂粒。

陶俑、陶馬的燒制與磚瓦陶器一樣,其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掌握火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談及古代燒制磚瓦時說:“凡柴薪窯,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後使火轉鏽,凡火候少一兩,則鏽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适于用。”這說明掌握火候在焙燒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火候低,不但燒制的成品表面無光澤而且内部也不能燒結,變成夾生的“嫩火磚”,溫度過高不是炸裂就是變形。隻有燒成的溫度恰到好處,才能使燒制品色純、質堅、形正。兵馬俑焙燒的溫度,大緻在950~1050℃之間,和我國古代陶器的燒成溫度是相近的,說明對陶俑燒制火候已經掌握得相當熟練。

陶俑、陶馬因部位的不同,胎質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僅1~2厘米,而最厚的地方達到了10~20厘米。加之陶俑、陶馬體型較大,這就為焙燒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使形體高大,各部位厚薄不均的陶俑、陶馬受火均勻,秦代的工匠們在制造工藝上采取很多措施。為了避免各部位厚薄不均而産生焙燒困難,在陶俑制作中,工匠們盡量減少泥胎的厚度,如陶俑的衣下擺和腿、腳等部位,泥層厚達10~20厘米,而軀幹部分的胎厚僅2~4厘米,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陶俑的上部已燒結,而下部的衣擺、腿和腳等部位燒不透,産生夾生現象。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工匠們将俑腿制成空心,在衣下擺部位的内胎上堆起一道道的泥棱,在泥棱上覆蓋大塊泥片作衣的外表,将下擺制成空的内外兩層。這些措施有利于陶俑、陶馬各部位受火均勻,燒結的時間大體相近。

為了使陶俑、陶馬在焙燒過程中通氣流暢,不緻炸裂,秦代的工匠在陶俑、陶馬适當的部位還留有通火、透氣的孔眼。如在陶馬腹部左右兩側留有一個10厘米直徑的圓孔,使火焰可以通過圓孔均勻進入馬的體腔内。在陶俑身上也留有一些通火和透氣的孔道,或在陶俑的臀部留一兩個圓孔,或在陶俑頭頂開一個徑約1~1.5厘米的圓形小孔,使陶俑的胎壁受火均勻,排氣方便。

秦兵馬俑的燒制成功,足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制陶工藝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始皇兵馬俑有什麼詭異的地方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于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着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着牛皮做的闆狀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

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隻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甚至連一個甲片也沒有。

秦國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铠甲。曆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複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沖在戰争第一線的士兵和将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隐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曆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兩千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鬥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掙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别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隻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對于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在中國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秦人的曆史有關。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遊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争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着人頭,右胳膊下夾着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在說客繪聲繪色的叙述當中,可怕的秦軍令人不寒而栗。

在商鞅的著作中,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規定了豐厚的獎賞,商鞅稱其為“陷隊之士”。

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别。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铠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式的陷隊之士。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争即将開始,要麼戰死疆場、要麼加官晉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隻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再來看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将士,似乎隻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于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铠甲也脫掉了。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态都不一樣。有人發現兵馬俑都沒有戴頭盔,這是為何?

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争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着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着牛皮做的闆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簡潔。2000多年前的竹簡提供線索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條線索。“喜”曾經3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争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别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隻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戰争是通向财富和榮譽之路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争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軍将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财富的等價貨币。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别。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铠甲。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酒使所有的士兵隻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似乎隻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于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确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隻能進行推測了。

秦兵馬俑為什麼是楚國發髻

秦兵馬俑中的一部分武士俑,頭上盤有一種罕見的發髻,它偏向頭頂一側,與曆代漢人的裝束習慣大相徑庭。通過對比曆史文獻和考古記錄,本書作者大膽推測:梳“歪髻”的兵馬俑與我國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聯系,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之母芈氏(秦宣太後)恰恰是楚人,兵馬俑可能是後者主政時期的産物。“歪髻”武士不似漢人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古人對頭部的各種裝束,曆來都給予高度重視。就秦人的衣冠服色而言,從來都是崇尚儉樸、反對奢華的。在《荀子·強國》中,有“應侯問孫卿,入秦何見?孫卿曰:……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的記載。參照這種說法,秦俑頭頂一側,梳起一個歪髻,确是一種典型的奇裝。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醜角聯系在一起的。在我國西南省份,有的面具藝人,會将古代先人捏成“頭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調”的樣子。雖然不能說梳“歪髻”的人群本身真的屬于“醜類”,但它至少能反映出他們與漢人之間,确實存在某些風俗習慣上的重大差異。不管怎麼講,“歪髻”這種奇特的發型,在幾千年來整個漢文化的發展演變史上,是找不到多少痕迹的。經過努力探索,在這個謎團上有了新的發現。研究者在《皇清職貢圖》一書上,找到了“土人結髻于右,漢種結髻于中”的明确記載。土人,是指生活在邊遠地區的一部分被稱為“土著”的少數民族。也就是說,頭頂偏于一側的“歪髻”的真正源頭,應該是漢民族之外的“土人”或者與“土人”有血統關系的人群。換句話說,如果要找秦俑“歪髻”的根,就要從“土人”或者與“土人”有血統關系的人群中去找。有了“土人”這個大方向,我們就可以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尋獲有關“歪髻”的線索了。不久,人們就從《貴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鎮遠等地的苗民中,有梳“偏髻”的記載,在吳家萃的《苗族服飾》一書中,關于貴州的“歪梳苗”人,就有各種“歪髻”的文字和圖形資料。看來“歪髻”的發源地,就是在這裡了。秦宣太後的神秘角色1984年7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記》一書中,有“湖北江陵馬廠一号楚墓中,發現墓主人梳有偏髻”的材料。材料中交代:“該墓的墓主人……頭發烏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腳用錦帶捆縛。”這裡的“偏髻”和“歪髻”意思是相同的。此外,在湖南羅子國芈姓楚人的墓葬中,也發現梳有“偏髻”的陶俑頭像。通過查閱記錄,可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曾出土梳着偏髻、束冠、身着長袍、腰系寬帶的陶俑。在山西省長治市,也曾出土一件陶舞俑,其頭頂左上方梳着“偏髻”。在陝西省銅川市出土的另一尊泥俑,頭上亦梳着“偏髻”。由此可見,這些“土人”特有的“歪髻、偏髻”,在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内,由苗人推向楚人,由楚人推向楚地,由楚地推向四方。果然,“歪髻、偏髻”在秦都鹹陽露面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中收藏的一個男性玉人,頭頂梳的就是“偏髻”。另外,出土于阿房宮遺址内,現由西安市文物局收藏的一批男性玉人,頭上也梳着“偏髻”,與其一起出土的還有各種王家禮器。從阿房宮“北司”遺址發現有“芈”字的銘文看,頭頂梳有“歪髻、偏髻”,和楚地的習俗密切相關。

楚地少數民族,其主體是三苗的遺裔。其中的芈姓家族,一直是楚人的構成核心。秦惠文王的愛妃芈氏恰恰是楚人,也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母。《漢書》記載,阿房宮由秦惠文王修建,未成而亡;随後,芈氏(秦宣太後)執掌朝政達41年之久。如上所述,大量王室玉器和楚苗式樣“歪髻、偏髻”玉人的出土,都暗指阿房宮工程是由她主導續建的。同樣,有着“歪髻、偏髻”的秦俑坑,也與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節選自《兵馬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