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曆寶鈔是什麼書(玉曆寶鈔是什麼書青少年能不能看)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佛書《玉曆寶鈔》主要說什麼
  2. 《玉曆寶鈔》算什麼書是關于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3. 《玉曆寶鈔》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佛書《玉曆寶鈔》主要說什麼

您好:《玉曆寶鈔》是一本傳抄已久的“陰律”善書,其傳出者淡癡尊者是一位得道的修行者。其真實性在中國古代佛家典籍中已有記載,而道教的經典《神仙通鑒》對此也有記錄。《玉曆寶鈔》的傳出,是由一位貧窮修持,卻極有道行的修行者,名叫淡癡。以下是他經曆的故事。時間是在太平年間,庚午年秋天,九月重陽節戊辰日。淡癡獨自一人登高山,漫步遊覽于蒼茫的山水之間。在不知不覺間,見到一座石碑,碑上刻有一首篆書字體的偈語,共三十二個大字:無為大道,天知人情;無為竊冥,鬼見人形;心言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盈,地收人魂。正驚疑間,轉身忽然又見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在朱紅色的大門上,用黃金的釘子,挂着一塊匾額,上面寫着四個大字:“出生入死”。他正在觀看瞻仰之時,朱門裡走出一位青衣的使者,将他從門角拉進去,到朱紅色的台階上參拜。拜後退立階下。殿内華燈金燭,一派喜樂,原來是衆神在慶祝豐都大帝的聖誕。地府中的十殿閻王,帶着各路鬼判,來到殿庭中向大帝祝賀。祝賀完畢,豐都大帝說:“慈悲的地藏王菩薩想超度所有陰間的鬼魂,令世間的人不再行惡,以免堕入陰間地獄受苦。于是恩準所有鬼魂,在人世雖然曾犯過錯誤因為能真誠忏悔,改過和行善做好事的,則所做罪業,可以從寬抵罪,免于受諸多苦刑。這一項恩典,各路神靈已經彙集,上報給玉皇大帝,玉帝降旨纂集記載于《玉曆寶鈔》之中,施恩發行傳告下界,遵守奉行。但是,這本《玉曆寶鈔》自從頒發到本殿,已年深日久,一直沒遇到能以陽世的肉身進入陰間冥府的大德修行者将它帶回陽間公告世人。現在,台階下的淡癡修行者,完全可以将此重任托付給他,弘傳于世間。既然已找到人,請判官快将《玉曆寶鈔》和諸神的語錄,繕寫成書。”接着豐都大帝又說:“繕寫前奉玉皇大帝玉旨指示:各報告中的前後繁文,以及各位神靈的履曆、姓名一概都删去。隻寫某帝、某菩薩、某殿某王、某判吏或吾等字樣,接着叙述所議論的各項字句。每句都逗點清楚,不用再斷句。可以使世間的男女容易了解,希望能遵照奉行。此外,我另有辨明陽世間以訛傳訛的文章,曾于壬午年季春三月甲辰日,上奏報告給玉皇大帝,并編于《玉曆寶鈔》之中。”十殿王們聽後立即很高興的拿起筆,将辨明的部分,補列進去。

《玉曆寶鈔》算什麼書是關于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弘揚如來正法摒棄迷信色彩

——對佛教徒宣傳流通《玉曆寶鈔》等民間僞造善書的批評

如智

筆者登陸過一些佛教網站,偶爾也去佛教論壇,有時也去一些流通佛教書籍的書店看看,大緻了解了一些情況,對于民間的佛教信仰,令人最擔憂的是:缺少正見,太迷信!

翻看很多佛教網站,他們都在宣傳流通一些如《玉曆寶鈔》、《太上感應篇》、《三世因果經》這些内容,其實,這都是不如法的。居士拿出自己的錢來印書結緣,建立網站,弘揚佛法,發心很好,但宣傳的内容一定要好好考慮一下。《玉曆寶鈔》、《太上感應篇》都不是佛法。有人說,這些書雖然不是佛法,但也勸人行善,也講因果,有什麼不好?是的,它們是勸人行善,但他們的善惡标準有待商榷。它們也提倡因果,但它們所提倡的因果和正信佛法有着根本的不同!

佛法所說的因果是科學、樸素的道理,強調自作自受,一個人得到的種種或好或壞的果報,是因為他的念頭、語言、行為造了或善或惡的“業”,并非什麼鬼神的評判和懲罰。佛教雖然承認有鬼神的存在,但鬼神也受業力的支配。而佛法所說的“業”,意為“造作”,或可解釋為一種“運動”,一種力量,一個人由于對自我和外界事物的執取,而産生了種種貪、嗔、癡的念頭,造作了種種的語言和行為,而每一個意念、語言、行為都會産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會消失,遇到緣而成熟。

佛法所說的因果,既包含了世間哲學所說的因果,如“吃飯是因,飽了是果;飽了是因,大小便是果”,也包含着普通人看不見的三世因果。有情衆生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佛法的十二因緣裡有透徹的分析

近代太虛大師曾經指出,世俗人通常對因果存有兩種不正确的認識:一種是無因無果的斷滅論;一種是神道設教的因果觀:即人做了善,神就保佑;做了惡,神就懲罰(詳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三世因果》)。而《玉曆寶鈔》、《太上感應篇》是典型的神道設教的書籍,它們所說的因果就是太虛大師所批評的因果觀;它們所宣揚的善惡标準,是神道設教的善惡标準,帶有明顯的迷信思想。

有人說:“什麼是迷信,什麼不是迷信,你說得清嗎?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的,迷信與不迷信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但有一個大緻的标準。正信的佛教徒應以佛所說為标準,用佛菩薩所說的經論來衡量。所以,在佛陀的八正道裡,首先強調的就是具備正見,其次是正思維。

下面,我們試對《玉曆寶鈔》、《太上感應篇》、《三世因果經》這些書作一些簡要分析:

《玉曆寶鈔》》是以道教信仰為主的一本神道設教的書。在《玉曆寶鈔》裡編造了一個“孟婆湯”的傳說,用來解釋“人為什麼不能記憶前生”,同時又虛構了一個孟婆這樣的人物,說孟婆是漢代人,但是請想一想,孟婆之前誰來完成這一任務?事實上佛教對這些早有客觀的解釋,人死的時候,四大分離,生死間經過深度的昏迷,表層意識早已消散,惟有阿賴耶識還在,中陰身在業力的推動下投生到相應的境界裡。重新投胎後的人,由于前世的惑,無法回憶起前世,因為一般人的意識無法深入到阿賴耶識裡,隻有少數深入禅定的人可以在定中看到前世的影象。還有極個别人,前生思想清淨單純,妄念較少,還留有前世的記憶。這種人一般出現在山區農村。

根據佛教的經典,犯有較嚴重罪惡的人才會感得地獄之果報,而有些輕一點的罪惡,雖然也會受到相應的果報,但還不至于下地獄,而在《玉曆寶鈔》裡,很多看上并不嚴重的過失,都要下地獄而且遭受種種慘烈的刑法。讓人不禁懷疑:閻羅王怎麼連輕重都把握不住了?

還有一些,看來沒有什麼罪過的,居然也要下地獄。

如“婦人生産未超過二十天,就接近井、竈、洗滌衣服,将血污之衣、晾在高處,并污穢到了神明”。此罪慶歸其婦一家之長的有三分;婦人則有七分之罪。

如“衣裙上繡龍鳳像,衣服器皿上雕刻繪畫太極圖、日月、北鬥星、壽星、王母、和合二仙,對着北方天空便溺、哭泣,随便呼叫神佛的名号……”等等。

一般來說,佛經上講有十八重地獄,而《玉曆寶鈔》卻說地獄是八重。“不随便呼叫神佛名号”也與佛法所說相悖,佛教不但不反對呼叫佛菩薩名号,而且還提倡大聲念佛,于行住坐卧中念佛,日常生活中一句佛号往往脫口而出是極平常的事。……

仔細查看,破綻百出,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假托老子之名而作的。觀其内容無非還是強調:“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随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功德和過失又豈是一個加減法能算清的?

經末一段,迷信色彩就更濃了。“晦臘歌舞,朔旦号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竈吟詠及哭;又以竈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指日、月、星之光),久視日月……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流星、彩虹、日月等等,都是極普通的自然現象,編造者卻把這些看成神秘的東西,手指一下都不可以,看久了也不行,都有罪過。這是一種的愚昧的庶物崇拜,也說明了一些古代人自然科學方面知識的貧乏。

至于所謂的《佛說三世因果經》,根本不是佛說的,本來叫三世因果文,查漢文《大藏經》,裡面沒有它。一般我們看到的本子,前面沒有“如是我聞”一類的話,也沒有譯者,沒有翻譯的年代。但有的版本上,不知道誰也給它前面加了一段“如是我聞”之類的話,堂而皇之的冒充起佛經來,但假冒者的水平畢竟有限,還是看上去不像。高僧翻譯出來的佛經文筆不會差到這種程度。從《三世因果文》的行文來看,是民間淺白的歌謠形式,(編造者的文化水平應該不高,成書的年代估計不會早于民國),從它宣揚的内容來看,是宣揚因果報應,但它所講的具體的因果對應關系,是不是就是那樣呢?

這些民間僞造善書,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書末不免都要加上一段“印贈宣傳這些書會得到如何如何的福報,不信又如何如何地遭到惡報”的話。如《玉曆寶鈔》卷末說“印刷流通玉曆得福報,不信玉曆要遭惡報,收藏玉曆必有奇禍。”是僞造者慣用的伎倆,這主要還是怕别人不信。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讓人大量宣傳、流通這些書。有些疑神疑鬼的人出于“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害怕真的遭到什麼報應,不敢不信,于是花錢大量印刷流通,這也是這些書能夠流傳這麼廣泛的原因。還有些人雖然覺察出他的欺騙性,但出于一種“反正是勸善,也許能改善社會風氣”的心态,也不去戳穿它。

這些書,真能起到改善社會風氣的作用嗎?客觀地說,民國以前應該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而到了今天,它的作用就值得懷疑了。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胡作非為的人一般是不信這些的,信這些的大多數是一些善良老實的人。

有人說,隻要是勸人行善,真的假的又有什麼關系?這種說法不完全對。

他們勸善的功德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為佛門弟子應該對它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所覺察。正信的佛子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宣揚這些民間僞善書的種種過失: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把這些僞造善書和正信佛教的典籍放在一起流通宣傳,會影響佛教的形象,造成一些人對佛法的誤解。這就好比一個名家精品荟萃的畫展,裡邊突然放了幾幅技巧拙劣的畫作,無疑降低了整個展覽的品位,幹擾了觀衆的視覺,從而影響了人們對整個畫展的印象。往往容易引起一些知識分子的反感,甚或造成謗法之因。

第二,編造者雖然目的是勸善,但由于其智慧偏低,本身的理論水平有限,佛道不分,所造的東西在勸善的同時也帶有一些低級幼稚的迷信思想。大乘佛教裡唯有登地以上的菩薩和精通五明的學者才有造論的資格。那些民間信仰者所編造的東西,能把人帶上正确的道路嗎?

第三,他們提倡的因果觀和佛教的因果觀是不同的,很容易混淆一些人對佛法所說的因果的理解。他們提出的種種莫名其妙的禁忌,如“不可手指彩虹,久視日月,對北方天空高喊”等等,正是佛法所批判的“禁戒取見”。

第四,有些書(如《玉曆寶鈔》)渲染鬼神氣氛,誇大地獄的恐怖,編造謊言,用“信我就得福,不信就遭殃”恐吓善良的老百姓。

第五,佛法強調“平常心即是道”,而疑神疑鬼的想法、神秘的心态會給佛法的修行帶來種種的障礙,一些著相入魔的例子,都和這種神秘的心态有關。

第六,有人說,這些是給一些鈍根人的應機之說。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強還是弱,老師都應該教給它純正的教法。就好比一個天資不高的學生跟老師學英語,是不是因為這個學生不是太聰明,老師就不教給他純正的英語而是教一些河南式英語或者四川式英語呢?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正是對應種種不同的根基,難道還不夠用嗎?

民國期間,印光大師曾經教人看《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等的書。那是因為神道設教的信仰當時在民間極為盛行,幾乎家家戶戶如此,而各種亂七八糟的會道門極其猖獗,如一貫道、同善社、羅祖教、彌勒教、圓頓教……等等等等,印光大師不得已,教看道教的感應篇等書,因其雖然不是佛法,但總比種種邪魔外道好得多,那也是大師為應當時之機不得已的方便之舉。而當今的時代,科學觀念深入人心,多數人對迷信色彩較濃的東西敬而遠之,因此弘揚佛法應該以理性、科學、正信為主。

第七,彌勒菩薩所制定的《瑜珈菩薩戒》四根本重戒中的第四戒即是說像似法戒:“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所謂“像似正法”即不是佛法,或依附佛法的外道。“或自信解”就是自己建立一套,“随他轉”是信受并弘揚他人的邪說。若菩薩如是而行,就是犯下了根本的重戒。太虛大師曾諄諄告誡學人:“此一條為菩薩最緊要之關頭,學者其勿忽諸!”(這裡的解釋引自濟群法師的《瑜珈菩薩戒》要義。)

第八,對于外道,佛教并不排斥,尤其對于某些傳統的外道。但為了維護佛法的純正性,佛教徒不應向人宣說外道法。對于外道典籍佛教徒也不是不可以看,但要看哪一部分,比如道家老莊的學說,值得一看,而如果要把外道糟粕的部分拿來學習,還向人推薦,這是否妥當呢?

除了本文所讨論的三本書外,很多民間信仰的僞造善書和一些早已被否定的僞經還相當流行,這些現象反映了我國當前的民間佛教信仰狀況,相當一部分佛教徒對佛教的基本教理的認識模糊,對佛法抱有相當嚴重的誤解,僅有的是一種盲目的宗教熱情。

老百姓對佛法不了解,情有可原。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頗有影響的佛教網站還在宣傳推薦這些書籍,甚至一些很有名氣的法師也在推薦這些東西,實在令人覺得悲哀啊。但是,迷信止于智者。有正見、有洞察力的佛子不會任這種現象蔓延,廣發菩提心的佛子有責任維護佛法的純正性,有責任把正信的佛法宣傳給廣大信衆。

《玉曆寶鈔》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玉曆寶鈔》是一本宣揚封建迷信和因果報應思想的民間宗教寶卷。

這本書起源于明清時期,當時民間宗教和寶卷文化盛行。《玉曆寶鈔》以道教思想為基礎,糅合了佛教、儒教等多元信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宗教理論體系。其核心内容是宣揚善惡有報、因果不爽的信念,即通過個人的修行和善惡行為來決定來世的命運。這種思想在當時社會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接受,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民間信仰。

在《玉曆寶鈔》中,我們可以看到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這些故事往往以善惡報應為主題,通過講述善人得好報、惡人受惡報的故事來強化人們的信仰。例如,書中描述了善人如何通過行善積德、修身齊家而得到神仙庇佑、子孫昌盛的福報;同時也描繪了惡人如何因作惡多端、違背道義而遭受天譴、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這些故事不僅具有教育意義,也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吸引力。

此外,《玉曆寶鈔》還融合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元素和宗教信仰。例如,書中引用了許多道教經典和神仙傳說,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和儒教的道德倫理觀念。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玉曆寶鈔》獨特的宗教文化特色,使其在當時社會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雖然《玉曆寶鈔》所宣揚的封建迷信和因果報應思想在當今社會已經失去了其合理性基礎,但它作為一部曆史文獻和民間文化遺産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通過對其内容、形式和傳播方式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明清時期民間宗教和寶卷文化的發展狀況和社會背景。同時,《玉曆寶鈔》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理解當時社會風俗、民衆信仰和文化心理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