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虔誠釀制葡萄酒

biang 美食天地 821

法國人虔誠釀制葡萄酒-第1張圖片

    人們一提起法國人,總是和浪漫、懶散等詞彙相聯系。法國人當然就不愛聽這些。不過,就算真是這樣,法國人至少在釀制葡萄酒這一點上,比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鄰居,還是多了一份嚴謹和認真,所以終成大業。意大利的葡萄酒有不少物美價廉的,特别是白葡萄酒,但總體上品質比法國酒遜色。西班牙就更不如法國了。至于葡萄牙,雖然從中文看,好像那兒才是葡萄酒的正宗,但實際上能提起來的葡産葡萄酒實在太有限。
  至于法國葡萄酒優于其他周邊國家的原因,除了氣候、葡萄品種等這些硬件之外,恐怕首先還是在釀制工藝上的差别。相比之下,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釀制葡萄酒的随意性太強。比如,在法國博艮第地區,還有超過90%的酒農,是采用人工收獲葡萄的方式。成本上肯定比機器收割要高得多,但質量上,顯而易見,也好得多。
  還有,法國明文規定,酒農不能在葡萄生長過程中對葡萄秧澆水。而施肥的次數越少,越能賣出好價錢。在波爾多以東40公裡的卡斯蒂泳山坡上,品酒專家瑪麗女士這樣解釋說,法國人認為,葡萄酒應該是葡萄、土壤、氣候等純自然因素的組合,人工的痕迹越少,越能說明這種“上帝的禮物”的珍貴之處。在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美國,由于氣候因素的限制,酒農們不得不對葡萄秧澆水、施大量的肥料。而在法國,如果不具備适當的氣候條件,法律就不允許你種葡萄、釀酒!
  一般而言,一公頃葡萄園能種四至五千株葡萄秧,每株葡萄可産約1公斤葡萄、最終造出約半公升葡萄酒。最極端的例子是伊凱姆莊園的索泰爾甜葡萄酒:每株葡萄隻可生産一杯酒。在其他國家,葡萄酒農能用同樣面積的土地,生産出數量遠高于此的酒。在意大利某些地區,甚至還能看到露天的金屬制釀酒槽。這種源于澳大利亞的純工業化生産方式,在法國酒農們看來,完全是暴殄天物———用露天的金屬釀酒槽能釀出好酒來?笑話!酒農說 蠟燭不能烤面包,不具備條件别幹這一行。意大利人說,露天釀酒槽不過就是溫度控制可能稍差一點,日照時間可能更多一點,由于風、雨、霜,清潔過程稍長一點……但它産量巨大、生産流程短、成本低的優勢,可以抵銷上述那些“一點”。法國人的看法則是,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差别,成就了法國葡萄酒在世界各國消費者心目中的絕對優勢地位!
  正因為此,當法國葡萄酒賣出令人不可思議的價格的時候,還是能找到買主。博艮第地區的羅馬那 宮第葡萄酒,一瓶剛出廠的酒要賣1500歐元一瓶!而且還是和11瓶其他的葡萄酒一起成箱賣!還有,那裡的酒都是提前幾年預約,才能買得到!該地區另外一家酒農也很牛:他隻賣給老客戶,你要想成為新客戶,對不起,先在“等候”名單上排上隊,等老客戶有人退出了再說!
  法國有關葡萄酒的傳奇當然就更多了。據說,現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産日常用小刀具的城市之一———拉吉奧羅,能有今日的輝煌也全是葡萄酒帶來的。相傳,在開瓶器誕生前,法國人喝瓶裝葡萄酒時,有兩種方法打開用軟木塞塞住的瓶子:把軟木塞捅進瓶子裡;或者用利器快速打碎酒瓶瓶頸。十九世紀末,在拉吉奧羅這個位于法國南部的小鎮上,專門用來開瓶裝葡萄酒軟木塞的開瓶器誕生了。後來,已經有了幾十年制刀經驗的拉吉奧羅鎮如虎添翼,逐漸明确了自己的“經濟增長點”,專攻刀具,終于成為行業翹楚。不過,不要太誇張,應該說,法國人用如此“野蠻”的方式開葡萄酒瓶的曆史并不長———因為軟木塞也就是在十九世紀初才出現而已!這之前,人們封住酒瓶的主要方法是打蠟。
  有的法國人願意用抽象的形容詞形容酒的味道:和諧的、古典的、夢幻般的、卓越的、音樂般的、鮮花般的。更有甚者,說這酒“像一個女人一樣……”碰到用這種毋庸置疑的口氣推薦酒的服務生,最好還是打個問号。還有,有些人總熱衷于葡萄酒中的各種果味:草莓、覆盆子、櫻桃……甚至咖啡。這些香味的主要來源,是存放葡萄酒6至24個月不等時間的橡木桶。一般而言,酒農們用1 3年齡的橡木桶完成葡萄酒的老化過程。也有特立獨行的,比如有一位意大利酒農就對此卻深惡痛絕,他說:“我就要葡萄酒中的葡萄味!”為此,他釀的酒,從不願在橡木桶中存放,為的就是盡量減少酒中果木的味道。
  紅葡萄酒配奶酪是通用的規則吧?可是,現在在法國葡萄酒專業人員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幹白葡萄酒配奶酪、特别是羊奶奶酪,美味無比 有些自诩的專家,總愛說某一種酒太“年輕”了,存放時間還不夠長,所以味道還不行,應該再存多少年才會如何如何。博艮第地區最大的葡萄酒生産商和經銷商之一高爾東·安德海公司的總經理古榕先生卻說:時間不會改變酒的“性格”,而隻會改變酒的“容顔”。如果一種酒“年輕”的時候不好喝,那時間也不會改變多少它的味道———這樣的葡萄酒再存放多少年也沒用!相反,一種酒“年輕”的時候就是好酒的話,那随着時間的推移,它會越來越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