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四尺瓦當是什麼意思

四尺瓦當是古代建築領域的一種計量單位。“四尺”指一個人能夠伸展開的手指頭長度,而“瓦當”則是表示一種建築材料。在古代,建築師們使用四尺瓦當來測量瓦片的數量,以便準确地計算需要多少瓦片來覆蓋建築物的屋頂。
四尺瓦當在現代語境中有着更廣泛的應用。它常被用來形容一些實用的小物品,比如筆記本、手機等物品的大小。這是因為四尺瓦當的大小正好符合人們手掌的大小,所以很容易便于攜帶,是非常實用的小物品。
四尺瓦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化中,屋頂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它具有保護和庇護的意義,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必要條件。因此,四尺瓦當也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平安和幸福之意。
瓦當是幹什麼用的
瓦當是瓦的頭端,瓦用于古代中國建築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
瓦當俗稱瓦頭,即整片瓦的頭部。是覆蓋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區别于滴水,滴水是指覆蓋建築檐頭闆瓦(即滴水瓦)前端的遮擋,呈下垂狀)。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構件,起着保護木制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
不同曆史時期的瓦當,有着不同的特點。秦瓦當紋飾取材廣泛,山峰之氣、禽鳥鹿獾、魚龜草蟲皆有,圖案寫實,簡明生動。這時的瓦當紋飾以動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鴻雁、魚及變化的雲紋。畫面與寫意相融,圖案構思巧妙,有将畫面一分為二、也有一分為四的,在對稱中求變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氣。漢代瓦當在工藝上達到頂峰。
紋飾題材有四神、翼虎、鳥獸、昆蟲、植物、雲紋、文字及雲與字、雲與動物等。出現了以瓦當心乳釘分隔畫面的布局形式。帶字瓦當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語如“長樂未央”、“長生未央”、“與天無極”等,也有标明建築物名稱與用途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瓦當當面較小,紋飾以卷雲紋為主,文字瓦當銳減。在唐代,蓮花紋瓦當最常見,文字瓦當幾乎絕迹。宋代開始用獸面紋瓦當,明清多用蟠龍紋瓦當。
功能
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制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于覆蓋屋頂;所謂“當”,據解釋:“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衆瓦之底,又節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
瓦當是瓦的頭端,瓦用于古代中國建築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在實用上,既便于屋頂漏水,起着保護檐頭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築的美觀。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築用瓦的重要構件。
中國最早的瓦當集中發現于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這裡是西周的發祥地,多為素面半圓形瓦當,個别的有重環紋半瓦當。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瓦當
瓦當是幹什麼用的 瓦當是什麼
1、瓦當是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築物檐頭的。
2、瓦當,是指古代中國建築中覆蓋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特指東漢和西漢時期,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築物檐頭的建築附件。
3、瓦當上刻的有文字、圖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做圖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着有花紋垂挂圓型的擋片。
秦漢瓦當是什麼樣的
秦漢時代書法在建築物上應用相當普遍。瓦當是建築物屋檐筒瓦的下垂部分,用來遮擋椽頭以避風雨剝蝕。戰國時期,尤其秦漢時代,在瓦當面上飾以圖案花紋或文字,反映在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中國建築藝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社會文化的繁榮。
陝西是秦漢故都所在,解放後在秦漢宮殿遺址出土的秦磚漢瓦數冠全國。從寶雞到潼關,從陝北到陝南,包括秦都雍城、鹹陽、臨潼秦始皇陵、西漢京師倉、漢長安城、漢長陵、甘泉宮等遺址,都有秦漢瓦當出土。
秦漢瓦當有圓形或半圓形的,分文字瓦和圖案瓦兩種類型。面徑一般在15—18厘米之間,迄今發現的最大型的瓦當高48厘米,寬60厘米。圖案瓦當有動物紋、植物紋、幾何圖形等,大都制作于戰國至秦,漢代也有,如象征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靈瓦”。
漢代以文字瓦當為主。文字瓦當是圖案瓦當的發展,文字瓦當的出現與漢字的演化有必然聯系。文字瓦當分标名類和吉祥語類兩大類别。标名類是在瓦當上寫明建築物的名稱,即宮殿、官署、陵園之名。如“上林”“蕲年宮當”“宗正宮當”“羽陽千秋”“八風壽存”“平樂宮阿”“長陵西當”“長陵東當”“京師倉當”“齊園宮當”等。
吉祥語類瓦當是表達人們祈禱吉祥的願望,如“延年益壽”“長樂無極”“長生無極”“與華相宜”“千秋萬歲”“永受嘉福”“嘉氣始降”“永壽無疆”“六畜番息”“萬歲未央”等。除此以外,帶有紀念意義的,如“漢并天下”;表示懷念性的,如“長毋相忘”。用于私人居宅及祠堂、陵墓建築物的,如“馬氏殿當”,“李”字瓦當,“金”字瓦當,“冢”字瓦當,“殷氏家當”“巨楊冢當”“冢上大當”等。
文字瓦當四個字的較多,也有多字、單字或兩字的。如“衛”字瓦當,“樂”字瓦當,“宮”字瓦當,“便”字瓦當,“商”字瓦當;“甘林”瓦當,“黃山”瓦當,“延年”瓦當,“華倉”瓦當,“上林”瓦當,“都空”瓦當,“佐弋”瓦當,“右将”瓦當等。多字瓦當,如“與民世世天地相方永安中正”“長樂未央延年永壽昌”“千秋萬世長樂未央昌”“千秋萬歲與地無極”“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甯”等。
秦漢瓦當,尤其是文字瓦當,是非常重要的史證資料,對研究建築史、文字演變史均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從書法的角度看,說明漢字除了表意的功能以外,在兩千多年以前即具有藝術欣賞的意義,故已用以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
秦漢瓦當的造型特點:章法布局端莊美觀,經營位置得體,且具有突出的思想内涵,是形式與内容高度統一的藝術品;字形結構随體佶屈而不失古意,融古彙今,是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結合;書法筆畫生動,變化多端,剛柔相濟,格調高雅,豐富了中國書法的藝術語言。
瓦當是什麼材料制成的
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純黃,粘性較好,沙石較少的黃壤土燒制而成。
漢代的瓦片(如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築屋檐頂端的蓋頭瓦,俗稱筒瓦頭。瓦當文字中見有自名曰“當”,如“京師庾當”之類;曰“瓦”,如“都司空瓦”,“長水屯瓦”之類;又有曰“裳”,如“長陵東裳”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訓當為“底”,謂瓦栉比置于檐際,瓦瓦相值,而帶瓦頭的筒瓦正當衆瓦之底,帶有阻擋、遮擋的作用。
陳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賦》“裁金以飾珰”句,釋“珰”為“椽頭飾也”。以今瓦當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筒瓦之端,椽頭之上,用于蔽飾屋檐口出頭之木,故“瓦當”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來。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純黃,粘性較好,沙石較少的黃壤土燒制而成。
瓦及瓦當的發明,是在制陶工藝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為适應較為成熟的土木結構建築的需要而産生的。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瓦和瓦當,出現于西周中晚期的宮殿建築群遺址下。因此,西周瓦當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早熟、發達和獨具特色,它是古代中國許多發明創造中又一獨創。
瓦當的使用不僅可以起到加固建築構件、保護屋檐椽頭免受風雨侵蝕,延長建築物壽命的作用,它更以其圖案、文字的美妙、生動,達到裝飾和美化建築物的藝術效果。
它既是一種實用品,同時又是一種藝術品,而其自身所包涵的社會意識形态方面的内容,又在不自覺中成為統治者宣揚其治國之道的宣傳品。在規模宏偉的大型建築物上,配以造型精巧的瓦當,構成了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