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哪些窯(宋代有哪些窯囗是刻牡丹花雞嘴壺簡介)

biang 中華百科 977

本文目錄

  1. 宋朝有名的瓷窯有哪些
  2. 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别是什麼
  3. 宋代定窯瓷器有哪些特征
  4. 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宋朝有名的瓷窯有哪些

中國宋代瓷器生産,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産品最為有名,後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标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複查并進行試掘,終于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内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制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确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彜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顔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顔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産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确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曆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内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

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内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彙,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岚”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定窯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産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别是什麼

宋代五大名窯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1、汝窯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窯址位于宋時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張公巷和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均發現汝窯燒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瓷種之一,中國北宋、南宋、明朝時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2、官窯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禦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江蘇揚州一帶)。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複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緻,造型莊重大方。

3、哥窯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4、鈞窯

鈞窯,即鈞台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緻。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現技術,無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學的影響,反應在瓷器上就是規整對稱,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遵循這一原則,特别是北宋官造鈞瓷,不論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其勢沉重古樸,明亮而深沉。

5、定窯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産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原屬今定州市)的澗磁村、野北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産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别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宋代定窯瓷器有哪些特征

宋代定窯瓷器窯址位于河北曲陽澗磁村,北宋時期的定瓷白釉具有以下特征:

1.淚痕: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于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并無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内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采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筆者曾見過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絲刷痕: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常可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後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征。

宋代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顔色潔淨,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别稱。

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宋代五大名窯有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1、汝窯

汝瓷屬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區張公巷,方圓30平方公裡,及蟒川鄉嚴和村方圓40平方公裡,及當時所轄的大營鎮清涼寺村。事實上,自宋初以來便有了汝窯的燒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時期。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等是鑒别汝窯的重要依據。

2、官窯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禦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

3、哥窯

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4、鈞窯

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如今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鈞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市。

北宋鈞窯做到窯變可控,蚯蚓走泥紋是其特征之一。用氣泡串起一條條呈立體狀的蚯蚓奔爬,蛙卵紋,魚卵紋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魚籽,等等。

5、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産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别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之所以能顯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調上屬于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濕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則由于其善于運用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