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書法是什麼藝術
書法是一門漢字書寫藝術。
中國書法曆史的開篇,目前由于考古材料的限制,隻能從現存最早的成體系文字——甲骨文算起。由于文字的應用性,書法藝術與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系,它總是随着文化的變遷而發展;同時,它本身也在逐漸形成自己的特定規律。
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着藝術的魅力。它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是在中國文化裡産生、發展起來的,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别于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标志。
文化特征:
在當代不僅沒有随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别是電腦的普及、手寫量的減少而導緻魅力消減,相反仍然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當代中國參與者最多、受衆最廣泛的藝術形式之一。
中國的書法藝術,表面看來非常普通,不過是拿毛筆蘸墨汁在宣紙(當然有時也用其他的書寫載體)上書寫漢字而已,似乎人人都會,沒有任何神秘和獨特之處。但事實恰恰相反,看起來形式如此簡單的藝術,卻一點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顯得複雜得多的藝術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什麼的藝術是中國書法()
用該書寫來表現書者審美趣味和思想感情的線條造型藝術。
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書者審美趣味和思想感情的線條造型藝術是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着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産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别于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标志。
書法藝術是什麼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産生是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标志。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先秦時期的文字,為了記載史實,把長篇文字用刀刻在甲骨上,保存下來。許多文字刻在一片甲骨上,大大小小,錯落有緻,不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組合之美,此即為書法藝術的萌芽階段。書法藝術是将書寫放入了審美範疇,不僅僅局限于文字的實用性,更追求書寫的美觀度。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金文即為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較之于甲骨文的纖細,金文稍粗,古樸,有金石氣。後來又産生了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較一緻的造字原則和風格,書寫也更加講究美觀,逐漸形成大篆體。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改進大篆體,統一為小篆體。後來,從篆體又發展出隸體,也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和贊賞,從而得到廣泛地采用。
漢朝是隸書大盛的時代,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四百多年間社會穩定繁榮,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于是兩漢時期成為了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朝着使用簡便、字體美觀方面發展,書體流派紛呈、風格多樣。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到了三國時期則是隸楷并存。魏晉時期楷、行、草三書盛行,奠定了現代書體的格局。晉代後書法理論發展起來,推動了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
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是魏晉時期書家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的今體書法,被曆代奉為楷書的楷模,“天下第一行書”。他的代表作有楷書《黃庭經》、行書《蘭亭序》、草書《十七帖》等。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便為人所珍愛。《晉書·王羲之傳》上載,某日王羲之在蕺山遇見一位老妪兜售六角扇,他在老妪的每把扇子上題了五個字,交代但言出自王羲之手筆,可得一百錢,老妪依言而行,一時衆人競相購之。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史稱為“二王”。
唐朝建立後,有一百多年的社會安定繁榮。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贊其書法是“盡善盡美”、“古今第一”。唐太宗以重金向民間收購王羲之的書法達三千六百幅,又設立了“書學”,成為科舉考試中的科目之一。
唐代也是書法藝術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當時的代表人物有歐陽詢,以楷書見長,被譽為“翰墨之冠”,行、草體亦很有建樹,他學習王羲之各種字體,創建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代表作以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行書《夢奠帖》、《張翰帖》等最為著名。
到了中唐時期,書法的發展出現了高潮。以顔真卿和柳公權為代表的書法家開創了端莊豐滿、遒勁雄偉的新局面。
顔真卿的書法被評為“納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開創了一派新書風,被稱為“顔體書風”。安史之亂中,顔氏家族有30多人被殺,他含淚為年少慘死的侄兒季明寫了一篇《祭侄文稿》,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态橫生,得自然之妙,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受顔真卿書體的影響很大,筆筆有神、字字有骨,後人以“顔柳”并提,且有“顔筋柳骨”之說,此二體也成為了初習書法者的範體。柳公權的書法以精于點畫、謹于間架、法度森嚴而著稱,曆代書論者對柳體評價很高,論之為“廟唐氣象”。柳的傳世書迹很多,傳世墨迹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等。
到了宋朝,宋太祖并不十分重視書法藝術。宋太宗即位後,征購前朝帝王名臣的墨帖并加以編輯拓印,賜給大臣。編輯拓印的質量本不高,宋人學帖的水平更不高,加上科舉制度興盛,寫字力求勻稱工整,書法藝術的個性遂被淹沒。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間(1021-1070年),出現了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位書法家,他們提出“上學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張摒除帖學,形成宋書“尚意”的獨特風格,亦令當時的書法藝術界為之一振。
宋朝名将嶽飛雖一生颠沛流離、于戎馬倥偬中度日,但他文武雙全,能詩善詞,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态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嶽飛路過南陽,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因更深難眠,嶽飛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深有感慨,在看到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時,他觸景生情,“不覺淚下如雨”。他對牛臯說:“先生出祁山,連連告捷,但後主一道聖旨,錯過良機,豈非千古恨事!”道士拿來紙筆請嶽飛寫詩,他說:“千言萬語,難抒胸臆”,于是抄寫起《出師表》來,邊哭邊寫,寫完後,又寫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他的書法氣勢磅礴,氣壯山河,足顯其忠義之風與淳正之氣。
在多年戰亂之後,六朝的書法藝術處于衰微狀态。就在這個改朝換代的時期,誕生了著名的書法家趙孟?#92;。趙一改宋朝帖學不求真迹之風,主張嚴守古法,一絲不苟,推動了複古潮流,使沉積多時的書法藝術界重顯活力,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晉之王羲之、唐之顔真卿。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等。然而獨木難成林,當時的書法藝術終難成氣候,元朝的書法藝術并未得到多大的發展。
明朝的皇帝多愛書法,規定凡朝廷诏敕都要讓擅長書法者抄寫,凡能為朝廷寫内制、外制者可得官職。當時流行于館閣及科舉考場的“館閣體”,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清朝仍舊學帖之風盛行,書法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态。到清中晚期,大興碑學,許多書法家碑帖并習,參以己意,寫出了個人風格,篆、隸、行、楷等諸體書法藝術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還發展了與書法藝術緊密結合的篆刻藝術。一幅書法作品加上開頭的起首章和結尾的名号章,黑色的書法加紅色印章的點綴,顯得更加美觀,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特殊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