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書法家的名字書法家的名字有哪些
1、我國著名書法家的名字有哪些2、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3、有哪些書法家的名字這些書法家最為出名4、我國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5、寫出5位著名書法家的名字6、書法家有哪些我國著名書法家的名字有哪些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驕傲,我們應該好好保護這些文化,讓這些文化永存不朽。很多人都很好奇我國著名書法家的名字有哪些呢?書法家有:王羲之、顔真卿、張旭、蘇東坡、黃庭堅等。他們都是書法大家,在各方面都頗有成就。其中有名的是東晉著名書法大家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他的《蘭亭序》在書法界地位極高,與顔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蘇轼《寒食帖》并稱為三大行書書法貼,從古至今被人争相臨摹效仿。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
1、東晉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
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太宗獨愛之,《快雪時晴帖》,亦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愛。
2、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顔真卿
顔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顔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顔魯公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其“顔體”在書壇巍然屹立。《祭侄文稿》是唐代顔真卿追祭從侄顔季明的草稿,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3、唐代著名書法家一——歐陽詢
史上著名楷書四大家之一,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八訣”。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九成宮醴泉銘碑》被後世喻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曆代書家奉為楷書的楷模,亦是曆代書法初學者臨摹最多的作品。
4、“草聖”——張旭
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颠,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_劍舞并稱“三絕”。《肚痛貼》全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氣韻生成。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
5、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
他是“宋四書法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其書體潇散奔放,又嚴于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内,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董其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有哪些書法家的名字這些書法家最為出名
1、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有:顔真卿、王羲之、蘇東坡、李斯、歐陽詢等。
2、顔真卿:顔真卿也是唐代人,書法剛健有力,氣勢雄偉,富于創新。柳公權是唐代與顔真卿齊名的書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顔真卿的影響較大,風格清瘦、秀麗。
3、王羲之: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晉代人,他7歲開始練習書法,後在秦漢書法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風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啟後的書法家。
4、蘇東坡:蘇東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東坡,他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他用摧枯拉朽的青春氣息橫掃北宋文壇,以氣象恢弘的豪放詞與花嬌柳媚的婉約風一争雄雌,成為豪放詞派一代宗師。
5、李斯:李斯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極力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李斯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他小小年紀就樹立了為國家做貢獻,為百姓解憂的抱負。也許是周圍生活環境帶給他的種種思考。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 01
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顔真卿、米芾、趙孟_、王铎、于右任、吳昌碩、李志敏等,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具有漢字書寫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藝術高度的人。
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是具有漢字書寫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藝術高度的簡單來說就是以書法為主要創作的藝術家,或者說是精通書法的人。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趙孟_、顔真卿、米芾、王铎、李志敏、于右任、吳昌碩等,其中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序》;顔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為《蜀素帖》;趙孟_,其代表作為《膽巴碑》;王铎,其代表作為《拟山園帖》;吳昌碩,其代表作為《西泠印社記》;于右任,其代表作為《标準草書》;李志敏,其代表作為《草論》。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聖”之稱。善于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在書法史上,與鐘繇并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顔真卿,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别号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_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顔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顔杲卿從弟。其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顔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_、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顔柳”,被稱為“顔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顔魯公集》。
趙孟_,字子昂,漢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_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寫出5位著名書法家的名字
比較有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顔真卿、歐陽詢、張旭、米芾等,分别都有各自不同的書法成就。
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書法成就最高的書法家。其書法融合了草書、隸書、行書、楷書的精髓,深刻的影響着中國千年的書法傳承,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書法精品。其主要代表作有《蘭亭集序》、《十七帖》、《黃庭經》等。
顔真卿,繼王羲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顔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顔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其“顔體”在書壇巍然屹立。
歐陽詢,楷書四大家之一,他對書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書法八訣之美譽。他最擅長的是楷體,字體蒼勁有力,結構獨特,後人稱之為“歐體”。
張旭,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_劍舞,稱為“三絕”。書法與懷素齊名。張旭傳世書迹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米芾,宋四書法家之一,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
書法家有哪些
古今的著名書法家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标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并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鐘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東漢未,鐘繇被舉為孝廉而走上仕途,漢靈帝時任黃門侍郎,三國時,在魏官至太傅,史稱鐘太傅。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後來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說鐘繇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狎書(即隸書、楷書和行書。鐘繇在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是小楷,被尊為“正書之祖”。現存傳世作品主要是小楷,代表作有《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号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曆任秘書_、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内史,領右将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曆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苔驚蛇”、“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獻之——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于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别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右圖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态妩媚雍容。
智永,生卒年不詳,南朝陳、隋代書法家。僧人,名法極,号永禅師。王羲之七代孫,山陰會嵇(今浙江紹興人。幼承家學,工正、草書,閉門習書三十餘年,刻苦不辍。所退筆頭裝滿五簏,作銘以埋之,号“退筆冢”。智永寫《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諸寺,為僧徒習作範本。時書名極高,求字索書者踏破門限,因以鐵裹之,人稱“鐵門限”。智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定地位,對唐楷的發展與完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張旭、懷素,以及後來的宋、元、明書家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于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于平正中見險絕,于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_《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于古人,猶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水,潤色寡于虞世南。其草書叠蕩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于清雅之緻”。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唐代詩人。傳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
褚遂良(596--659年,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鐘繇、王羲之,融彙漢隸,豐豔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歎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征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征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僞的能力。其作品有《雁塔聖教序》,《倪寬贊》。
孫過庭(約在645年-703年,唐代大書法家,傑出的書法理論家,陳留人(今河南開封,自署為吳郡人,又說富陽人。官曆率府錄事參軍等。少年開始習練書法,而且遠溯漢魏晉代,高古曠達,長于正、行、草書,尤以草書擅名。《書譜》草書,曆史給予很高評價,筆姿酣暢,使轉縱橫,莫不斂入規矩;體态俊逸,潇灑淋漓,無不節拍合度。既然承接漢魏精髓,非止深入晉王之堂奧,每字獨立而氣勢貫穿,筆迹行間又體現智永的神采。具有典型規矩小草的書藝特色。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潇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邺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顔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癫如狂。其代表作《古詩四帖》。
顔真卿(709-785年,唐代傑出書法家,偉大的愛國者。漢族,字清臣,琅琊孝悌裡(今臨沂市費縣諸滿村人。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工篆隸,母親殷氏亦長于書法。他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顔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谒金天王神祠題記》,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顔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_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幹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顔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迹有《争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柳公權(778-865年,是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視,他官居侍書,長在朝中,仕途通達。他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顔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顔,歐之長,自成一體。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構嚴謹,有着“顔筋柳骨”的說法。“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顔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顔筋柳骨」之稱。其《大達法師玄秘塔銘》即此中最為著名者,《回元觀鐘樓銘》、《複東林寺碑》、《金剛經》亦為其作。
懷素——以狂繼颠,草之冠冕懷素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颠素狂”或“颠張醉素”他的草書有《自叙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
蘇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其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蘇轼撰詩并書,墨迹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台灣私人手中。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谪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拟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轼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顔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其傳世書迹還有《前赤壁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号山谷道人,後世稱他黃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
其代表作為《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并行書,墨迹紙本,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甯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并表達對朋友的懷念。《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顔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叠經明頂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謄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并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籁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曆數朝後複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鹹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其著名的書迹還有《黃州寒食詩跋》、《花氣熏人帖》、《虹縣詩》等。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徽宗诏為書畫學博士。
其代表作為《蜀素帖》,亦稱《拟古詩帖》,墨迹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滞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請,伴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态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後入清内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其傳世墨迹還有《苕溪詩卷》、《方圓庵記》、《天馬賦》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興化(今福建仙遊人。翰林學士。
其代表作為《自書詩帖》,作于皇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歸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開封的中途。時年40歲,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遲來還是不掩快意。着筆間,令人直睹心境的輕快。通篇流暢自然,沉穩端麗,婉約淡雅,蘊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帶楷,十分用意,漸次流暢不拘,溢而為行草,最後揮灑為小草,越到後來越潇灑自如,所以後人評為:"此公第一小行書"。其傳世墨迹還有《謝賜禦書詩》、《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北宋後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趙佶擅長花鳥畫,受吳元瑜影響,書法師從黃庭堅,後自創一種瘦勁鋒利,如“屈鐵斷金”的“瘦金體”。作品有《千字文》。
趙孟_(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_之一。趙孟_傳世書迹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锷墓碑銘》等。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号衡山、停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書法初師李應祯,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迹,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态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緻,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琵琶行》、《西苑詩》、《漁父辭》、《離騷》、《北山移文》等
何紹基(1799~1873清代詩人、學者、書法家。字子貞,号東洲,别号東洲居士,晚号_叟。楷書取顔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何紹基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于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于顔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
啟功(1912~2005年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國學大師。滿族,愛新覺羅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北京人。字元白,也作元伯。
唐朝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唐朝著名書法家名單中,顔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等名字尤為顯赫。這些書法家的作品至今仍被世人傳頌,他們的字體風格各異,卻都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顔真卿:顔真卿的書法技藝精湛,尤其擅長行書和楷書。他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掌握了書法的精髓。他的正楷莊重而雄偉,行書則剛勁有力,創立了影響深遠的“顔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
2.柳公權: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他初學王羲之,後研究了唐代諸多名家的作品,吸收了顔真卿、歐陽詢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柳體”。他的書法以骨力遒勁著稱,被譽為“顔筋柳骨”。
3.張旭:張旭以草書見長,他的性格不羁,酷愛飲酒。據《舊唐書》記載,他醉酒後常常狂呼奔走,提筆揮灑,因此得名“張颠”。他的草書狂放不羁,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古代女書法家有哪些
周代的魯國秋胡之妻獨居家中時,在浴蠶采桑的勞作中創造了一種名為“雕蟲篆”的書體。這種字體具有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屈曲的特點,類似于蟲形,當時的人們也稱之為“戰筆書”。到了唐代,這種書體又被人們稱為“蟲書”。東漢末年,出現了才女蔡文姬,她是曹操的老師,東漢文學家兼書法家蔡邕的女兒。她的筆法由其父傳授,後來又将這種筆法轉授給魏國大臣锺繇,後者是曆代著名的書家之一。後漢時期,扶風馬夫人也是一位值得提及的女書家,她是當時大司農皇甫規的妻子,她不僅擅長草書,還兼工隸書。
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為光輝燦爛的時期,此時出現了一位女書法高手,即衆所周知的“書聖”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她的名字叫铄,字茂漪,是晉代汝陰太守李矩的妻子。她擅長隸書、真書和行書,據說衛夫人的筆法是源自锺繇一脈相傳,後來她又将其轉授給王羲之。唐人曾經形容過衛夫人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舞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波浮霞”。由此可見,衛夫人的書風屬于秀美一路。她也精于理論,據說《筆陣圖》就是她對書法實踐的總結之言。
書法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一位女皇武則天,她也鐘情于書藝。她以晉人王導一族家傳書迹摹拓,使得她的行草書筆緻清婉,氣勢寬宏,既有章草遺意外,還兼有丈夫氣概。在唐代,還有吳彩鸾,她以小楷書聞名後世,字劃雖小而寬綽不倫,落筆如飛。
宋代書法由法重轉以尚意為主。其中楊妹子是宋朝宮中頗知名的女書家。她乃宋甯宗恭聖皇後的妹妹,她的書法意氣潇散雅逸,有别于唐人之法度森嚴,蔚為可觀。她曾題詞于宋名畫家馬遠的《松院鳴王琴圖》之左方雲:“閑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多因淡然無味,不比鄭聲淫瞎沖。松院靜,竹樓深,夜沉沉。清風拂影,明月當軒,誰會幽心?”字體波撒秀穎,妍媚柔美,映帶缥缃。
宋時還有女書家王英英,雖是楚州一名官妓,但好學善書,書學顔魯公。據傳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亦曾經傳授過她筆法。她的榜書寫得很好,梅曉臣曾寫詩稱贊她的書法:“山陽女子大字書,不學常流事梳洗。親傳筆法中郎孫,妙畫蠶頭魯公體。”王英英的書法,用墨濃稠戚賣卻行筆迅捷,字态多變。
獲得詩人梅曉臣寫詩稱贊的還有一位時人稱之唐氏的女書家,詩題《泗州觀唐氏書》:“唐氏能書十載聞,誰教精絕到紅裙。百金買盡蒲葵扇,不必要求王右軍”。
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其妻管道升善畫能書,其心向佛,曾手書《金磨仔殲剛經》至幾十卷,贈與各地寺廟,書風似極趙松雪。
有明一代,名士解缙之母高妙瑩,頗善小楷,書藝敏妙外,還曉音律、精術數,女工更為絕倫。邢慈靜,公認是明代最擅盛名的女書家。她是當時少卿邢侗之妹,貴州左布政馬拯之妻。她書風高古,以李北海、衛夫人、管道升為宗,兼承哥哥邢侗筆法,妙麗姿緻。她晚年所書《自書雜詩》,情真詞雅,筆勢蹁翻多姿,誠為她的詩、書代表作。而明代名妓馬湘蘭,雖說以畫蘭出名,但字也寫得很好,字迹秀媚多姿,風韻别具。還有一位以“馳馬挾彈”絕技著稱當世的薛素素,也是明朝名妓,其書姿度妍雅,下筆如掃,殊異意态。
明朝末年,有位名叫徐範的嘉興女子,十三歲後便能摹寫曆代諸家書體,惟妙惟肖,可以亂真。有人稱其書:“彩筆生芳追書聖,墨香含素冠江南。”并且她能夠,以賣字來養家糊口。
到了清朝,号稱廣平内史幻姜淑齋,成為了有清一代較有造就的一位女書家。其書筆力矯勁,不讓須眉。今天,山東省博物館藏有她臨寫的王羲之尺牍,末署“己酉孟春,淑齋臨。”筆法挺拔硬朗,的确有“不類女子”之态也。
清末,桐城女子吳芝瑛工書,她父親曾經做過山左縣令。其真書當以《鑒湖女俠秋瑾墓表》為佳,清勁飄灑,穎秀之氣撲人眉宇!
中國有哪些著名書法家
1、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2、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
曆任秘書郞、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内史,領右将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3、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4、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5、顔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别号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顔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顔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