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沈陽故宮是哪個皇帝住的
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位汗王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在皇太極沒有入關之前,就居住在這裡。後來遷都北京,這座皇宮就被稱做“陪都宮殿”、“留都宮殿”,這裡以完整、璀璨、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曆史地位而著稱于世。
沈陽故宮建成于1636年,其建築布局可以分為三路,其中東路是最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10個亭子,稱為十王亭,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中路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甯官。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是當時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築物。西部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
沈陽故宮裡住過幾個皇帝各是誰
沈陽故宮住過的有三位皇帝。
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從遼陽向南搬到了沈陽;
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則在沈陽建立了清政權;
最後從沈陽出發進北京紫禁城的,是他的兒子福臨。福臨做皇帝時,才6歲。
1644年,是清朝順治元年,清朝的八旗大軍,開始向着長城向着北京推進。這一年,努爾哈赤的後代最終得了明朝天下。
6歲的小皇帝福臨從此離開沈陽的皇宮,住進了明朝留在北京的紫禁城。
擴展資料:
沈陽故宮位于遼甯省沈陽市,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曆史,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
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着豐富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參考資料:沈陽故宮_百度百科
沈陽故宮是哪幾位皇帝生活過的
沈陽故宮曾是三位皇帝的居所,分别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和福臨(順治帝)。在中國曆史上,這一時期的中國并未分為兩個國家,因為滿族在明朝時期已經自稱之王,盡管明朝并未正式承認,但實質上是中央與地方割據政權的對立。當時的北京故宮,自然也有明朝皇帝的居住——即崇祯帝。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的兩座主要宮殿建築群之一,見證了清朝初期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統治。這座宮殿群擁有近400年的曆史。武功坊牌樓作為沈陽故宮的入口,建于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故宮中唯一帶有曆史紀年标志的建築。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的典範,還以其豐富的珍貴藏品聞名于世。博物館内展示了衆多來自舊皇宮的宮廷文物,包括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以及鹿角椅等。
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住過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又名盛京故宮,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時期),建成于1636年皇太極時期,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和擴建,如今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清朝入關前曾将皇宮設于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為“陪都宮殿”,即沈陽故宮。
1625年,努爾哈赤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在将國都從遼陽遷至沈陽,此時遼陽東京城和城内宮殿剛剛完工。他這樣做主要是出于軍事戰略上的考慮,沈陽在地理位置上“四通八達“,西征明朝,北征蒙古,南通朝鮮,軍事進取十分便利,戰略地位優于遼陽。
此外,沈陽靠近渾河,河運便利,木材豐富,便于造宮殿,當地的自然環境也适合女真人居住。遷都時,僅有幾個小規模的建築,待努爾哈赤1626年病逝時,宮殿尚未完工。同年九月,皇太極繼承汗位,并繼續修建,至1632年,宮殿基本建成,但尚未正式命名。
天聰八年(1634年),又命名為“天眷盛京”,因此沈陽故宮也被稱為“盛京皇宮”。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國号“大金”改為“大清”,年号“天聰”改為“崇德”,并正式命名了各宮殿,如清甯宮、關雎宮、永福宮、大清門、翔鳳樓等,大多數都沿用至今。
崇德二年(1627年),沈陽故宮的主要建築基本竣工。崇德八年,皇太極病逝,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衮、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次年多爾衮率清軍入關占領北京,十月份順治帝正式遷都北京,入住紫禁城,盛京宮殿成為“故宮”。順治初年,封盛京為“陪都”。此後,康熙帝和乾隆帝回東北祭祀新賓永陵和沈陽福陵、昭陵三座祖陵期間,在盛京宮殿瞻仰和駐跸。
沈陽故宮是哪個皇帝
皇太極。
1625年,努爾哈赤出于戰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并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
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甯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内宮阙。
就是在這座宮殿裡,皇太極将女真改稱為滿洲,于1636年将國号改稱為“清”,并正式确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擴展資料:
皇太極資料: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譯黃台吉。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确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将,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産,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沈陽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