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佛教的十八羅漢有哪些
1、南無釋迦牟尼佛,2、南無金剛不壞佛,3、南無寶光佛,4、南無龍尊王佛,5、南無精進軍佛,6、南無精進喜佛,7、南無寶火佛,8、南無寶月光佛,9、南無現無愚佛,10、南無寶月佛,11、南無無垢佛,12、南無離垢佛,13、南無勇施佛,14、南無清淨佛,15、南無清淨施佛,16、南無娑留那佛,17、南無水天佛,18、南無堅德佛,19、南無旃檀功德佛,20、南無無量掬光佛,21、南無光德佛,22、南無無憂德佛,23、南無那羅延佛,24、南無功德華佛,25、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26、南無财功德佛,27、南無德念佛,28、南無善名稱功德佛,29、南無紅焰帝幢王佛,30、南無善遊步功德佛,31、南無鬥戰勝佛,32、南無善遊步佛,33、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34、南無寶華遊步佛,35、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36、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十八羅漢是指哪些人
準确說是十六羅漢,因為所謂的降龍和伏虎是乾隆皇帝自己創造出來的
十六羅漢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之十六尊大阿羅漢。一般系十六尊同受供養。即:
(一)賓頭盧跋羅堕阇
(二)迦諾迦伐蹉
(三)迦諾迦跋厘堕阇,
(四)蘇頻陀,
(五)諾矩羅,
(六)跋陀羅,
(七)迦理迦
(八)伐阇羅
(九)戍博迦
(十)半托迦
(十一)羅怙羅
(十二)那伽犀那
(十三)因揭陀
(十四)伐那婆斯
(十五)阿氏多
(十六)注荼半托迦
此系據法住記所載。自此經典漢譯以來,十六羅漢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十六羅漢之畫像,有法願、法鏡、僧鲧諸師所繪者,尤以五代貫休之十六羅漢圖與北宋之十六羅漢圖(今藏于日本清涼寺)均為脍炙人口之作,貫休之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畫窺其遺影。此外,盛傳于世間之十八羅漢圖,即于十六羅漢加繪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加繪降龍、伏虎二尊者
十六羅漢,簡要說明(缺第十三尊)
1、又作賓頭盧頗羅堕誓、賓度羅拔啰堕舍、賓頭盧突羅阇。為佛弟子,十六羅漢之一。永住于世,現白頭長眉之相。又稱住世阿羅漢。賓頭盧為名,譯作不動;跋羅堕阇為姓,譯作利根、捷疾、重瞳,為婆羅門十八姓之一。據賓頭盧突羅阇為優陀延王說法經、十誦律卷三十七所載,師原為優填王輔相之子,年少出家學道,證得阿羅漢果,有神通。曾以顯神通于世人之前,受佛陀呵責,不許住于閻浮提,令至西瞿耶尼洲施化,後雖聽還,而不許其入于涅槃,使永住于南天之摩梨山度化衆生。另于三摩竭經亦載有師為佛擯出之事,唯所記事緣不同。又據請賓頭盧經所載,師受佛之教敕,為末法之人作福田,故天竺優婆塞國王、長者等,于設會時常請之,以食物等供養。後世印度小乘寺院中,置賓頭盧像為上座。我國以東晉道安為信仰者之嚆矢。唐代以後,食堂有安置賓頭盧像之風,稱為聖僧。唐代禅月大師貫休畫其像為箕坐岩上,左手持杖,伸右手倚岩,于膝上置經典,睥睨前方。在日本,于寺院之前廊安置賓頭盧像
2、十六大阿羅漢之第二。又作嘎納嘎巴薩、那迦跋。與其眷屬五百阿羅漢共住于北方迦濕彌羅國,系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唐代禅月大師貫休畫其像,作左肩負杖,雙手結印之相。蘇東坡贊曰:‘耆年何老?粲然複少。我知其心,佛不妄笑。嗔喜雖幻,笑則非嗔。施此無憂,與無量人。’明代真可贊曰:‘形如枯木,忽開面門。須臾之間,眼挂鼻掀。榔栗一條,拳拳握牢。有心無心,筆墨難描。’[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羅漢圖贊集]
3、十六大阿羅漢之第三。又作迦諾迦跋黎堕阇、嘎納嘎喇錣雜、羅堕。與其眷屬六百阿羅漢共住于東勝身洲,系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唐代禅月大師貫休畫其像,作瘦骨嶙峋,瞠目,眉橫如劍,右手執拂,左手按膝之相。蘇東坡贊曰:‘揚眉注目,拊膝橫拂。問此大士,為言為嘿?嘿如雷霆,言如牆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明代真可贊曰:‘骨齊枯柴,物我忘懷。眼露眉橫,見人活埋。右手握拂,抑揚雌雄。聳肩并足,龍象之宗。
4、為十六大阿羅漢中之第四位。與七百位羅漢眷屬共住于北俱盧洲,護持正法,饒益有情。或即指增一阿含經卷三所載之果衣比丘。唐代禅月大師所繪之圖像為趺坐石上,着通肩法衣,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安于膝上。又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畫所繪者,為趺坐岩上,右手屈食、中二指,左手持水瓶,置于胸前
5、又作諾矩那。為十六羅漢之第五。傳說即阿羅漢具德經中之諾酤羅長者,彼與其眷屬八百阿羅漢共住于南贍部洲,護持正法,饒益有情。唐代禅月大師貫休所繪之圖像,為倚坐石上,雙手執如意形之木童子置左肩,作搔背狀。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畫有諾矩羅阿羅漢像,趺坐石上,右手握拳置于胸口,左手執拂麈按于膝上。
6、又稱拔達喇、耽沒羅跋陀。意譯作賢。為十六羅漢之第六位。據傳此羅漢與其眷屬九百阿羅漢共住于耽沒羅洲,為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據唐代禅月大師貫休之畫,此羅漢趺坐于岩上,右手隐于法衣中,左手執念珠,安于膝上。然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畫,則作趺坐于石上,舉右手,左手安于膝上,且左上之色紙題有‘耽沒羅洲第六尊者跋陀羅大阿羅漢’,及七言四句之贊
7、為十六大阿羅漢之第七。又作迦力迦、嘎禮嘎、迦羅。與其眷屬千阿羅漢共住于僧伽荼州,為一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唐代禅月大師貫休繪其像,作宴坐石上,長眉繞身之相。蘇東坡贊曰:‘佛子三毛,發眉與須。既去其二,一則有餘。因以示衆,物無兩遂。既得無生,則無生死。’明代德清亦贊曰:‘面不盈楪,五官分職。聲色香味,各有法則。身無一尋,眉長丈餘。以此為舌,随時卷舒。
8、為十六羅漢中之第八。又作伐阇那弗多、伐阇羅佛陀羅、阇羅弗多羅、拔雜哩逋答喇。意譯金剛子。即與其眷屬千百阿羅漢共住于缽剌拏洲,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據中阿含卷八侍者經載,于佛陀涅槃後不久,一日阿難為大衆說法,尊者金剛子亦在衆中,入定觀阿難,知其未離欲,遂出定為阿難說偈。阿難因受金剛子之教,乃離衆精進,終至證得阿羅漢果。上述之‘尊者金剛子’或即指伐阇羅弗多羅尊者。根據唐代禅月大師貫休所畫之像,其上半身脫法衣,坐石上,兩臂交于膝上,垂掌,作沉思狀,其右側置貝葉。蘇東坡贊曰:‘兩眼方用,兩手自寂,用者注經,寂者寄膝;二法相忘,亦不相損,是四句偈,在我指端。
9、又作戎博迦、瞿波迦、鍋巴嘎。十六羅漢之第九。此聖者與其眷屬九百阿羅漢同住于香醉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據唐代禅月大師貫休所畫之像,此尊側坐石上,左手持拂扇,右手屈三指,仰掌安膝上,眼光炯炯凝視前方。蘇東坡贊曰:‘一劫七日,刹那三世,何念之勤,屈指默計;屈者已住,信者未然,孰能住此屈信之間?’
10、十六羅漢之一。又作半他迦、半托迦、半諾迦、槃陀伽、槃特、般兔。或作摩诃半托迦、摩诃般陀。意譯作道生、大路邊生、大路。為中印度舍衛城婆羅門之子,即周利槃特之兄。長于書算、唱誦、四明、六作等諸學,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教。後聞佛陀說法出家,未久即證得阿羅漢果。其弟周利槃特則生性愚鈍,然其後亦出家證果。增一阿含經卷三(大二·五五八上):‘以神足力能自隐曀,所謂般兔比丘是。’古來畫其像者甚多,其中,唐代貫休所畫者,系于石上敷坐具趺坐,通肩法衣,作兩手持經卷讀誦之相。然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等皆以師為十六羅漢中之第十
11、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又作羅護羅、羅怙羅、羅吼羅、曷羅怙羅、羅雲、羅雲。意譯作覆障、障月、執日。以其生于羅侯羅阿修羅王障蝕月時,又因六年處于母胎中,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關于羅侯羅之生母,諸經論中說法不一,或謂瞿夷,或謂耶輸陀羅。據未曾有因緣經卷上載,佛陀成道後六年始還迦毗羅城,令羅侯羅出家受戒,以舍利弗為和尚、目犍連為阿阇梨,此即佛教有沙彌之始。其為沙彌時,有種種不如法,受佛訓誡,後嚴守制戒,精進修道,得阿羅漢果,自古譽稱‘密行第一’。另據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載,師列為十六阿羅漢之第十一,與眷屬一千一百阿羅漢共住畢利揚瞿洲(梵Priyan%gu),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12、又作羅迦納、納阿噶塞納。十六羅漢之第十二。傳與其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共住于半度波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唐代禅月大師貫休畫其像為坐于巉岩之上,着通肩法衣,以拳拄颔,開口露舌,風貌甚奇。蘇東坡贊曰:‘以惡辘物,如火自爇;以信入佛,如水自濕。垂肩捧手,為誰虔敬?大師無德,水火無功。’
14、又作伐那波斯、拔納拔西、伐羅婆斯。為十六羅漢中之第十四。即與眷屬同住于可住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據唐代禅月大師貫休所畫之像,其趺坐岩窟内,衣蓋肩,隐兩手,閉目入禅定。蘇東坡題曰:‘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神妙萬物,蒼岩骨肉;鐵磬誰鳴,空谷傳聲,呼之不聞,不呼眼瞠。’
15、為受佛敕永住此世濟度衆生之十六羅漢中第十五尊,與其眷屬一千五百阿羅漢共住于鹫峰山,為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之聖者。其形像有不同之描繪,據唐代禅月大師貫休所畫,為雙手抱膝,開口仰視,齒牙畢露,脫掉數枚。
16、十六羅漢之一。又作周利槃特迦、周林般特。略稱般特、般陀、般兔。意譯小路、路邊生等。系舍衛城婆羅門之子,後與長兄摩诃槃特同為佛陀弟子
系佛世時舍衛城一婆羅門之子,後與兄摩诃槃特同為佛陀弟子。禀性魯鈍愚笨,凡學習之教法,誦過即忘,故時人稱之為愚路。其後,佛陀教示簡短之‘拂塵除垢’一語,令其于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覆念誦,遂漸除業障,某日忽然開悟而證得阿羅漢果。證悟之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像,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尼說法。至後世,一般鹹信周利槃特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于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唐代善繪羅漢之貫休,曾為師作畫,其形像為身坐于枯樹中,舉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将師列于十六羅漢之第十六位
“十八羅漢”除了降龍、伏虎還有哪些他們的名字的由來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傳後世,使衆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居各地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佛教傳到中國後,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後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道衆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
據佛經記載,十八羅漢原隻有十六羅漢,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均是曆史人物。所謂“羅漢”,它是音“阿羅漢”的略稱。佛教教義認為,一個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種成就都叫做一個“果位”,而“阿羅漢果”便是小乘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則低于佛、菩薩,是第三等。佛教認為獲得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永遠免除投胎轉世(生死輪回)之苦。凡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人可稱“阿羅漢”(簡稱“羅漢”),也都可以享受人間供奉。佛祖曾明示:十六羅漢,可不入涅盤(死亡),常住人間,弘揚佛法,享用人間供奉與祭祀。
佛經上說是十六羅漢,為何又成了十八羅漢?後加上去的兩位,一說是著《法住記》的慶友和尚與譯經和尚玄奘,一說是伽葉與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則定十七羅漢為降龍羅漢(即伽葉尊者),十八羅漢為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
普光寺羅漢殿内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它們的名字分别為:
第一位,賓頭盧尊者,他出身娑羅門貴族,原是拘舍彌城優鎮王的大臣,他好表現自己,經常在衆生面前賣弄本領,總覺得自己的眉毛比别人長三分,故塑像為白臉長眉像,住西瞿陀尼洲。
第二位,迦羅迦伐磋尊者。佛經上說他是知道一切善惡法的聲聞弟子,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位,迦諾迦跋厘惰督尊,住東勝身洲。
第四位,蘇頻陀尊者,住北俱盧洲。
第五位,諾巨羅尊者,住南贍部洲。
第六位,跋陀羅尊者,是佛的侍者,主管洗浴之事,住在耽沒羅洲。
第七位,迦理迦尊者,住僧迦荼洲。
第八位,督羅佛多羅尊者,住缽刺拿洲。
第九位,戌博迦尊者,住香碎山中。
第十位,半托迦尊者,意為“路邊生”(他是一個私生子)。
第十一位,侯羅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出家成為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稱“密行第一”,住畢利楊瞿洲。
第十二位,迦犀那尊者,住廣半度坡山。
第十三位,揭陀尊者,住廣脅山中。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尊者,住可住山中。
第十五位,阿氏多尊者,住鹫峰山中。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尊者,是第十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即“小路邊生”(也是一個私生子)。第十七位,迦葉尊者,為降龍羅漢。
第十八位,彌勒尊者,為伏虎羅漢。
十八羅漢“出”少林
十八羅漢是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的,因此,先說十六羅漢。佛經中講,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們遵佛的囑托,不入涅盤,常住人間,普度衆生。
十六羅漢的名稱:賓頭盧突羅奢(俗稱“坐鹿羅漢”)、迦諾迦伐磋(“喜慶羅漢”、知一切善惡法)、迦諾迦跋厘惰奢(“舉缽羅漢”)、蘇頻陀(“托塔羅漢”)、諾矩羅(“靜坐羅漢”)、跋陀羅(“過江羅漢”、意思為賢者)、迦理迦(“騎象羅漢”、佛的侍者)、伐奢羅弗多羅(“笑獅羅漢”、意思為“金剛子”)、戍博迦(“開心羅漢”、意思為“賤民”或“男根斷者”,出家前是個宦者)、半托迦(“探手羅漢”、意思為“路邊生”)、羅骺羅(“沉思羅漢”、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那伽犀那(“挖耳羅漢”、意思為“龍軍”,習慣上稱“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羅漢”)、伐那娑斯(“芭蕉羅漢”)、阿氏多(“長眉羅漢”、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門羅漢”、是半托迦的弟弟)。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後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降龍伏虎很合中國人的口味,在加上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
在佛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于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隻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羅漢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從普度衆生的角度來考察,就很難說了。
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甚至犧牲自我,不計個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自私自利,是應該向菩薩好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