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什麼是高古玉,價值如何
高古玉一
般是指戰國和漢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玉,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為主,曆來千裡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館及少數藏家手裡。
近些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内涵,更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動因。高古玉因久遠的年代、豐富的文化内涵、極高的曆史研究價值更是受到國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什麼是高古玉,高古玉值錢嗎,和玉大叔帶你了解古
高古玉一般是指戰國和漢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玉,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近些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内涵,更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動因。高古玉因久遠的年代、豐富的文化内涵、極高的曆史研究價值更是受到國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高古玉器(漢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來自新疆的和田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這兩種玉料因剝離礦床時間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卻認為皮和沁全是雜質而将其去掉隻保留玉的精華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動物留有玉皮及巧色)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帶有沁色。玉質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環境不同、埋藏的時間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時一件玉器上會有幾種沁色。
高古玉沁色種類凡多,有紅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等。所呈現的色彩主要有紅色、黃色、黑色、白色、綠色、紫色、藍色及過渡色。沁色一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應當是外界化學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變化和狀态特征。色彩是有别于玉質本色的來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狀态表現形式為色彩的相對獨立性,沒有與玉的分子結構産生互變。交互狀态表現形式為外來原素與玉内原素産生互變,從而改變玉的本質結構變化,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高古玉深藏地下兩三千年以上,會發生一些“質變”,比如氧化白斑(俗稱灰皮)、鈣化、瓷化、晶狀物析出、次生物出現。不同的物質沁入玉器裡面,就給玉器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顔色,叫做沁色。有紅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氣候、壓力、溫度等條件而異。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裡地去分布,有一種層次感、靈動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商代婦好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收藏家;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曆了七千餘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新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中國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雲,石之美者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
被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塊奠基石的高古玉,有着高深莫測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意思是說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溫潤而澤溫暖而有光澤,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征仁慈,堅硬質地象征智慧,不傷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義。民間相信玉能護身、驅邪,代表着正義和靈性。
高古玉是什麼如何鑒别高古玉
高古玉的鑒定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鑒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僞工作帶了新的難題,緻使許多博物館收藏家對高古玉不敢問津,有的懷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擴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對近年的高級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鑒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應當代古玉的辨仿。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鑒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鑒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鑒定真僞。下面根據多年的收藏經驗、市場經驗總結以下六點鑒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條作用可以互相轉換。一、工藝痕迹鑒定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抛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抛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 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别于機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僞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二、氧化鑒定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産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内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僞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僞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裡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别作僞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三、凝結物鑒定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顔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并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僞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松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隻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僞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并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迹。真不可思議!四、藝術水平鑒定這也是最難仿制的因素。在中國玉器制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甯說:“對任何一個曆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曆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制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制,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辟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别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制。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鑒定。原因是制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鑒定起來更難。五、沁色鑒定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顔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産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紅色漆器内,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産生黑色沁,黃土内埋藏,則可能産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産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顔色鮮豔,大多沁色顔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顔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僞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處進行激光僞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幹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六、氣味鑒定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于鑒别那些僞造出土古玉特别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