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曆史畫(什麼是曆史畫報)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什麼是文人畫,文人畫的發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2. 曆史繪畫是什麼意思啊
  3. 步辇圖描繪的是什麼曆史事件
  4. 畫青是什麼意思
  5. 曆史畫的意思曆史畫的意思是什麼

什麼是文人畫,文人畫的發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文人畫(Literati painting),也稱“士大夫甲意畫”、“士夫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繪畫。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就出現了,但是文人畫作為正式的名稱,是由元代畫家趙孟頫提出的。

文人畫(Southern School)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别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轼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擡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闾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懑之情。他們标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随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曆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特點

文人畫在題材内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湧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曆史發展

宋代以前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使曆代文人将其尊為繪畫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卧以遊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态。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使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範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據《畫繼》作者鄧椿記述,宋徽宗親自主持畫院,講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學習傳統,形似是要真切細緻地再現客觀事物。宋徽宗以寫實、形似為主導思想,發展精工細刻的作風。宣和畫院的上述畫風在南宋紹興畫院繼續得到發展,畫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構圖的提煉。總的說來,兩宋宮廷繪畫都追求高度的“寫實”,有的美術史家把兩宋宮廷繪畫稱為“東方寫實藝術的巅峰”。寫實藝術發展到極點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廣博文化修養的畫家就發現了這一弊端,并從理論和實踐上另辟蹊徑,首次提出了文人畫的理論。

蘇轼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于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畫”這一概念,“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隻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其次,他擡高了畫家王維的曆史地位,表現出将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畫工)分開來的願望:“吳生雖絕妙,猶以畫工論。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謝龍樊。”(鳳翔八觀•王維吳道子畫)再次,他倡導詩情畫意的文人畫風格,反對完全追求形似的畫工風格,“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轼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轼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人物畫方面,具有很高文學、書法、古物鑒賞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畫”創造性的發展為白描,這種脫離色彩的線條更加強調書法功力和抽象的審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審美标準。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獨創的“雲山戲墨”和“米點皴”,标志着山水畫以簡代密地轉變,經元初的高克恭繼承發展,對元明清的文人畫産生了巨大影響。

元代

元代文人處境相當卑賤,文人士大夫放棄仕進,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為仕宦文人業餘文化生活的文人畫,開始更多地轉入在野文人手中,成為他們超越苦悶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畫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畫家遠離塵世的理想,融入畫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滲入了無可奈何的蕭條淡泊之趣。

随着元統治者吸收亡宋遺民參加政權和文化建設,在南北美術交流中,出現了在變革中影響一代繪畫風氣的趙孟頫。如果說蘇轼是文人畫的積極提倡者,那麼趙孟頫就是開元代文人畫風氣的領袖。作為美術理論家,趙孟頫在《松雪齋集》中主張“以雲山為師”,“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為文人畫的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董其昌紹述:“趙文敏(趙孟頫)問畫道于錢舜舉(錢選),何以稱士氣?錢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無墨而飛,不爾便入邪道,愈工愈遠。””又引申為:“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都重視把書法的筆墨情趣引入繪畫,勾勒線條亦具文人的典雅風格。

在元代繪畫實踐上,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複古,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瓒、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志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雲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義的文人畫論:“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複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倪瓒:《題為張以中畫竹》)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至此形成。

明代

明代初年畫家分為兩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畫的傳統,另一派是複古派,即明初複興的皇家畫院中繼承南宋“馬夏”院體山水畫傳統的戴進、吳偉等人。但“吳門派”為代表的明代文人畫,掃除了“複辟”的“院體”畫,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與仇英。吳派畫家的主要成員大多屬于詩書畫三絕的文人名士,他們敏感或切身體驗到仕途的險惡,于是淡于仕進,優遊林下,以詩文書畫自娛,他們尚意趣、精筆墨、繼承“士氣”的元人繪畫傳統,表現自己的品格情懷。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畫新境界。至此,文人畫在實踐和理論上均已發展成熟,而董其昌則予以總結,遂使以文人畫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山水畫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于繪畫的最大影響,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畫“南北宗”和“文人畫”的理論: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子久、王叔明、倪雲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李大将軍之派,非吾曹易學也。(《畫禅室随筆•畫源》)

南北宗論以禅喻畫,借用禅宗“南頓北漸”的特點,比喻山水畫南宗畫崇尚士氣、尚質樸、重筆墨,而北宗畫則是畫工畫,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論強調文人畫概念,并梳理其宗派體系。從董其昌本人的繪畫實踐來看,這意味着以書法修養融入繪畫實踐,“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以筆墨韻味代替造型原則。董其昌還強調文人畫的“士氣”。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及其繪畫實踐,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畫家,其中佼佼者,當為畫史所稱的“四王吳恽”。四王借鑒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南宗運動推行、紹述,他們以仿古為名,對南宗畫的創作實踐進行系統總結。在四王正統畫派之外,還有石濤、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簡練、石濤的奇僻。但究其本質,四王和石濤、八大山人等人的繪畫雖有區别,但都是為了表現各自的筆墨趣味和獨特個性,因而,四王畫派和石濤一路都是文人畫内部的兩條路子,一條是從創作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使中國繪畫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條路是繼續進行筆墨的藝術實驗與大膽革新,以求進一步發展,兩者皆有顯著的曆史功績,體現了變與繼承的辯證關系。

清代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湧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形誇張,意境冷寂。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陳陳相因,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随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張對後世的“揚州畫派”、“揚州八怪”、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近代

近代以來,關于中國畫發生了三次論争,其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畫為特質的中國傳統繪畫,是繼承還是抛棄,是西化還是完全繼承傳統。第一次論争中,康有為、陳獨秀等要求進行美術革命,并完全采用西方的寫實手法改造繪畫,而陳師曾等人則維護中國文人畫的地位和價值,發表了《文人畫的價值》一文,對中國文人畫進行了理論上的系統總結和闡釋。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鴻提出的“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主張在藝術院校裡中國繪畫的學習必須從素描開始,而潘天壽等人則主張恢複中國畫系,中國畫應擺脫西畫的影響獨立發展和教學。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來,吳冠中提出現代繪畫理念,要對中國畫進行徹底變革。從創作實踐來看,近現代的中國繪畫有這樣三條道路,并各自産生了大師。一是完全繼承傳統繪畫并繼續探索創新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陸俨少;二是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并借鑒西方繪畫技巧的劉海粟、潘天壽、李可染;三是采用西方繪畫技巧,并融合中西方各種流派的徐悲鴻、林風眠。

代表人物

我國當代有衆多從事文人畫創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畫家,如:邊平山、朱新建、王和平、趙蓓欣、北魚、一然、汪為新等。

曆史繪畫是什麼意思啊

曆史繪畫是指以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相關内容的一種藝術形式。曆史繪畫可以通過繪制人物肖像、描繪曆史場景、重現曆史事件等形式來展現曆史内容,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曆史繪畫在中國有着悠久的發展曆史,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壁畫和陶瓷繪畫等形式,随着時間的推移,在宋代和明清時期,曆史繪畫逐漸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流派,被廣泛地應用于宮廷畫和民間繪畫中。

今天的曆史繪畫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産。很多曆史繪畫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館、藝術館等場所,供人們欣賞學習。同時,曆史繪畫也在當代被不斷探索和創新,新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不斷湧現,為曆史繪畫注入了新的時代内涵和藝術價值。

步辇圖描繪的是什麼曆史事件

1.《步辇圖》生動記錄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曆史時刻。

2.該畫作以貞觀十五年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派遣使臣祿東贊到長安請求聯姻為背景。

3.畫面展現了唐太宗在皇宮步辇上接見祿東贊的情景,體現了漢藏兩國間的外交交流。

4.《步辇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情感表現,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态。

5.畫中的唐太宗展現了帝王的威嚴與慈祥,而吐蕃使臣祿東贊則顯露出敬畏與恭順。

6.宮女們的姿态各異,反映了宮廷生活的細節,同時也增添了畫面的活力。

7.閻立本在《步辇圖》中巧妙運用色彩和墨筆,營造出歡樂的氛圍和立體的效果。

8.畫中人物的服飾色彩鮮明,層次清晰,墨色輔助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和深度。

9.作品不僅是對唐代人物畫風的傳承,也體現了閻立本在繪畫技巧上的創新和突破。

10.通過《步辇圖》,我們得以窺見唐代宮廷的禮儀和外交活動,感受古代繪畫藝術的魅力。

畫青是什麼意思

畫青是指曆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也稱為青綠山水畫。畫家使用水墨将深淺不一的水、山、樹、石等自然元素表現出來,表現出自然的生動與靈性,能夠給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畫青作品通常寓意深遠,表現出對自然、人文、哲學的思考和感悟。

在畫青的創作過程中,畫家需要深入研究自然和人文,細微處的變化都需要注意到。隻有深刻理解了自然與生命之美,才能在畫作中準确地表現出來。畫青不同于西方繪畫風格,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與氛圍也是其魅力所在。

如今,畫青已經成為了世界範圍内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将畫青的技法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畫青不僅是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态度,能夠幫助人們成為更加細心、深思熟慮和富有智慧的人。通過欣賞和學習畫青,人們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悟自然和人文的美妙,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命之路。

曆史畫的意思曆史畫的意思是什麼

曆史畫的詞語解釋是:西方美術史中“曆史畫”的概念已不僅僅指那些以曆史事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還包括宗教和神話故事。

曆史畫的詞語解釋是:西方美術史中“曆史畫”的概念已不僅僅指那些以曆史事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還包括宗教和神話故事。拼音是:lìshǐhuà。結構是:曆(半包圍結構)史(獨體結構)畫(半包圍結構)。

曆史畫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關于曆史畫的成語

曆曆可考

關于曆史畫的詞語

曆精圖治史魚曆節曆日曠久曆久彌堅久曆風塵

關于曆史畫的造句

1、在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則集中體現在曆史畫和風俗畫上,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畫家籍裡柯和德拉克羅瓦是他們的代表性人物。

2、而成為曆史畫題材的事件,往往是該民族衆所周知的大事,同時畫家在表現手法上,一般都力求理想化與典型化。

3、在特朗布爾的曆史畫中,主要人物顯得特别突出。

4、本文關注曆史畫在中國社會各個時期的地位、發展和成果,提請民衆對曆史畫的注意和支持。

5、也就是說畫家在開創曆史畫的嶄新篇章的同時,自己也因在此領域中的開創性工作,而進入了曆史的視野。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曆史畫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