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源自梵文Bodhi,是對覺悟和智慧的稱呼。它描述了一種突然醒悟,洞悉真理,從而達到超脫塵世的境界。菩提代表了深刻的理解,明悟本心,見到真實,是達到涅槃境界的智慧。涅槃,對于普通人來說,意味着生命的終結,但對于修行者而言,它是指達到了最高級的覺悟狀态。
在佛教中,菩提樹具有特殊的意義。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冥想七日七夜,克服了種種誘惑,最終在拂曉時分獲得了徹底的開悟,從而成為了佛陀。因此,菩提樹被視為聖樹,在印度,它甚至被定為國樹。
菩提子,西藏語為bo-di-ci,并非菩提樹的果實,而是産于雪山附近的植物。這種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春生苗,夏秋間結實。菩提子形狀圓潤,顔色潔白,外殼堅硬如琺琅,常被用作念佛計數的念珠。
菩提子又叫什麼名
1.菩提子是一種傳統的佛教念珠材料,也常被稱為菩提籽或菩提珠。
2.在佛教中,菩提子念珠具有深厚的宗教意義,被廣大佛教徒和修行者用作念誦佛号或經咒時的計數工具。
3.菩提子來源于菩提樹,這是一種在佛教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樹種。
4.根據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因此帶返菩提樹被視為覺悟和智慧的象征。
5.菩提子的外觀呈橢圓形,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紋理,顔色多為深褐色或黑色,質地堅硬且耐磨損。
6.在佛教修行中,使用菩提子念珠可以幫助修行者達到冥想和專注的目的。
7.通過手指撥動念珠的動作,修行者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佛号或經咒上,從而減少雜念和妄想。
8.菩提子念珠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加持力,能夠增加修行者的功德和福報。
9.除佛教領域外,菩提子也被廣泛用于文玩和飾品制作。
10.其獨特的紋理和質地使得每一顆菩提子都獨一無二,因此深受文玩愛好者的喜愛。
11.菩提子念珠也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護身和辟邪作用的飾品,在民間有着廣泛的應用和流傳。
菩提心是什麼什麼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衆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
《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
菩提心簡介
出離心,佛教詞彙,為解脫輪回苦,滅盡諸煩惱(再簡單點就是:離苦得樂)之意,出離心基本上是希望從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娑婆世界被稱為苦海是因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命體,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無情的器世間,從佛陀的谛觀,三界的衆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開悟後很早就講述四聖谛法。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
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擴展資料:
各種經典對菩提的解釋:
1、《佛學常見辭彙》對菩提的解釋
菩提,華譯為“覺”,是指能覺知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斷盡煩惱的人的大智慧。舊譯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2、《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對菩提的解釋
菩提,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大智度論》卷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卷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這是照見法性——真如的最高真理的智慧。
菩提的含義是什麼
“菩提”一詞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别種,中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綱目無患子條中,舉出無患子之七種異名,其中之一即稱菩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