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建盞(什麼叫建盞釉上彩)

biang 中華百科 868

本文目錄

  1. 建盞是什麼
  2. 什麼是建盞
  3. 為什麼建窯瓷稱為建盞
  4. 什麼是建盞 建盞是什麼 出自什麼地方
  5. 想問建盞是什麼呀

建盞是什麼

建盞,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鬥;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

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内收。淺圈足。形如漏鬥狀,俗稱“鬥笠碗”。

擴展資料:

截至2015年9月,南平市境内已知礦産有50多種,探明儲量的礦産有30多種,如銅、鉛、鋅、煤、鐵、铌钽、玻璃、金、銀、鉑钯、鎢、錫、石墨、硫鐵礦、螢石、高嶺土、滑石、重晶石、石灰岩、白雲岩、蛇紋岩、鉀長石、雲母、壓電水晶、葉蠟石、明礬石、珍珠岩、磷礦等。

2016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建盞”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建盞

什麼是建盞

建盞,又稱“建安盞”,是中國傳統的黑瓷茶器之一,産自福建省南平市的建陽市。建盞以其獨特的黑釉斑紋和精湛的工藝聞名于世。

建盞的造型多樣,有敞口、斂口、束口等不同形狀。其胎質厚實,釉色深沉,光澤柔和。在釉面上,建盞的斑紋有兔毫、鹧鸪斑、油滴、曜變等不同的紋路,每一隻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建盞的燒制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當時的建盞被廣泛用于宮廷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是當時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茶道的興起和發展,建盞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符号,被曆代文人雅士所鐘愛。

如今,建盞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它不僅是一種實用的茶器,更是一種具有藝術價值和曆史文化價值的藝術品。在當代,建盞的制作技藝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建盞的作用:

1、飲茶實用器:建盞是宋代點茶、鬥茶文化的重要器皿,為當時的文人雅士所鐘愛。用建盞飲茶能夠更加凸顯茶葉的香氣和口感,提升飲茶的體驗。

2、文化符号:建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造型和紋路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内涵。它是古代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也是現代人們追求身心健康、文化修養的重要象征。

3、工藝美術品:建盞的造型、釉色和紋路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工藝美術品中的佼佼者。建盞的制作技藝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4、社交禮品:在商務禮品和禮品定制市場中,建盞也占據着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高端、精緻的禮品,建盞能夠展現出贈禮者的品味和誠意,成為社交場合中的亮點。

5、收藏品:由于建盞的制作技藝複雜、難度大,存世量有限,因此其收藏價值也在逐漸提升。一些珍貴的建盞成為了收藏家們追逐的對象,具有很高的升值潛力。

為什麼建窯瓷稱為建盞

建盞這個稱謂,在我國瓷器中,不得不說有些特别。通常我們稱呼某窯瓷器,一般以窯口名+瓷或窯口名+釉色來概稱,如汝窯瓷、龍泉窯青瓷等。為何建窯黑釉瓷會被概稱為建盞呢?

1、建窯本身以黑釉聞名,也代表了黑釉

建窯建盞,釉色绀黑純正,又富有變化,且斑紋為自然形成。建窯從宋代起到現代,都是以黑釉茶盞馳名海内外。雖早期、宋末後衰落期曾燒制過其他釉色的瓷器,但通常語境下說建窯,都是說黑釉瓷。

另外建窯成熟時期的雜色釉中,雖然有外觀非黑的釉色出現,但那是由與烏金、兔毫、油滴等黑釉盞同樣配方的釉料,在不同氣氛溫度下燒制而成,也屬于黑釉瓷的變種。

提到建盞,第一個就想起黑釉。而提到黑釉,也會第一個想起建盞。可以說建盞一詞,本身就包含了黑釉這一層意思。這一點其實體現出建窯在黑釉瓷領域的代表性地位。

當然每個燒黑釉的窯口,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也有其賴以立足陶瓷史的看家本領。

不過,建窯是公認的、黑釉瓷燒制工藝的巅峰。

畢竟宋以前,黑釉并不受推崇,宋末之後,黑釉又開始邊緣化,罕有發展餘地。而宋代其他窯口所作黑釉茶碗,多少都受到建盞的影響。建盞作為宋代的黑釉瓷巅峰與代表,自然也是黑釉瓷史的巅峰與代表。

2、建窯幾乎專燒茶碗

建窯生産的器型,絕大多數都是茶碗。隻不過大小和碗型有所不同。這在同時代其他窯口中也是很罕見的。

一般來說,一個大型窯口要滿足客戶需求,會考慮産品的多樣性。除了碗類,也會燒制碗碟等生活器具,以及瓶尊等擺件。

而建窯在成熟時期,光是靠燒茶碗,就養得活超長的龍窯,一窯能裝燒幾萬隻茶盞,規模之大,世所罕見。而且憑借茶碗,獲得了帝王的獨寵。

既然專燒茶碗,就能獲得極大的回報,自然會令宋代的建窯窯工在茶碗這一領域深入鑽研,而不是去拓寬器型種類。

所以建盞是為茶而生的瓷器,這一點人所共知。一說建窯,想到的不但是黑釉,而且必然會是黑釉茶碗。

3、為何叫“盞”而不是碗?

如果是一個不玩建盞的現代人,見到建窯束口盞、撇口盞的樣子,恐怕第一反應是稱它為碗。疑問也随之産生,即使建窯幾乎都在燒茶碗,為什麼統稱建窯茶碗要說建“盞”呢?

首先我國的飲茶風俗興于唐代,比飲酒風俗來得更晚。國人最早的飲茶器具,唐代以前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

唐時,茶風漸盛,陸羽寫了專門的茶書,茶客也更加注重飲茶情趣,喝茶成了一件既講究、又日常的事,故而茶客對飲茶器具,也開始有了特别的要求,比如質地、顔色和保持香氣的能力等。

自唐代開始,我國的茶具就發展很快,也頻繁出現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從這些詩文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對茶器的代稱有所不同。

在唐代,飲茶器具常被稱為“茶碗”、“茶瓯”。而唐詩裡“茶瓯”出現的頻次要遠高于“茶碗”。

“瓯”是什麼意思呢?“瓯”字在《說文》中被注解為“小盆”,不過究竟它與盆、碗、盂、杯、盞、有什麼區别,目前也還沒有定論。或可理解為唐代對茶器的慣用稱呼。

從具體的實物上看,唐代的茶碗,器型上較為疏朗。口徑大、高度矮。

而到了宋代,茶盞是最為普遍的說法,但以瓯、碗指代茶器的說法,并未在宋代消失。描述建盞的詩文中,有說兔毛紫盞的,也有說兔毫紫瓯的,還有毫盞雪濤、兔毫瓯子等。

盞的本義是淺而小的杯子。從宋代的文物上看,宋代茶器的形制有别于唐代,除特别為鬥茶而改進的束口盞之外,撇口盞等器型,也比唐代更為秀麗挺拔。

典型的宋代茶盞,口闊底窄腹深,給人一種克制内斂、優雅協調的感覺。配合盞托使用,頗具纖?簡古的意味。

進入明清以後,飲茶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飲茶器具的口徑和整體規格也随之明顯地縮小。這個時期的新型茶具,更多地是被稱為茶杯。

雖然明清時期也會将茶盞作為茶杯的書面語使用,但是其本質已經和宋盞唐瓯有明顯的區别了。

結論

綜上所述,茶碗之說,自飲茶風俗誕生之初,就被廣泛使用。或許因為它較為口語化,所以書面語中,更傾向于使用瓯、盞等雅稱。

唐時茶器多稱瓯,宋代則稱瓯或盞,建窯的産品在宋代文獻中也是被稱為瓯、盞的時候占絕大多數。盞亦曾寫作“?”,建盞的底款中有一類代表款識就是“??”。

有朋友會問,既然宋代又說瓯又說盞,為何不選瓯字?确實,建盞被稱為瓯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在宋代文獻中。但要是把建窯黑釉茶碗統稱為“建瓯”,就和南平市下屬的地級市建瓯市(與建陽市毗鄰,為古建州行政中心)重名了,顯然不妥。

加上建盞有一類“??”底款,以及“盞”在宋代流行、在唐代不怎麼流行的兩個情況,稱建窯瓷為建盞,既是唯一的稱呼,又能體現出窯口地點、造型特色與時代風貌,還簡潔易讀,可謂一舉多得。“建盞”兩個字也是建窯瓷作為“為茶而生”的一代名器,神魂之體現。

什麼是建盞 建盞是什麼 出自什麼地方

1、建盞,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出自建窯地區的建盞,被譽為“瓷壇明珠”,是宋代黑釉瓷的巅峰。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常規款比吃飯的碗小,比酒杯大。釉料獨特,在燒制過程中能産生不同的釉彩,成品斑紋自然,有兔毫、油滴、曜變、茶葉末、柿紅釉等。

2、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鬥;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内收。淺圈足。形如漏鬥狀,俗稱“鬥笠碗”。

想問建盞是什麼呀

建盞是指建窯出産的茶盞,用福建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胎底燒制而成,建盞始燒于五代末北宋初年,初期出品以無斑紋通體烏黑的茶盞為主,稱為“烏金釉盞”。

到了北宋初年,由于建安被劃為貢茶産區,建立了北苑茶園,建窯出産的的黑釉茶盞成為進貢給皇帝的貢品。至明代,由于飲茶習慣改變,建盞逐漸式微。至近年開始複興。

陶器是簡單的粗陶器形,特别強調釉料的微妙效果。在宋代他們享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在佛教僧侶中以及在飲茶方面。它們在日本也很受重視,收集了許多最好的例子。

瓷體雖為淺色,但器物,一般為小茶杯、碗、花瓶等,釉色較深,有“兔毛”、“油斑”、“鹧鸪毛”等特殊效果。由于釉中多餘的鐵在燒制過程中被擠出,随機造成。

這些器皿使用當地富含鐵的粘土制成,并在1,300°C(2,370°F)的溫度下在氧化氣氛中燒制。除了用木灰熔劑外,釉料是用與用于形成主體的粘土相似的粘土制成的。它們與大約在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冀州器有一些相似之處。

産地環境

建盞産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截至2015年9月,南平市境内已知礦産有50多種,探明儲量的礦産有30多種,如銅、鉛、鋅、煤、鐵、铌钽、玻璃、金、銀、鉑钯、鎢、錫、石墨、硫鐵礦、螢石、高嶺土、滑石、重晶石、石灰岩、白雲岩、蛇紋岩、鉀長石、雲母、壓電水晶、葉蠟石、明礬石、珍珠岩、磷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