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漆器是什麼 什麼是漆器
漆器指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
相關介紹:
曆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炝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西晉以後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現利用夾纻工藝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時的漆工藝被用來為宗教信仰服務,夾纻胎漆器也因而發展。所謂的夾纻是以漆輝和麻布造型作為漆胎,胎骨輕巧而堅牢。
擴展資料
相關背景: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藝。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遺址中出土的漆器殘片,在木胎上雕飾饕餮紋,并塗上朱、黑兩色的漆。
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今日中國大陸和台灣,漆器仍是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份,著名的漆器工藝,包括福州的脫胎漆器,廈門的髹金漆絲漆器,廣東暈金漆器,稷山螺钿漆器,山西平遙推光漆器,成都銀片罩花漆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漆器
螺钿漆器是什麼
螺钿漆器是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用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作為鑲嵌紋飾的漆器。
薄螺钿漆器約創始于北宋。所謂薄螺钿是通過精心選用夜光螺等優質貝殼,将其剝離、裁切成纖細的點、線、片,然後一點一點地嵌貼于漆器底地上,有時還間以金、銀的條、片、屑等,再經髹飾、推光而成,作品五光十色,燦若虹霞,精緻纖巧。代表性的實物有1955年在河南洛陽唐墓中發現的人物花鳥紋鏡。
漆器曆史
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待诏畫家蘇漢臣在《秋庭嬰戲圖》中已描繪了薄螺钿漆木家具坐墩(原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外,周密也在《癸辛雜識·别集下》中記載了賈似道家中的螺钿漆器屏風,上面鑲嵌着精細的人物故事畫面。在元大都(今北京)遺址中發現了廣寒宮圖薄螺钿黑漆盤殘片,上面的樓閣樹木等景物細緻,而且運用了分裁殼色,随彩而施的技法,發揮了不同貝殼、不同色彩的特性。
明代,薄螺钿漆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金箔、銀箔、金屑、銀屑等成為常見的技法,使薄螺钿漆器更加璀璨絢麗。明代最著名的螺钿漆器匠師是江蘇揚州的江千裡。他的代表作雲龍海水紋長方盒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江蘇揚州漆器能手盧映之及其孫盧葵生擅長多種髹飾技法,而厚螺钿技法尤為所長,所嵌細片經過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約在清代晚期,薄螺钿技法瀕于失傳。20世紀,先後在江蘇揚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複,并稱為點螺。
出土文物
在陝西西安鬥雞台和河南陝縣、洛陽等處的西周墓,河南縣辛村衛國墓中發現的螺钿漆器及其殘片,有的以方、三角、橢圓、圓錐等狀的貝殼片平鑲在漆器上,有的貝殼片微微凸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西周時期螺钿漆器的代表作是北京琉璃河燕國墓發掘出來的、豆、觚、壺、杯等多件螺钿漆器,磨制和鑲嵌技法甚為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自從西漢盛行彩繪和嵌金箔、銀箔漆器以來,促進了螺钿漆器的發展。唐代,螺钿髹飾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尤其作為銅鏡背面的裝飾,大放異彩。
代表性的實物有1955年在河南洛陽唐墓中發現的人物花鳥紋鏡。日本奈良正倉院也藏有唐代螺钿漆器五色琵琶等。蘇州瑞光寺塔發現有五代木胎螺钿漆器花鳥紋黑漆經函。這些螺钿漆器所用的貝殼片都相當厚,稱為厚螺钿漆器。薄螺钿漆器約創始于北宋。所謂薄螺钿是将貝殼研磨、裁切成薄片,鑲嵌出精細的畫面。
結婚送漆器代表什麼意思
結婚送漆器是中國傳統的婚嫁禮俗之一,它代表着吉祥和幸福。漆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曆史,被視為珍貴的工藝品。漆器的制作過程繁瑣,耗時長,因此被賦予了祥瑞和美好的寓意。
漆器的表面常常繪有各種吉祥圖案,如蓮花、鴛鴦、牡丹等,這些圖案代表着美好的寓意。漆器的色彩通常是紅色、黑色和金色,紅色象征幸福和喜慶,黑色代表祝福新婚夫婦長久與幸福,金色寓意富貴和财富。
通過送漆器,寓意着祝福新婚夫婦的婚姻幸福美滿,希望他們攜手共度一生,迎接幸福和成功的未來。漆器的送禮也體現了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和對婚姻的期許,同時也傳達了對他們幸福的美好願望。
總而言之,結婚送漆器代表着對新婚夫婦婚姻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希望他們的婚姻長久幸福。
漆器是什麼材質
漆器是大漆、黑漆、木胎材質。
1、大漆
大漆指的是生漆,用大漆制作的漆器可以耐高溫、耐酸堿腐蝕、耐磨。另外,大漆有天然和合成之分,天然的大漆原料來自一種環保材料天然樹漆,合成的就是人造大漆,但在化學性質上與天然大漆相近。
2、黑漆
黑漆屬于一種比較清澈的油漆,一般是透明的棕黑色或者黑色。在色彩上,黑漆是漆最為本質的美學特征代表。黑漆因其亮面材質沒有辦法複制,而有高級感和神秘感。
3、木胎
木胎是制作漆器的常用材料,木胎就是器物的木質骨架,有胎底的漆器大部分是用木制品為胎底,可以更好地防水。
中國四大漆器:
1、福州脫胎漆器: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内外。
2、揚州漆器:揚州漆器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别。
3、平遙推光漆器:平遙推光漆器始于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
4、成都漆器: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聞名于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産的“成市草”“成市飽”鉻記。
漆器螺钿工藝是什麼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平漆之後,而飾以彩色,則有描漆、彩漆、漂霞妝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飾以金的,則有砂金、描金、灑金、塗金、泥金、貼金等名目,細按其各名稱,自可推想其制法不同。總之,漆器之中,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故曆代均努力制作。宋人雕紅漆器,如果宮中用盒,多用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台、花草等圖畫,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筆畫。
有錫胎者,有□地的,有紅花黃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淺随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但傳世者很少,不容易看到。又有用朱為地,刻十錦花草,用黑為面,刻各種花草、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為盒類,盤匣次之。盒則有蒸餅式、河西式、簾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則幾尺,小則幾許,兩面俱有花紋。盤則有圓者、方者、腰樣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縧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則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内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曆史
螺钿的曆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于商代的漆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繪獸面鳳鳥紋就采用了螺钿工藝,這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至唐代,中國的螺钿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銅鏡漆背螺钿,更是這一時期的工藝瑰寶。
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論》中說:“螺钿漆器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内府中物,俱是堅漆螺钿者……”明代是古代漆器的發展和繁榮時期,當時出現了厚螺钿與薄螺钿作鑲嵌并存的局面。
清代是螺钿家具達到高峰的時期,同時又受到清朝宮廷的青睐。有資料顯示,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兩淮鹽政李質穎在進貢清廷的單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龍鴻福祥雲寶座”、“彩漆螺钿龍福祥雲屏風”等10餘件揚州漆器螺钿家具,當時它們均存放在圓明園之中。
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陝縣和洛陽的唐墓均出土過螺钿漆背銅鏡。銅鏡背面以漆為地,用貝殼鑲嵌制成畫面圖案,甚為精緻典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種類
螺钿的鑲嵌工藝技法非常豐富,通常可分為硬钿、軟钿與镌钿三大類。硬钿又可分為厚片硬钿、薄片硬钿、襯色甸嵌、硬钿挖嵌。軟钿有點螺。镌钿即鑲嵌物高于地子。“硬螺钿”是選用厚的貝殼片,如将螺貝制成薄如紙,則為“軟螺钿”,若将軟螺钿的底面襯上各種色彩能産生一種透色效果,就是“襯色甸嵌”。其中最著名的是軟钿中的“點螺”,又稱“點螺漆”。它産于江蘇揚州,興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初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所謂“點螺”,就是把螺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并切割成點、絲、片等各種不同形狀,一點一點地鑲嵌于黑色的漆底上,在光線下能産生奇幻、絢麗的藝術效果,是漆器裝飾中的華麗螺钿。在中國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钿材料主要來源于淡水湖和鹹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種有螺殼、海貝、夜光螺、三角蚌、鮑魚、砗磲殼等。這些蚌貝年齡越長,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結構精密、轫性較強、色彩缤紛而且多變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為最,由于它在夜間能發出五光十色的光澤,因此十分讨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