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是什麼顔色(秘色瓷是什麼顔色的)

biang 中華百科 923

本文目錄

  1. 越窯瓷器有“秘色瓷”之稱,這個“秘”指的是什麼顔色
  2. “秘色”究竟是什麼顔色
  3. 秘色瓷是什麼顔色的瓷器
  4. “秘色瓷”的“秘色”究竟是什麼顔色呢

越窯瓷器有“秘色瓷”之稱,這個“秘”指的是什麼顔色

“秘色瓷”的“秘”不是指顔色“秘色”的“秘”意思是“機密”、“保密”。

秘色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中國古代越州名窯(今浙江一帶)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簡稱“秘瓷”。"秘色"一詞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詩篇《秘色越器》。

宋、明、清迄今,學者們為“秘色”一詞的确切含義聚訟不已。據宋人說,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制作工藝保密。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産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釉層特别薄,釉層與胎體結合特别牢固。所以,這種配方是保密的,專用于皇家瓷器的燒造。

擴展資料

關于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

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越瓷類玉邢瓷類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窯。當時,越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的餘姚、上虞一帶。

因此越窯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寶年間越州轄區(會稽、山陰、諸暨、餘姚、剡縣、蕭山、上虞七縣)内的窯場,以出産類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稱,超出這個範圍的浙江其它地區的窯場,盡管生産越窯風格的青瓷,但不能稱之為越窯,而隻能為越窯系窯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秘色瓷

“秘色”究竟是什麼顔色

“秘色”究竟是什麼顔色?

茶聖陸羽對唐代越窯青瓷的評價非常高,如冰似玉,質感非常好。越窯最終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曆史上一直有記載。但看到實物是1987年的事兒,是在法門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賬本,寫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擾中國上千年的問題解決了。秘色到底是什麼顔色,所謂秘色,簡單來說,是一個秘密的顔色。秘色,不是一個具體的描述。這個顔色其實是青色中略帶一點灰。因為唐代的青瓷,燒不了宋以後的那麼美麗。過去沒有辦法确認,在法門寺出土的賬本上寫清楚了。

這種顔色,不是當時刻意的追求,是沒有辦法使青色燒得更為漂亮。青色是一個主觀的顔色,不是客觀的顔色。當看到綠色的時候,才知道是一個客觀色。宋代五大名窯,除定窯之外,剩下都屬于青瓷類。其他的幾個窯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屬于青瓷類。

再有就是柴窯,有記載說得很清楚,柴窯出在北地。學者們曾紛紛解釋北地在哪裡,查《史記》發現,北地确有實際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窯轄區。大緻說來,柴窯應該是陝西耀州窯系,至少是這個标準。我們看到五代耀州窯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窯有一個地方出土了很多殘件,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經燒得那麼漂亮了。

北宋是越窯和龍泉窯,龍泉窯燒得很漂亮的時候,越窯就被市場淘汰了。龍泉是到了南宋以後,質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權遷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轉移,導緻了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開始。龍泉窯迅速變得很受市場喜歡,極具生命力。我們如果看四川遂甯出土的龍泉,一定會歎為觀止!

釉在當時開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時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着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窯是橄榄青,龍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犷,顔色深沉,南方人細膩,顔色就柔美。一種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賞很重的顔色,覺得太沉了,盡可能讓這個顔色提亮,變得取悅于人。

宋代的醬釉,沒有專門的窯口燒造,是其他窯口代燒。定窯燒過紫定,就是醬釉。醬色的耀州窯号稱紅耀州。還有雜七雜八的窯,雜窯也燒。但不作為主要的産品,是附屬的産品,沒有專門的窯口燒。曆史上有很多的專門的窯口,定窯就是白瓷,耀州窯就是青瓷,主要窯口對着主要的瓷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醬釉一出現,明清以後,它在夾縫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後,尤其雍正、乾隆時候,醬釉的地位開始提升,到了這個時期,醬釉的名字都變了,叫紫金釉,因為當時景德鎮的土都叫紫金土。

這時候文化現象就出現了。中國清代的官窯,從順治開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十朝,鼎盛時期是乾隆時期,官窯高達上百個品種,各種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種,此後依次遞減。到了宣統一朝,清朝最後三年,陶瓷的品種就剩寥寥無幾的幾個,依然有紫金釉、醬釉等。我當時就想,醬釉顔色不悅目,自宋到清,也沒有一個專門的窯口燒造,地位也不夠高。為什麼一個看似不那麼讨好的釉色,能夠留到最終?醬釉很有意思,不與其他争鋒。說它淺也不算,深又深不到頭,你進他退,正是這樣的處世哲學,使得最後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時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黃釉。隋唐時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溫釉。遼代的馬背民族喜歡金屬器,金屬器本身呈黃色,瓷器也追求黃。到明清以後,黃釉定為皇上、皇後、皇太後專用的。

綠釉跟黃釉一樣,都是鉛釉開始的。宋代曾有綠定。綠定的殘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幾乎沒有人認。清代康熙,現在老說康乾盛世,康熙後期的時候,國家經濟實力開始提高了。當時大量的瓷器都在燒造,郎窯紅,郎窯綠。唐代的鉛釉,受三彩的影響,器形非常的飽滿。郎窯綠,玻璃感極強,古人稱之為蒼蠅翅,......

秘色瓷的秘是什麼顔色

“秘色”最早見于唐代文獻,但究竟是啥顔色争論了上千年。

八十年代挖掘陝西法門寺塔地宮,出了十六件瓷器,基本都是綠釉。

這些瓷器,在唐代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資料上記載為“秘色”,此後綠色就成了定論。

密色是什麼

應該是寫為“秘色瓷”,是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精品,盛行于唐代宮廷。法門寺地宮有出土。簡稱“秘瓷”。

“秘色”一名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可見“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應指稀見的顔色,是當時贊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據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缪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并入貢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為“秘色瓷”。

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确記載為“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貳,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見百度百科。

顔色代表的各種秘密

鮮豔的紅色給人以一種熱情、積極向上的情感反應但同時也能給人以危險的心理反應,用來吸引受衆的吸引力是十分有效的。所以我們在處理一些***高揚的新聞資訊時,就可以佐以紅色來配合傳播,但在西方,紅色則往往與恐懼、流血和***相連。

溫暖的“黃色”是一種金子的色彩,是一種太陽和創造(畫家凡?高語)的色彩,它負載有歡樂、富有、光榮和大調調式的音樂的情感意義;當然黃色又有純淨的橙黃色與混濁的暗黃色之分,前者鮮明、亮麗,使人愉快,如“黃榜、黃金時代、飛黃騰達”等。後者則給人一種凋謝和衰敗的聯想,如“此事黃了”,甚至還會産生一種不幹不淨的感覺.

綠色是“有彈性的色彩”,一方面是代表生命、青春、成長和健康的色彩,它會給人以舒适感,另一方面又可能有妒忌和貪婪的情感意義,如俗語所言“妒貪得面色發青(綠)”可以為證。

藍色被看作是代表理智的色彩,它象征著一種清新、明晰、合乎邏輯的态度,人們看到藍色時會感到開闊、博大、深遠、平穩、冷靜。實驗也證明,藍色會使人的呼吸變弱、脈搏減慢、血壓降低。

紫色是紅色與藍色的組合色彩,其色調可冷可暖,根據紅、藍兩種成份的數量比而定。紫色是在環境中空間和距離逐漸增加時出現的色彩,往往使人想到神秘和幻覺,有時紫色又是高貴、富有的象征。

灰色是由黑與白組成的缺乏光澤和亮度的色彩。因為其色調的陰沉、灰暗,所以灰色總是和陰雨的天氣、倒黴的日子聯絡在一起的,使人覺得沒精打采、缺乏趣味。實驗也證明,灰色能使人的腎上腺素分泌減少,從而導緻人的情緒低落。

棕色是大地的顔色,與土地、肥沃、寬厚聯絡在一起。同灰色相比,棕色給人較暖的色調。當然棕色也會使人想起污泥、混沌、髒亂的字眼。

黑色則似黑夜,似厚厚的烏雲,給人以一種壓抑、肅穆乃至恐怖的情感反應。往往象征著暗無天日、死亡、恐懼、沉重、緊張、威嚴等等。

白色實際上是一種經過強化了的“無色彩”,它是純潔無瑕的象征,然而蒼白又是缺乏力量、虛弱的象征。同時白色以可以隐喻虛幻的夢境。

色彩先區分兩個部分:暖和冷,明和暗,因而每種色彩都有四個效果層次??暖和明和暖和暗,冷和明或冷和暗。暖色意味着向黃色接近,冷色意味着向藍色靠近,明色趨于白色,暗色趨于黑色。這四種基本色的不同配合就産生各種顔色。每種顔色都有一定的情緒色彩。

黃色是典型的現世色彩,具有***性;

藍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引起甯靜的感覺;

白色是沉寂的和諧,用于象征歡快和純潔;

黑色是死亡的沉寂,用于象征悲痛和死亡。

越窯瓷器有秘色瓷之稱秘指什麼顔色

秘色瓷,漢族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中國古代越州名窯(今浙江一帶)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簡稱“秘瓷”。"秘色"一詞據本百科解釋,“色”除了“顔色”一解外,尚可解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機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藥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謂“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謝謝

越窯瓷器有秘色瓷之稱,這個秘指的是什麼顔色?

青色

色密密是什麼意思

就是把好色的性格表露于外地盯着别人

秘釉瓷,秘色瓷那麼有名,誰知道是什麼顔色?

答:秘色瓷,又稱秘瓷、秘釉瓷,是後唐五代時期的官窯“寶作瓷”。

“秘色”一詞最早出于晚唐詩人陸龜蒙(?—881年)寫的一首詩的篇名:《秘色越器》。據本百科“秘”字條和“色”字條的解釋,“秘”字從禾從必,“禾”指五谷糧食,“必”指隐匿,兩個字元聯合起來表示“國家糧食庫存數量機密”。“色”字從刀從巴,“刀”指“剁碎”,轉義指“齑粉”;“巴”指“附着”、“黏着”。兩個字元聯合起來表示“敷臉用的粉末”,引申指“藥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塗抹器物表面而燒成的瓷器。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産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釉層特别薄,釉層與胎體結合特别牢固。所以,這種配方是保密的,專用于皇家瓷器的燒造。以後,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曆史上有過“高麗秘色瓷”等。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所謂“秘色瓷”,實為唐、五代之際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色是什麼意思

色可分為内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基本字義:

1.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産生的印象:顔~。~彩。~相(xiàng)。~調(diào);

2.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臉~。氣~。~厲内荏;

3.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

4.種類:各~用品;

5.品質,質量:音~。成~。足~紋銀;

6.婦女美貌:姿~。~藝;

7.情欲:~情。好(hào)~。~鬼;

8.姓氏;據《皇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薩克達氏,原為巴雅拉氏,後以地為氏,滿語拼音為Sakda Hala,漢字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今遼甯撫順峽河流域)、甯古塔(今吉林甯安)、阿扈河(今黑龍江甯安南六十公裡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甯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裡倭赫(今遼甯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姓為色氏、李氏等。

蒙古族姓氏,色姓,著名的有蒙古學教授色音。

9.态度、形色。賢賢易色、态色。

秘色瓷是什麼顔色的瓷器

秘色瓷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秘色”一名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可見“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應指稀見的顔色,是當時贊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據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缪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庭所用,并入貢中原朝庭,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為“秘色瓷”。周輝《清波雜志》雲:“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對此,趙麟《候鲭錄》、趙彥衛《雲麓漫鈔》、曾梃的《高齋漫錄》以及嘉泰《會稽志》等書都提出異議,認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吳越錢氏。關于“秘色”究竟指何種顔色,以前人們對此衆說紛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6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确記載為“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秘色瓷”的“秘色”究竟是什麼顔色呢

晚唐詩人陸龜蒙曾以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贊揚越窯所産的“秘色瓷”,

由陸龜蒙的這首詩可知,秘色瓷産在越窯。越窯是我國燒瓷曆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甯波一帶,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所以叫越窯。越窯的燒造曆史自東漢至宋。晚唐五代時期是越窯工藝最精湛的時期,成為著名的青瓷窯。

那麼,“秘色”指的是青翠色嗎?

其實專家對此争議非常激烈。有人認為,“秘色”是指一種釉飾顔色,其依據之一便是陸龜蒙的這首詩。也有專家考證認為,“秘”從古文字的角度看就是“苾”字,“苾”指一種青綠色的香草,由此“秘色”便指青綠色。

更有專家引用宋朝趙彥衛《雲麓漫鈔》的記載:“青瓷器,皆雲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錢王。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這段話表明關于秘色瓷當時已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秘色瓷”出自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越,因為錢王就是指越國的國王;顔色呢也有多種,粉青和艾色。

什麼是“艾色”呢?

艾色就是青黃色。由此看來,“秘色”并不專指青色。事實上,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一點。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轟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宮暴露出來,一批稀世之寶的出土轟動了世界,其中有一塊記錄所有器物的名為“衣物賬”的石碑,讓大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稱。

這塊石碑上清清楚楚地寫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等賬目。這些瓷器的共同特點是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特别是湖水般淡黃綠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勻淨幽雅,令人陶醉。由此看來,秘色指的是青黃色,并不專指青綠色。

總結:

當然,還有專家考證,說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故曰秘色。”由此得出“秘色”指專門呈貢朝廷的瓷器釉色的配方。

也有專家從文字的構成角度進行佐證,認為“秘色”兩個字符聯合起來表示“敷臉用的粉末”,引申指“藥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因此,直到現在,“秘色”究竟指什麼顔色似乎還是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