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見一般哪個字錯了(略見一什麼四字成語)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常見文言文的通假字
  2. 略的十八個常見字
  3. 立竿見影哪個字錯了

常見文言文的通假字

1.文言文中常見的通假字有哪些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闆:同“版”;字版。名詞。“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敵,仇人。“及仇雠已滅,天下已定,“

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動詞。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于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托着。動詞。“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幹: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麼。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鬥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混黃華葉衰。”

皇:通“惶”;恐俱,驚慌。形容詞。“赢得倉皇北顧。”

皇:通“惶”;恐懼,驚慌。形容詞。“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火:同“夥”;古代軍隊的組織,十個為“一火”“出門看火伴”。

簡:同“揀”;挑選。動詞。“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見:同“現”暴露,露出來。動詞。“圖窮而匕首見。”

見:同“現”;呈現,露出來。動詞。“風吹草低見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詞。“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

具:通“俱”;全,都,引申為詳細。副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距:同“拒”;把守。動詞。“距關,毋内諸侯。”

累累:通“壘壘”;形容墳墓一個連着一個的樣子。形容詞。“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離:通“罹”;遭遇。動詞。“‘離騷’者,猶離憂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詞。“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

俛:同“俯”;低頭,表示服從。動詞。“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缪:同“穆”溫和,恭敬。例句中為姓。“秦自缪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時候,晚上。名詞。“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内:同“納”接納。動詞。“距關,毋内諸侯。”

女:同“汝”;人稱代詞。“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今若遣此?

2.文言文中的常見通假字

假字就是用一個字代表幾個意思,并不是别人想用通假字,而是當時還沒有代表這個意思的字或者是經過時間的發展這個字的意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今的意思已經完全不同了。

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律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緻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

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活闆》)“版”那個時候使用“闆”。“闆”可以表示木闆,也可以表示印版。

後來為了減輕“闆”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闆”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緻。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

“讀”音dú,“逗”音dòu。

3.【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多少種類型

文言文中的特殊字形一、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某個字的某一意項,古今的寫法不同.比如文言文中經常出現應使用“暮”字,表達“日暮”等意思時,卻用了“莫”字.這是因為,該文寫作時,漢字中尚沒有“暮”字.“莫”字本身原意即今天的“暮”,後來又有了“不要”的含義.後世為區分這兩個意項,又造了一個“暮”字.在“日暮”這個意項上,“莫”和“暮”即為古今字.二、異體字異體字,即某個字在某一意項上,有一種以上不同的寫法,而這幾種寫法在該意義上是完全相同的.異體字很多在小篆向隸書轉化時産生,也有一些後世産生的.比如,“花”字,還有一種寫法是“芲”,觀察這兩個字就可以發現,兩個字都由“草”、“人”、“匕”三部分組成.另外有“峰”與“峯”,“鵝”與“鵞”,“村”與“邨”等,都互為正體和異體.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某個意項原本有特定寫法的字,但古人在寫作時沒有使用這種寫法,而是用了另外一個字代替.通假字在古書成文時都已存在.使用通假字通常選擇音同或音近的字.例如,“早”字,古書中經常用“蚤”字代替,此即為通假.注意:嚴格的說,“通假字”僅指上述第三種情況,而前兩種均不屬于“通假字”.對此,初中教材上一般也會予以标明(真正的通假字會寫作“某字,通某字”,而其他的則寫作“某字,同某字”或“某字,今寫作某字”.事實上,這三種寫法是不同的.語文課本自然會嚴格區分,但我估計可能很多同學甚至老師都忽略了).但在初中甚至高中教學和考試中,一般不要求對這三種情況進行區分,因此都稱作“通假字”.。

4.請問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麼産生的

文字知識的一項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語文現象.所謂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學語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為通假字來看待.通假字的産生,主要是由于書寫或傳抄是筆誤,或為圖省事有意寫了筆畫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别字,後人沿用下來,約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閱讀文言文時,如果遇到某個字在句中用它的本義、引申義都解釋不通時,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如:“且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鴻門宴》)一句中,如果把“蚤”解釋為“跳蚤”,這句話的意思就不可理解了.這時,如果從同音字角度找答案,把“蚤”看成“早”,全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因此,我們就可以說,在這一句中,“蚤”通“早”.如上所說,古書中的通假字是同音(或近音)代替的産物,但這并不是說所有同音字都可以互相借用.這裡的借用是有條件的.一般地說,以下三種情形可以通假:(1)、聲旁字和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将軍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戰》)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聲旁字.(2)、聲旁相同的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輸》)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為聲旁的形聲字.(3)、有時候,形聲字還可以和它的聲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聲旁字.另外,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通假.如前面所列舉的“蚤”通“早”就是一例.了解和掌握相當數量的通假字,學會通假字的辨認方法,對于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5.古文中常用通假字

課文中出現的通假字(150個) 1.案:通"按",察看.圖。

(《廉頗蔺相如列傳》)相如列傳》)_ 2.頒:通"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_ 3.闆:通"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闆》)闆》)_ 4.倍:通"背",違背.德也。

(《鴻門宴》)倍德也。(《鴻門宴》)_ 5.辟:通"避",躲避.風雨也。

(《肴之戰》)風雨也。(《肴之戰》)_ 6.弊:通"敝",困乏,疲憊.,追王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

(《過秦論》)漂橹。(《過秦論》)_ 7.辯:通"辨",區别.也。

(《逍遙遊》)(《逍遙遊》)伀 8.裁:通"才".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促織》)戀 9.采:通"彩",色彩.。

(《登泰山記》),須臾成五采。(《登泰山記》)_ 10.飡:通"餐".而反。

(《逍遙遊》)反。(《逍遙遊》)_ 11.唱:通"倡",倡導.三民主義、五權憲法¼¼(《〈黃花岡七十二烈士(《〈黃花岡七十二烈士_事略〉序》) 12.沈:通"沉"..楚天闊。

(《雨霖鈴》)雨霖鈴》)_ 13.绌:通"黜",貶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原列傳》)屈原列傳》)_ 14.垂:通"陲",邊關.。

(《白馬篇》)揚聲沙漠垂。(《白馬篇》)_ 15.歠:通"啜",給水喝.也。

(《勾踐滅吳》)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勾踐滅吳》)_ 16.趣:通"促",催促.之。

(《西門豹治邺》)之。(《西門豹治邺》)_ 17.卒:通"猝",突然.然邊境有急。

(《論積貯疏》)疏》)_ 18.卒:通"猝",倉促.合。(《赤壁之戰》)《赤壁之戰》)＀ 1 19.淬:通"焠",金屬器械燒後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稱"蘸火"。

這裡指用藥浸泡.之。(《荊轲刺秦王》)荊轲刺秦王》)_ 20.厝:通"措",放置.朔東,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移山》)_ 21.錯:通"措",措施.。(《離騷》)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離騷》) 22.道:通"導",引導.之。(《貨殖列傳序》)道之。

(《貨殖列傳序》)渀 23.得:通"德",感激恩德.我欤。(《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帀 24.雕:通"凋",凋謝,凋零.。

(《采草藥》)冬不雕。(《采草藥》)＀ 25.爾:通"耳",表限止語氣,罷了.。

(《賣油翁》)爾。(《賣油翁》) 26.而:通"爾",你.翁長铨。

(《記王忠肅公翺事》)事》)＀ 27.反:通"返",返回.見之。(《荷蓧丈人》)荷蓧丈人》)＀ 28.不:通"否".?(《廉頗蔺相如列傳》)之璧,可與不?(《廉頗蔺相如列傳》)_ 29.父:通"甫".。

(《遊褒禅山記》)《遊褒禅山記》)＀ 30.共:通"供",供給.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_ 31.酤:通"沽",買酒.于市。

(《訓儉示康》)示康》)謀 32.灌:通"盥",洗.。(《送東陽馬生序》)送東陽馬生序》)礀 33.曷:通"何",什麼.故哉?(《五人墓碑記》)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_ 34.蓋:通"盍",何不.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_ 35.蓋:通"盍",怎麼.至此乎?(《庖丁解牛》)《庖丁解牛》)騀 36.衡:通"橫",橫行.擊。

(《論積貯疏》)擊。(《論積貯疏》)_ 37.還:通"環",繞.柱而走。

(《荊轲刺秦王》)刺秦王》)＀ 38.堕:通"隳",毀壞 2.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肴之戰》)戰》)_ 39.火:通"夥".伴,火伴皆驚忙。

(《木蘭辭》)《木蘭辭》)＀ 40.或:通"惑"。想不通.乎王之不智也。

(《弈秋》)弈秋》)_ 41.齊:通"劑",藥劑.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扁鵲見蔡桓公》)_ 42.賈:通"價",錢例如:如有營,予佐爾賈。

(《記王忠肅公翺事》).. 43.戒:通"誡",告誡.團衆裝藥實彈。(《馮婉貞》)婉貞》)_ 44.距:通"拒",把守.關,毋内諸侯。

(《鴻門宴》)宴》)＀ 45.決:通"訣",訣别.而行。(《信陵君竊符救趙》)狀,辭決而行。

(《信陵君竊符救趙》)_ 46.菁:通"精".華,付之一炬。(《〈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略〉序》)＀ 47.具:通"俱",全,都.興。

(《嶽陽樓記》)興。(《嶽陽樓記》)儀 48.累:通"缧",繩索,"累臣",這裡代俘虜.臣釁鼓。

(《肴之戰》)肴之戰》)＀ 49.雷:通"擂",擊打.鼓大震,北軍大壞。(《赤壁之戰》)戰》)＀ 50.離:通"罹",遭受,遭遇.憂也。

(《屈原列傳》)(《屈原列傳》)＀ 51.列:通"裂".缺霹靂,丘巒崩摧。(《夢遊天姥吟留别》)别》)_ 52.廪廪:通"懔懔",危懼的樣子..也。

(《論積貯疏》)《論積貯疏》)_ 53.陵:通"淩",***.迫死。(《〈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_ 54.錄錄:通"碌碌",平庸..,皆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薦》)遂自薦》)_尨 55.免:通"娩",分娩.者以告,公令醫守之。(《勾踐滅吳》)滅吳》)＀ 56.冥:通"溟",大海.有魚,其名為鲲。

(《逍遙遊》)遙遊》)吀 57.摩:通"磨".滅,不可勝記。(《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_ 3 58.摩厲:通"磨砺",切磋,讨論..之于義。(《勾踐滅吳》)之于義。

(《勾踐滅吳》)_ 59.沒。

略的十八個常見字

略的十八個常見字有口、日、田、王、一、二、三、幹、土、十、工、山、又、各、歎、咯、珞、略。

一、釋義。

略,形聲。從田,從各,各亦聲。“田”指“可耕地”。“各”意為“十字交叉”。“田”與“各”聯合起來表示“把可耕地畫上十字格”、“規劃土地”。本義規劃土地。引申義經營土地

二、出處。

略,求也。秦晉之間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強取也。——《方言》。

諸如此類,雖未得其皮毛,也就略見一斑了。——李汝珍《鏡花緣》。

我這“兄”字的意思,不過比直呼其名略勝一籌。——魯迅《兩地書》。

三、組詞及釋義。

英雄所見略同: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贊美的話。

詳略得當:指應當詳細和應當簡略的地方都處理得很妥當。

舉大略細:提出重大的,舍棄細小的。指不拘泥于細微末節,善于抓重大問題。形容人有氣魄,有膽識。

略的例句:

1、伽利略、牛頓、愛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點錯誤在所難免,但這并不阻礙他們變成巨人。試問,有誰能否定物理學中的落體規則、慣性規則、抛物體運動規則、擺振蕩的等時性現象是伽利略樹立或發現的呢?

2、青春是人類的黃金時代,伽利略十八歲發現了鐘擺原理,牛頓二十三歲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二十六歲創立相對論。青春多麼的短暫,智慧卻無窮。珍惜時間就是擁抱青春,珍惜青春就是擁抱未來。

3、伽利略是最早用望遠鏡觀察太空的一位科學家。他用望遠鏡看到了許多讓他發窘卻有事豐富多彩的細節:月球上有山,太陽上又黑子,金星上有位相,土星上有環,而且有四顆衛星繞着木星旋轉,就像這顆行星繞太陽旋轉一樣。

4、伽利略不體面地離開家鄉,多年以後他回來時是一位倍受敬仰的科學家。

立竿見影哪個字錯了

立竿見影,漢語成語,拼音為lì gān jiàn yǐng,釋義:指在陽光下豎起竹竿,立刻就看到了竹竿的影子。詞意比喻行事能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馬上得到收獲。多用于描述某種具體措施能立刻見效。出自漢·魏伯陽《參同契》。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别。

1、結構固定

成語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變或增減語素。

例如“唇亡齒寒”,不能改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無牙冷”;“胸無點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無有一點墨”。

此外成語裡的語序也有固定,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來龍去脈”不能改為“去脈來龍”;“汗馬功勞”不能改為“功勞汗馬”。

2、意義整體

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它的意義往往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的意義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如“狐假虎威”,表面意義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實際含義是“倚仗别人的權勢去欺壓人”;“兔死狗烹”,表面意義是“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實際含義是“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抛棄或殺掉”;“廢寝忘食”,表面意義是“不顧睡覺,忘記吃飯”,實際含義是“極為專心努力”等等。

3、語法的多樣

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漢語成語在句子裡相當于一個短語,因為短語在一個句子中能充當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語的語法功能也具有多樣。

漢語成語形式多樣,如上文所說的有四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七字成語、八字成語等等,其中四字成語是漢語成語的主要形式。

所以這裡對成語語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語充當句法成分的分析。

4、典雅型風格

成語通常來自古代文獻或俗語中,其語體風格莊重、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