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兵馬俑有哪些曆史速回
你用百度一查不就都有了麼這些是一部分~~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别。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骊山腳下。世界經度109.2733緯度34.3853中國陝西西安臨潼西安以東30多千米。據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将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檔的過洞中。兵馬俑景觀(20張)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裡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内外參觀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号坑再次開掘,之後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兵馬俑
簡介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着鮮豔的顔色,但是出土後由于被氧氣氧化,顔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隻是殘留的彩繪痕迹。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态、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一号俑坑發掘
一号坑的發現,緣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當時西楊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号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範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複等方面的人員,新生力量的加強,各項工作的開展,使考古隊一時顯得異常熱鬧。一号坑發掘工作全面開花,10多個修複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複。
二号俑坑發掘
如果說一号坑的發現,是農民打井偶然發現的話,二号兵馬俑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這裡邊就沒有那麼多的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了。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号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二号坑保護大廳竣工後,正式的科學考古發掘工作就要開始了。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護大廳内舉行了隆重的二号坑開工典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張德勤親臨現場,宣布了二号坑發掘工作的正式開始。為了保證這一重點考古工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二号坑專家組,以指導考古發掘工作。
三号俑坑
三号坑的發現,同二号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鑽探的結果。繼一、二号兵馬俑坑之後,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号為三号坑。
二号俑坑
車兵俑—馬俑
兵馬俑群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東北側和三号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内建築與一号坑相同,但布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号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号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将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号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内布局分為4個單元。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迹)。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辔,另兩個分别立于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缰,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衆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拟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颌下,身着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裆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铠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複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歎。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号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号車長40厘米。二号車輿上罩着一塊類似于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将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号銅車屬于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适、豪華的車輿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即使遠行千裡也可以消除長途颠簸的疲勞。二号車車内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内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闆,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闆表面彩繪着各種鮮豔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闆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于一種軟墊制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适,其功能無異于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号車屬于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号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号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于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裡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禦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态、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準,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鍊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挂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采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制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複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迹,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制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鍊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制作?采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陵兵馬俑有哪些俑
高級軍吏俑
高級軍吏俑,俗稱将軍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将軍俑和铠甲将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衆超群,具有大将風度。戰袍将軍俑着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铠甲将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望。
軍士俑
車士,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這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别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铠甲,胫着護腿,頭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但據文獻記載,他們在兵器配置和作戰職責上有着一定的區别。從秦俑坑戰車遺迹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鬥用長兵器及弓弩等緻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戰車上,除了矛馭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職責。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于二号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身着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登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态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的模式,并為後世所承襲。
跪射俑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号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铠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緻的針腳被工匠細緻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着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布于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陣表,靈活機動;铠甲武士俑則分布于陣中。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軍吏俑
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于将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将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伫立,神态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幹練的一面。
騎兵俑
騎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戰時奇襲。由于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馭手俑
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們身穿長襦,外披铠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胫着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帻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辔繩的駕車姿态。由于古代戰争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争特别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系着戰争的勝負。
秦俑彩繪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顔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顔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顔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顔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制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顔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顔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産和廣泛使用這些顔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于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并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隻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顔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采取平塗一種顔色,隻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複雜,手法多樣,着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拟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迹,他讓外國人贊歎,讓中國人驕傲
秦始皇兵馬俑在造型上有哪些特點
從藝術上看,秦始皇兵馬俑有高度寫實、氣勢宏大兩個特點。
秦俑坑放置的人俑和車馬俑都是按照真人的體量來塑制的。據測量,武士俑高1.8米,馬俑高1.5米、體長1.54米、全長2米,與真人、真馬幾乎同高、同大。除了體量外,人物的面部表情、年齡、發髻也極為真實。由于秦俑體形的高大,難以整模塑形,一般是先塑出身體與面部的大體輪廓,再貼塑細部,特别是面部造型。所以人物俑的姿勢和服裝基本相同,但是頭部卻幾乎各不相同,也避免了全部雷同的缺點。人物俑的頭部有長頭、圓頭之分;面部輪廓有窄、寬、方、圓多種;人的眼睛、眉毛、胡須也各不相同。
氣勢的宏大磅礴,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另一個顯著特點,無論是從單個人物,還是整個場面看均如此,這大概與始皇崇尚大有關。單個的兵俑,人物的身材是高大健壯的,人物的神情是嚴肅威武的;2萬平方米的空間,七八千件碩大的陶俑,整齊排列,将秦國“吞六國”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