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從古至今姓潘的名人有哪些
潘姓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荥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于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并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嶽。
3、潘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荥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嶽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緻名将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谥武惠。真宗鹹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骞: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将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鹹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骞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轼、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阆(?-1009):宋詩人,字夢空,号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翼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遊,每歎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号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禦史巡按廣東,行均平裡甲法。并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号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曆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韬清代将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标水師營參将,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争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采納。
17、潘齡臯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曆官甘肅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并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檻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媚”。
19、潘世忠(1889--1930)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後,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制各種類型飛機。以自制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制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勳複辟時,駕機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後以腦傷緻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隻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曆經40餘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21、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後,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23、潘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隐蔽鬥争和統戰工作,功勳卓著。上海解放後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餘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于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的通知》确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産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5、潘天壽(1897--1971)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甯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于"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于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于指頭畫。于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随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陳子莊的子女和門人有哪些
陳子莊家庭成員包括他的長子陳壽嶽,次子陳壽鵬,以及三子陳壽民。此外,陳子莊還有位女兒,名叫陳壽梅。
在陳子莊的門人行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人物。其中,周正元于1957年加入,緊接着是江嘉瑞,他在1959年加入。1961年,羅巨白通過江嘉瑞的介紹成為門人,這一年,還有田明珍也加入了,她還帶來了唐濟民。其他門人包括熊小雄、餘德普、劉炳賢、王敬恒、葉進康和鄭蔔通等,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點成為陳子莊的忠實追随者和弟子。
這些信息展示了陳子莊不僅在家庭中擁有自己的子女,還在學術或事業上培養了一支有影響力的學生隊伍,他們的加入無疑豐富了陳子莊的傳承和發展。
擴展資料
陳子莊(1913—1976),現代畫家。原名富貴,字子莊,後以字行,号南原、下裡巴人、石壺等。四川榮昌人。自幼習畫,早年在成都等地賣畫,受齊白石、黃賓虹啟發。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畫不辍。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遺作展轟動畫界。擅長山水,多寫農家小景,逸筆草草,奇趣橫生,耐人尋味。亦能花鳥。曾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四川省政協委員。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圖》等。著有《石壺論畫語要》。
潘姓的名人有哪些
潘姓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荥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于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并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嶽。
3、潘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荥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嶽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緻名将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谥武惠。真宗鹹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骞: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将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鹹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骞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轼、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阆(?-1009):宋詩人,字夢空,号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翼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遊,每歎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号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禦史巡按廣東,行均平裡甲法。并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号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曆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韬清代将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标水師營參将,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争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采納。
17、潘齡臯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曆官甘肅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并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檻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媚”。
19、潘世忠(1889--1930)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後,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制各種類型飛機。以自制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制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勳複辟時,駕機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後以腦傷緻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隻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曆經40餘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21、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後,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23、潘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隐蔽鬥争和統戰工作,功勳卓著。上海解放後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餘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于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的通知》确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産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5、潘天壽(1897--1971)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甯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于"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于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于指頭畫。于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随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