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隸書學哪個碑帖好
隸書學秀美風格的有《曹全碑》、《朝侯小子碑》;方正樸實的有:《張遷碑》、《鮮于璜碑》;風格典雅的有:《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摩崖刻石類有:《石門頌》、《西狹頌》等等。
學習隸書,要選擇一些風格成熟、作品筆畫清晰、結構标準、風格穩定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結構和筆畫都有規律可循,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更快的入手,适合初學者學習。學會這樣的字帖,再去練習其它的隸書就會輕松很多。
以上的這些字帖無論是初學,還是後期作為主帖練習都非常值得學習。
初學書法隸書字帖的挑選方法
1、堅持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不是追最早、最古的東西。而是一種學習的原則,也是一種目标和境界。之所以隸書多以東漢時期的碑刻為學習範本,而不是以簡牍隸書為入手字帖,也是這個道理。東漢的隸書法度最完備,風格最成熟,适合初學。孔廟三碑《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華山碑》、《封龍山頌》和《石門頌》等,為大家所喜愛,習臨最多。
2、尊重自己喜好
以自己喜好選帖,并不是無原則,俗話說,喜歡就好,隻有喜歡,才會激發鬥志和信心,才會心甘情願堅持下去。
漢簡牍的率性飄逸、熹平石經的端美雄健,史晨的端莊整嚴、乙瑛的俊逸流暢、禮器的意趣奇絕、曹全的秀麗典雅、張遷的樸拙沉着、華山的神完氣足、封龍山的古健方正、衡方碑的豐腴方整、石門頌的渾厚韻趣和摩崖石刻的自然天趣等,以及唐隸的妍美、清隸的奔放多變等,好比穿衣服,選适合自己喜歡的隸書風格,其實也是可取的。
但要注意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眼力好審美水平。
3、适時調整字帖
初選的字帖,經過多年的學習,已經掌握,可再選字帖,或選風格相近,或選風格甚遠皆可。這并非這山望那山高,而是更好地拓寬隸書的視眼,豐富隸書筆法,從為創作打下良好基礎,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隸書風格。
隸書主要有哪些碑帖
1.曹全碑:該碑刻于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高272厘米,寬95厘米。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内容記述王敝的生平。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以其秀逸多姿和勻整的結體而著稱,曆代書家均予以高度評價。
2.張遷碑:《張遷表頌》是東漢晚期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現收藏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張遷碑》以其古樸、厚重、典雅的風格而獲勝,被譽為漢隸方筆系統的代表作。
3.乙瑛碑:該碑立于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碑在山東曲阜孔廟。此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4.石門頌:該石刻刻于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現藏于漢中博物館。《石門頌》以其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的特點,被譽為隸書中的草書,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
5.華山廟碑:該碑立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因原石被毀,傳世隻有四種拓本。華山廟碑碑書篆書碑額麗婉多姿,隸書碑文筆劃豐潤,變化多端,被譽為漢碑佳品。
隸書的碑帖有哪些
漢隸八大名碑如下:
1、乙瑛碑
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并稱“孔廟三碑”,曆為書家所重。
2、禮器碑
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收于《金石萃編》卷9。
3、曹全碑
(國寶級文物)漢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裡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4、石門頌
著名摩崖石刻。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
5、華山碑
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
6、史晨碑
又稱《史晨前碑》、《漢史晨谒孔嚴後碑》、《史晨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7、張遷碑
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東平縣),今置泰安岱廟炳靈門内。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8、鮮于璜碑
書風古樸雄健,渾厚凝重。其用筆以方為主,方整内斂,遒勁端莊,渾厚有力,斬截爽利,如佩刀貫甲的大漢将軍,頗具陽剛之壯美(尤其是碑陰)。
隸書有哪些碑帖
1、曹全碑
曹全碑(國寶級文物)漢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裡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在西安碑林。内容為王敝記述曹全生平。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曆代書家推崇備至。
2、張遷碑
《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現收藏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張遷碑》篆額題“漢故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額字獨呈扁形,書意在篆隸之間;碑陽正文15行,行42字;碑陰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此碑是谷城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張遷之功德而立,銘文着重宣揚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之和張骞的功績,并涉及到黃巾起義軍的有關情節,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造詣高。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曆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在衆多的漢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樸、厚重、典雅取勝,字裡行間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間樸質之風,格調峻實穩重,堪稱神品。
它起筆方折寬厚,轉角方圓兼備,運筆遒勁而曲折有力,落筆穩健,可謂是漢隸方筆系統的代表作。
3、乙瑛碑
全稱《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無額。隸書,18行,行40字。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立,碑在山東曲阜孔廟。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細,字形豐厚清明,為"辟"字尚存本。每頁,縱28.2cm,橫14.6cm。
有汪大燮觀款一段及"趙氏書村珍藏金石"、"蕭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此碑記司徒吳雄、司空趙戒以前魯相乙瑛之言,乙瑛上書請于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執掌禮器廟祀之事。
此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備,平正中有秀逸之氣,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屬方整平正一路。曆代書家對此碑贊譽甚多。
清方朔雲:"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何紹基稱此碑:"橫翔捷出,開後來隽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宋趙明誠《金石錄》、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等書著錄
4、石門頌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後世簡稱《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書佐王戎書丹刻于石門内壁西側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隸書書法作品。現藏于漢中博物館。
《石門頌》歌頌了東漢漢順帝時的司隸校尉、犍為(今屬四川樂山)人楊孟文“數上奏請”修複褒斜道的事迹。整塊摩崖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題額高54厘米。《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線條沉着勁道,結字舒展放縱,飄逸自然,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與略陽的《郙閣頌》、甘肅成縣的《西狹頌》并稱為“漢三頌”,是漢代頌體代表作。
5、華山廟碑
全稱為《漢西嶽華山廟碑》,簡稱《華山碑》,也稱《延熹華嶽碑》東漢石刻。東漢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額篆書“西嶽華山廟碑”。
因原石被毀,傳世隻有四種拓本,即“長垣本”、“華陰本”(即“關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館本”)。“長垣本”為河北長垣王文荪藏,現已流入日本,“關中本”是明陝西東雲駒藏,又歸華陰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四明本”是四明(今甯波)豐道生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馬曰璐、馬曰琯兄弟藏,後歸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學。“四明本”縱175厘米,橫84.8厘米。西嶽華山廟碑碑書曆受稱頌,篆書碑額麗婉多姿,隸書碑文筆劃豐潤,變化多端,奇妙精絕,為漢碑佳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