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為什麼叫隸書(隸書為什麼叫隸書故事)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為什麼叫隸書
  2. 隸書字體,為什麼叫大隸中隸小隸,有什麼區别
  3. 為什麼隸書叫隸書

為什麼叫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适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産生的字體。

隸書,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着’,〈後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恒傳〉、〈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擴展資料:

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隸書

隸書字體,為什麼叫大隸中隸小隸,有什麼區别

隸書字體通常被稱為大、中、小隸,主要是為了描述它們的不同風格和特點。以下是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别:

1.大隸:大隸是一種較為古老的隸書風格,也稱為“漢隸”或“古隸”。它的特點是筆畫粗重,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的筆畫效果。大隸通常是用于正式的書寫場合,如碑刻、牌匾等。

2.中隸:中隸是一種介于大隸和小隸之間的隸書風格,也稱為“行隸”或“草隸”。它的特點是筆畫較細,結構較靈活,橫畫和直畫的長度相對平衡,筆畫之間的連結較為自然。中隸通常是用于書寫信件、文件等日常文書。

3.小隸:小隸是一種較為現代的隸書風格,也稱為“楷隸”或“今隸”。它的特點是筆畫細而長,結構緊湊,橫畫和直畫的長度相對較長,筆畫之間的連結較為簡潔。小隸通常是用于書寫正式文書、印刷品、廣告等。

總之,大、中、小隸的區别主要在于筆畫粗細、結構松緊、橫畫和直畫長度的比例以及筆畫之間的連結方式。每種隸書風格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美感,可以根據不同的書寫需求和個人喜好進行選擇。

為什麼隸書叫隸書

秦始皇時代有個人叫程邈,在獄中研究文字的改進,想把篆書中的圓

勻對稱,而做平正,以求書寫時的快捷,以利于一般公文的操作,所

以稱之為隸書。隸書用筆不同于篆,橫書起筆收筆特異。筆法又可分

古隸、八分等。

隸書

作者:飛揚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219

(1)介紹:

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于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隻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态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态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産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牍。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複蘇。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别有建樹。

(2)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蔡邕,八分高手,書有《熹平石經》。

隸書的演變過程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八分,因盛行于漢代,所以又叫漢隸,它是由篆書圓轉婉通的筆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

秦隸指戰國、秦至西漢初期的隸書,又叫古隸。古隸的起源,說法頗多。從目前所發現的資料來看,秦隸産生于戰國時期,從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戰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現的隸書早期形迹看,減損大篆的繁瑣筆畫,字的形狀由篆書的長方變為正方或扁方。雖然它的結構還帶有篆味,但已出現隸書的雛型。到了戰國末期,這種雛型隸書已普遍使用。從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簡》圖一看,這種似篆又似隸的字體,逐漸體現出了字形的簡潔明了、線條的活潑規範。在出土的戰國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簡和帛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由篆書演變成隸書的漫長過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便于統治,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項便是《書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書令趙高等在戰國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統一了作為全國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線條、結構、字形等方面是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在運筆方法上還是圓轉悠長,仍未完全擺脫象形的意味,書寫速度較慢。由于當時官獄繁多,軍事、官府文件、公文往來頻繁,經常需抄寫大量的文書,省繁趨簡便成了當時社會對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隸書作為一種便捷的書體,在社會下層中廣泛流行。衛恒《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求人佐書,曰隸字……。隸書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證。這裡暫且不去考證隸書的發明者是誰,因為一種字體的産生決非個人的力量所能創造,也絕非一個時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會的進步和實際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從漢字幾千年的發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劃為古文字,那麼我們把隸書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書,都歸為今文字。因此,隸書上承篆書之規脈,下開楷行之基礎,在我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無論從實用性或藝術性方面看,它的出現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它是我國漢字演變中的一次重大變革。由于西漢初期的制度承襲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漢早期的隸書與秦代的隸書無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書法特點,又為東漢時期的隸書形成奠定廠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從西漢《長沙馬王堆帛書》(圖二)、《居延漢簡》(圖三)分析,筆畫已有簡化,篆書味也有減少,字體趨向于衡,而用筆的提按頓挫,線條的波磔變化,結體的縱橫勢态,比秦代的隸書更為明顯。相對來說,較多地流露出書寫者的天真和質樸,然而在書法技巧上還不夠成熟,不是典理的隸書。

西漢中期至東漢,隸書漸臻完美,尤其在東漢,由于統治階級采取了一些較為明智的政策,整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随之昌盛,樹碑立傳之風人興,湧現出廠大量技藝精湛、風格鮮明的優秀碑刻,從而隸書發展成為正規而又富于藝術性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書體。

我們通常所說的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它們的特點是用筆技巧更為豐富,點畫的俯仰呼應、筆勢的提按頓挫、筆畫的一波二折和蠶頭雁尾及結構的重濁輕清、參差錯落,令人歎為觀止。風格多樣且法度完備,或雄強、或隽秀、或潇灑、或飄逸、或樸茂、或嚴謹,如群星燦爛,達到了藝術的高峰。《乙瑛碑》、《石門頌》(圖四)、《禮器碑》(圖五)、《孔廟碑》(圖六)、《華山碑》(圖七)、《韓仁銘》(圖八)、《曹全碑》(圖九)、《張遷碑》(圖十)等東漢碑刻,足成熟和典範的标志。

魏晉以後的書法,工要是草書、行書、楷書的形成、發展和成熟時期,許多書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書上,但隸書并沒打被廢棄,此時的隸書在用筆上逐漸摻入楷法,失卻廠往擰漢隸的古樸和靈秀,趨向整齊千闆,結體用筆千篇·律。到了清代,隸書在碑

學複興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發展,出現了許多書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隸書藝術的第二個高峰。如鄭()(圖十一)、金農(圖十二)、桂馥(圖十二)、鄧石如(圖十四)、伊秉绶(圖十五)、趙之謙(圖十六)、何紹《圖十七》。特别是鄭()等人,是倡導、學習和繼承漢碑的先驅,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成為清代書法藝術的主流和熱門之一。特别是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木牍、竹簡、帛書的墨書真迹,使我們有幸親睹古人筆法,為研究古人法度,學習古人書藝,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我們學習書法,應當從隸書入手,學習隸書則應以于正端莊、規矩嚴謹的漢隸碑刻為範本,打下紮實的基礎,然後再旁及其它,穩步發展。如初學時入手,《漢簡》,便易流于行筆浮飄、随意油滑,如入手《清隸》,則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現代的一新隸書』字帖作範本,這隻會走入歧途。我們學隸書想找捷徑的話,這捷徑就是從漢碑入手,隻有腳踏實地地學,寫好廠隸書,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