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嘉靖為什麼不喜歡萬曆 嘉靖萬曆不上朝的原因是什麼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十七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明穆宗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
朱翊鈞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因此,關于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嘉靖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
直到隆慶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請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為他賜名,叫朱翊鈞。明穆宗說:賜你名字,名為鈞,是說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念念不忘。
嘉靖皇帝的三個兒子中前二個早早夭折,隻有第三子朱載垕幸存下來,有個道士告訴他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二龍不得相見,所以他直到死才見了兒子一面,萬曆算是被牽連的。
當嘉靖皇帝死了之後,朱載垕毫無争議地成為大明王朝的新任繼承者。老爸成了皇帝,兒子自然沒人再敢輕視了,朱翊鈞的地位也才算徹底得到了改變。
但朱載垕似乎也遺傳了嘉慶皇帝的某些傳統:幾個兒子中老大老二早早夭拆,位列第三位的朱翊鈞也成了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嘉靖前期還是很勤政的。效法太祖,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革新運動,收拾了正德皇帝留下的爛攤子,國力有所增長,帝國形勢一片向好之态,史稱嘉靖中興。
然而到了後期,嘉靖沉迷追求長生不老,整天琢磨如何煉制丹藥,根本就沒工夫上朝。長期服食丹藥使得嘉靖的身體每況愈下,沒有精力去上朝。
由于嘉靖對長生的熱忱,倒行逆施,導緻發生了“壬寅宮變”,在這以後,嘉靖更是無心上朝,整天琢磨煉丹,追求長生,而将朝政交給嚴嵩,徐階等人。
而萬曆是因為對文官集團的消極對抗。萬曆前期任用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考成法,一條鞭法,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史稱萬曆中興。
然而,張居正死後受到清算,生前以聖賢自居,死後卻被以種種罪名彈劾,張居正的表裡不一使萬曆的精神信仰受到了嚴重沖擊,加之“争國本”事件,使萬曆看清了文官集團的虛僞無恥。
從此以後,萬曆逐漸聲色犬馬,不再上朝,這是對整個文官集團的消極對抗,以不作為的方式對抗。可以說,文官集團的虛僞,表裡不一是萬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
另外,考古證明萬曆确有腿疾,這也是他常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
擴展資料:
嘉靖(明世宗年号)
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号一共四十五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号(最長的是明神宗萬曆帝,一共四十八年)。嘉靖皇帝是明代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父親朱祐杬沒有做過一天皇帝,是被嘉靖強行追封的,嘉靖的繼位也意味着明孝宗一脈斷絕。
萬曆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号。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曆史學家黃仁宇用“大曆史觀”的角度,寫了《萬曆十五年》這本研究明史的專著。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于1683年)是中國曆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複興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則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
明代的皇帝個個性格鮮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鮮明個性而有不同的氣象。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号大明,曆十二世,傳十六帝:
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祯)。
參考資料鍊接:
百度百科-嘉靖
百度百科-萬曆
百度百科-明朝曆史
為什麼嘉靖皇帝不喜歡萬曆皇帝朱翊鈞
明神宗曾經有過一段“悲慘”的童年。由于他的奶奶失寵于他的爺爺嘉靖皇帝,他的老爸裕王朱載垕就很不受嘉靖帝喜歡。當朱翊鈞在裕王府出生的時候,他的皇帝爺爺居然很不高興,結果朱翊鈞長到好幾歲了都沒人敢給他取個名子。但嘉靖皇帝的三個兒子中前二個早早夭折,隻有第三子朱載垕幸存下來,所以當嘉靖皇帝死了之後,朱載垕毫無争議地成為大明王朝的新任繼承者。老爸成了皇帝,兒子自然沒人再敢輕視了,朱翊鈞的地位也才算徹底得到了改變。但朱載垕似乎也遺傳了嘉慶皇帝的某些傳統:幾個兒子中老大老二早早夭拆,位列第三位的朱翊鈞也成了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嘉靖和萬曆為什麼不上朝嘉靖為什麼不喜歡萬曆
明朝時期,出現過很多很奇葩的皇帝,而這其中就有兩位,在位數十年,都沒怎麼上過朝,但是偏偏能夠在皇帝這個位子上坐穩的皇帝,那就是嘉靖帝朱厚熜,以及萬曆皇帝朱翊鈞。他們兩人是爺孫,但是在上朝的這個問題上面做法卻如此相似,這是怎麼一回事,皇帝沒有親臨朝堂,那他們又該如何處理政務,才能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呢?
明神宗曾經有過一段“悲慘”的童年。由于他的奶奶失寵于他的爺爺嘉靖皇帝,他的老爸裕王朱載垕就很不受嘉靖帝喜歡。當朱翊鈞在裕王府出生的時候,他的皇帝爺爺居然很不高興,結果朱翊鈞長到好幾歲了都沒人敢給他取個名子。
但嘉靖皇帝的三個兒子中前二個早早夭折,隻有第三子朱載垕幸存下來,所以當嘉靖皇帝死了之後,朱載垕毫無争議地成為大明王朝的新任繼承者。老爸成了皇帝,兒子自然沒人再敢輕視了,朱翊鈞的地位也才算徹底得到了改變。但朱載垕似乎也遺傳了嘉慶皇帝的某些傳統:幾個兒子中老大老二早早夭拆,位列第三位的朱翊鈞也成了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從十六世紀前期到十七世紀前期,整整一百年的時間,大明王朝竟然隻有三位皇帝:嘉靖、隆慶、萬曆,夾在中間的隆慶皇帝隻在位6年便傳為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曆皇帝。而嘉靖和萬曆兩位皇帝,總共在位93年,嘉靖45年,萬曆48年。兩位皇帝執掌大名江山近一個世紀,這可不是很什麼好事。一池水如果長期不起漣漪,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一個國家如果長期被一人統治,也會變得缺乏活力。
萬曆和嘉靖兩位皇帝長期統治大明江山,你可以看到他們倆在位時的政治軌迹都如此相似,前期勵精圖治,後期碌碌無為,兩位皇帝還都做了同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數十年不上朝議政,這對皇帝來說是不敢想象的,試想一個人長期不在崗位上呆着,那這份工作還能保得住嗎?事實朱厚熜和朱翊鈞兩人都保住了工作,而且還做的很久。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他們竟然敢如此消極怠工呢?原因有三點,言官、内閣、人性!
先說言官問題,言官估計是大明朝的皇帝們最讨厭的一類人,這些人仗着大明朝的祖制,肆無忌憚地抨擊皇帝,皇帝一旦做出稍微奢侈出格的舉動,言官的口水便會像泛濫的洪水一樣将皇帝淹沒,可偏偏皇帝們還必須得忍着,因為言官仗義執言是他們的本分,不然朝廷養着他們幹嘛。
明朝的皇帝都受不了言官的口水,大部分皇帝沒辦法,嘉靖和萬曆很聰明,他們知道言官不能動,但躲着言官總還是做得到的,隻要不上朝,言官見不到皇帝,皇帝自然也不用吃他們的唾沫星子。
言官可以躲,但國家政事不能躲。嘉靖和萬曆不上朝聽政,但不代表他們不幹活。兩位皇帝還是十分關心國家大事的,不過他們處理政務的途徑不是臨朝聽政,而是内閣議事。明朝的内閣制度保證了嘉靖和萬曆能夠耳聰目明地了解帝國的情況,内閣大臣将國家大事上呈給皇帝,并且還将自己的建議寫到奏折中,這就叫票拟。而皇帝隻需要對内閣大臣呈上來的建議做選擇即可,這叫批紅。
票拟建議權在内閣手中,批紅決策權在皇帝手中,如此一來國家機器就能正常運轉。當然明朝之所以滅亡,不是内閣制度不好,而是後面的懶皇帝把批紅權交給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最後一個原因就涉及到人性了,皇帝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點,而且皇帝所處的環境更能放大人性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進取心的淪喪,嘉靖和萬曆在登基前期,進取心還是十分強烈的,但随着皇權的腐蝕,當初大展宏圖的激情早已淪陷在皇宮深院的溫柔鄉中。
而且當時的大明王朝穩如一潭死水,很難發現水底深處的暗流,嘉靖和萬曆或許看得到,但他們甯願将這些問題傳給下一代去解決,免得影響他們這輩子的安樂。而你想讓朱家的每個子孫,都保持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樣的進取心,恐怕太強人所難了,這或許就是明君跟庸君之間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