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在哪個博物館(馬王堆金縷玉衣在哪個博物館)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河北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縷玉衣在幾層
  2. 金縷玉衣是哪個朝代王侯入藏
  3. “金縷玉衣”是什麼現存哪個博物館
  4. 金縷玉衣在徐州博物館麼
  5. 徐州博物館金縷玉衣在第幾層

河北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縷玉衣在幾層

在二樓的展館裡。河北博物院以河北古代四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畫為主。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館。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成立。院内藏書5萬餘冊,不少是明清善本圖書,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單位。

河北博物院總建築面積53128平方米,展覽面積22000餘平方米,文物藏品15萬件,其中一級品334件(套),二級品1910件(套),三級品16313件(套)。

河北博物院其他情況簡介。

河北博物院是從服務功能上大體劃分的,南區為基本陳列展區,集中展示河北的古代文明;北區(老展館)除《百年掠影——近代河北》陳列外,其餘場館為臨時展覽展區,以舉辦當代文化藝術、社會熱點透視、國内外文物交流及其它各類臨時展覽為主;連接南北區的陽光大廳為觀衆休閑服務區。

金縷玉衣是哪個朝代王侯入藏

金縷玉衣 jīnlǚ-yùyī [jade burial suit]

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镂、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殓服。由于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殓服,大緻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别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

産地:遼甯

規格:全長188厘米

類别:漢代的玉器

簡介:再生寶衣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起源

山嶽精英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殓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金絲縷玉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綴玉人形

圖片所示是劉勝的那件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内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耗費無算

全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顔色協調,着實令人驚歎,反映出玉師傑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

1968年河北省滿城中山靖山墓出土,現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發掘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隻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金縷玉衣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縷玉衣象征着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于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産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複原。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西漢中期(公元前206年——24年)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鎮僖山漢墓出土,現收藏于河南博物館“河南古代玉器館”。

長180厘米寬125厘米

玉衣出于西漢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個玉片,用金絲綴合而成。按人體部位分别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玉衣為上古貴族的斂葬服飾,始于戰國末期而盛于兩漢,根據身份與等級的不同,玉衣的聯綴又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制做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制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鈎。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挂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制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産水平,制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制的金絲。由此可見,制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緻“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編輯本段]金縷玉衣的資料

金縷玉衣隻有中國有嗎?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并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隻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是誰設計了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并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窦绾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最有價值的金縷玉衣是哪件?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隻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窦绾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複原。以滿城漢墓的兩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174、寬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藏徐州市博物館。

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

金縷玉衣的發掘工作

1968年5月,河北省滿城縣西南1.5公裡處的陵山,解放軍某部奉上級的命令,正在這裡進行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次施工,無意間揭開了一個千古之謎。

5月23日,當戰士們在距離山頂30米、一個朝東的地帶打眼放炮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爆炸聲過後,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崩下來多少石頭。

一名走在前面的戰士,雙腳突然失去了支撐,身體随着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應過來時,一個漆黑的洞口出現在他的眼前……施工部隊的團長王秉讓同期:“當時,放下一個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後也不知道是什麼,洞很大,”

幾天以後,一份标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現在河北省主要領導的辦公桌上。報告裡說--滿城發現了一座古墓。

鄭紹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是最先到達滿城古墓現場的兩位專家之一。

鄭紹宗:“當時我們就是半信半疑,覺得沒有這麼大的墓。挖這麼多墓,也沒有那麼大。感覺到非常神秘,就好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似的。”

從陸續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許多銅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樣的銘文。

曆史學者周長山:“中山指的是中山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中山國,一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鮮虞中山國,另一個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

鄭紹宗:“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文字是屬于金文的而銅盆上的這種文字接近漢隸了,另外,從墓裡出土的銅器,也和戰國中山國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樣屬于西漢風格,所以我們确定這座墓室西漢時期的中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中山。”

後來,考古工作者把這座墓室起名為“滿城漢墓1号墓”。

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體形制也漸漸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部分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猶如一個“古”字。

秦漢以前,墓葬形制一般采用模仿地上建築的模式。這樣設計是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漢代,根據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别采用宮殿或者房屋的建築樣式。

1号墓内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漢代諸侯王宮殿。

漢朝皇帝死後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築成巨大的墳丘,這種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

而滿城漢墓1号墓的墓室是依山開鑿的巨大洞穴,考古學家把這種墓室稱為崖墓。西漢的11個皇帝當中,隻有漢文帝的“霸陵”是崖墓。

漢文帝的霸陵至今沒有發掘。滿城漢墓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崖墓裡的墓室結構。

在西漢,隻有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中山國境内,當然就是中山王。

中山國作為諸侯國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位王執政。雖然初步認定這是西漢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會是十位王中的哪一個呢?

1968年6月15日,周恩來總理把滿城發現漢墓的消息告訴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并讓他負責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

1968年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軍工程兵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正式開始了對漢墓的發掘清理。

在岩石中開鑿如此巨大的墓室,即使用現代化的施工方法,100個人也得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以當時中山國的國力來推算,開鑿這樣的墓室人數最少也在萬人以上,用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此時,考古工作者開始詳細清理中室的出土文物。在中室的中間位置,他們清理出十幾盞造型各異的銅燈,其中一盞銅燈吸引了專家的目光。

鄭紹宗同期:“燈的底座是個匈奴人的形象,根據銅燈上的銘文,才知道這件銅燈為‘當戶燈’。”

“當戶”是當時匈奴的一種官職名稱。

據考古專家推測,這件當戶燈,制作于漢朝和匈奴之間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用匈奴人當做燈的底座,顯然是對匈奴人的一種蔑視。

墓中的這位中山王,很可能就生活在與匈奴頻繁開戰的那個時期,甚至是漢帝國衆多北方諸侯王中抵禦匈奴入侵的首領之一,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考古工作者終于發現了能證明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頸部刻有“中山内府銅钫一,卅四年”的字樣的青銅酒器。

曆史學家周長山:“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号,在位的時間隻以數計。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數……”

在中山國十位王中,隻有第一代王劉勝的在位時間最長,有四十二年之久,其餘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

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庶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劉勝為第一代中山靖王。

周長山:“據史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内”。“子女百二十餘人”

北耳室出土的十幾個大酒缸成了劉勝“樂酒”的最好佐證。經估算,這些酒缸總共可儲存幾千斤酒。看來,劉勝不僅樂酒,而且很可能還是海量。

不僅如此,整個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除了發掘出大量的青銅酒具,在中室中,還不時發現一些殘破的玉器和玉飾品,這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

玉在中國已有近萬年的曆史。到了漢代,人們不僅把玉作為财富和權力的象征,還堅信以玉護身,能使屍體保持不腐爛。

漢代的君王以及貴族死後不光口含寶珠,下枕玉璧,還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葬服從頭包到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史書中也叫“金縷玉柙”。

金縷玉衣在戰國末期大概就有了雛形。在漢代史書中,玉衣出現的次數最為頻繁。

1959年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出土了帶穿孔的玉片4000多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漢早期墓葬中,也發現了玉衣的散片。可惜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

滿城漢墓的主人是諸侯王,這也是目前漢代考古發現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麼這座漢墓中會不會出現金縷玉衣呢?

在發掘完中室後,人們始終沒有發現墓主人的棺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後室。

後室是一個用石闆搭建起來的石屋,南邊還有一個側室。裡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所覆蓋。

當清理完草木灰以後,人們發現這裡的随葬品更加豐富。

就在這時,在後室的北側,發現了幾塊散落的玉片。幾名考古隊員加快了清理工作,他們認為可能會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誰也沒有想到,在它的下面,出現了一件類似于铠甲似的東西。

鄭紹宗:“首先露出的是頭部。因為頭部比較高。下邊有玉枕。頭部已經壓成扁平狀。”

當把堆積在上面的朽木灰和金屬飾件全部清理完後,一件用金絲連綴着玉片的铠甲狀的東西出現在人們眼前。這難道就是“金縷玉衣”嗎?

1968年5月,在河北省滿城縣的陵山上,當解放軍某部秘密正在進行國防施工時,無意間發現一座西漢古墓。考古工作者根據墓中出土的文物,推斷墓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人們在墓中發現了一件用金絲穿綴玉片類似于铠甲的東西。這難道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金縷玉衣嗎?

考古發掘隊的隊員們擠成一堆,開始細細地查看出土的這件“文物”。

鄭紹宗:“當頭部露出以後,腿部也同時清理了,四肢都清理出來。當時一露出玉片,一看比較完整,大夥都不約而同的啊了一聲,說了不起,确實發現玉柙葬服了。”

在清理玉衣周圍的随葬品時,發現玉衣的東側有六十多個金豆,令考古工作者頗為疑惑。

7月22日,在周總理的親自安排下,郭沫若從北京出發驅車趕往陵山。剛一下車,郭沫若顧不上休息,便直接來到墓室。

王秉讓:“在玉衣的周圍放了六十多個金豆,郭老就判斷劉勝大概活了六十多歲。”

史書記載,劉勝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按照郭沫若的推斷,劉勝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後。

郭沫若和專家們經過分析,最終認定出土的這件文物,應該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然而,就在這時,有人告訴郭沫若,後室隻有已腐爛的棺椁,而沒有發現墓主人的屍骨。

盧兆蔭:玉衣下面沒有任何東西,并且已挖到原始岩層,也沒有發現棺椁和屍骨。

8月13日,考古隊的原班人馬開始在距離1号墓的北邊繼續發掘。果然,第二座陵墓出現了,這就是“滿城漢墓2号墓”。

2号墓的墓室結構與1号墓大體相同,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在吸取1号墓的經驗上開鑿而成的。劉勝的屍骨很有可能在這座墓中。

然而出土的許多物品都是當時女性的用品,另外還這裡陪葬武器也很少,種種迹象都表明這裡埋葬的應該是一位女性。

經過組裝的這件銅燈和劉勝墓中的“當戶”燈不同,2号墓中的這座宮燈是一個“宮女”的形象。

這座宮燈設計十分精巧,能根據需要調節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燭火的煙灰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進入身體當中,使煙灰停在燈身中,以保持室内的清潔。

河北省博物館館長谷同文同期:“基辛格看過以後,特别幽默地說,中國人真了不起,你們兩千年以前就有了環保意識。”

這座宮燈的外側刻有“陽信家”三字,陽信家的字樣共有六處。那麼“陽信”指的是誰呢?

曆史學家周長山同期:“據史書記載,陽信是指諸侯王劉揭……”

尤其重要的是燈座底部刻有“長信尚浴,今内者卧”的銘文,“長信”指的是長信宮。漢文帝時期,長信宮的主人是漢文帝的皇後窦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祖母。後來考古工作者給這件銅燈命名為長信宮燈。

1968年9月16日,在2号墓的後室一個錫制的盒子裡發現了一枚銅印。

鄭紹宗同期:“經過室内清理,發現這個印是方形的,中間有孔,叫串帶印,正面是窦绾兩個字,背面是君須兩個字。這個窦绾印經過郭老分析,後來認為窦绾是這個墓的主人。”

據此,專家們進一步推測,窦绾應該就是劉勝的妻子,即中山國的王後。而那個長信宮燈就是窦太後送給窦绾的陪嫁品。

就在考古工作者為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而歡欣鼓舞時,另一件更令人驚喜的事情在工作隊中迅速傳開--2号墓中又發現了一件金縷玉衣。

出土的這件玉衣比劉勝墓出土的玉衣略微顯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絲編綴,而是用絲織物編結而成,由于年代久遠,織物早已腐爛,又受玉璧及棺椁朽木灰所疊壓,部分玉片已經散亂。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滿城2号漢墓玉衣時,發現在玉衣裡面有墓葬主人的頸脊椎骨和四條肋骨,以及三顆牙齒,看來2号墓的主人是穿着玉衣入葬的。這更加重了人們的疑問:為什麼1号漢墓裡沒有劉勝的屍骨呢?

專家們試着打開劉勝的玉衣後,發現裡面有一些棗泥灰樣的東西,和一些牙齒,他們推斷劉勝的屍骨就在玉衣裡面,隻不過已經腐爛成灰。

原來,劉勝采用厚葬的形式,随葬品非常豐富,而動物的殘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機物,導緻屍體容易腐爛。另外,墓室中潮濕的環境也加速了這一過程。

在研究玉衣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發現,玉衣的結構很像古代戰争中士兵所穿的铠甲。

專家們發現在玉衣的制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要數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為精巧的部分。

玉衣所用的金絲一般長4-5厘米,最細的金絲直徑隻有0.08毫米,隻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細度,分布在手套各處。

按照現在的工藝水平推算,西漢時代制作這樣一件玉衣,一名熟練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費十餘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夏長生原是定州博物館的副館長。1991年,他接受了複制金縷玉衣的任務。曆經數載,終于複制成功了第一件現代的金縷玉衣。

夏長生家中的這件玉衣,由于是複制品,隻能用細小的銅絲來代替金絲,而在漢代的史書中,對玉衣用什麼樣的金屬絲都有着嚴格的規定。

漢代人認為玉能保持屍體不腐爛,而在滿城漢墓一号墓和二号墓中結果卻恰恰相反。而且玉衣價值連城,反而更容易招來衆多的盜墓賊。

據《三國志·魏文帝本紀》記載,“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

同時玉衣的減少還因為它的制作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金縷玉衣。與此相印證,今天的人們,再也沒有從魏晉以後的陵墓中發現金縷玉衣。

滿城漢墓出土的上萬件文物中,金縷玉衣無疑最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劉勝墓中出現了大量的兵器。這些兵器,可以使我們想見當時中山國軍隊武器配備的精良。

出土的這幾根金針和銀針,是針灸九針中的幾種。它們也是我國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古代金屬醫針,可見漢時的針灸水平的是相當高的。

與醫針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醫療器具。

1968年9月19日,兩座漢墓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

滿城漢墓的發掘打破了考古界多年的沉寂。

在陵山上,除了劉勝夫婦的1号墓和2号墓,還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這些小墓分别是劉勝妻妾或者子孫的附葬墓。

有專家推斷在這些附葬墓的不遠處,很可能還有一座隐藏在山岩中較大的墓室。因為陵山的某些地段的地貌特征與1号墓和2号墓極為相似。

也就是說,陵山上或許還有一座神秘的3号墓。

金縷玉衣還有另外幾件陪葬品:玉蟬、玉豬和9個門塞。

玉蟬出自漢代。古人認為,蟬從地下爬出來變化的,不吃東西隻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因為蟬可以從地下爬出來,所以被人認為可以重生,所以一般含在嘴裡。

玉豬握在手裡。豬是農耕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農耕文化的金錢,而玉又價格不菲,所以古人經常來用它陪葬。

門塞是分為9個玉,分别塞住的是眼睛、鼻子(2片)、鼻孔(2個)、耳朵、嘴、生殖器和肛門。

“金縷玉衣”是什麼現存哪個博物館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殓服,大緻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館藏地點:河南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商丘博物館、徐州博物館、臨沂市博物館。

出土地點:河南、江蘇、河北、安徽、山東。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擴展資料:

金縷玉衣之最: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并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

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隻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并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窦绾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我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隻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在徐州博物館麼

是的。

徐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縷玉衣最為引人注目。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殓屍用具,用金屬絲或絲線将玉片連綴而成,也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

已出土的玉衣資料顯示,西漢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是金縷,也有使用銀縷、銅縷和絲縷者。這件金縷玉衣1994年至1995年間出土于獅子山楚王陵,墓主人應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

擴展資料

用于制作玉衣的玉片總數為4248片,用于穿綴玉片的金絲重1576克。。玉衣片形狀多樣,在四角或周邊鑽孔,表面經過打磨抛光。所用全部為新疆上等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

2001年徐州博物館對玉衣進行修複,修複後的玉衣由頭罩、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褲管等十餘部件組成。該金縷玉衣也是目前國内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制作工藝最精的玉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武漢博物館重開國慶免費看最精美金縷玉衣

徐州博物館金縷玉衣在第幾層

徐州博物館的金縷玉衣展示在二樓展廳。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殓服,大緻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它是用金屬絲或絲線将玉片連綴而成,不僅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還體現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藝和無盡創意。徐州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尤為特殊,它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于1995年在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曆史悠久,極具價值。

這件金縷玉衣長175厘米,寬68厘米,由4248塊玉片和1576克金線精心制作而成。玉片均來自新疆和田玉,玉質白潤,呈半透明狀。金縷的直徑有四種規格,工藝之精湛可見一斑。然而,這件玉衣在出土時已嚴重散亂,許多玉片在抽金絲時被損壞,但幸運的是,在2001年徐州博物館對它進行了精心修複,讓它重現了往日的風采。

因此,如果遊客想要親眼目睹這件瑰寶,隻需前往徐州博物館的二樓展廳即可。在那裡,你可以近距離欣賞到這件由金線和玉片連綴而成的、閃耀着古人智慧光芒的金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