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慈禧太後在紫禁城是住什麼
鹹豐二年(1852年)五月初九進宮,居儲秀宮麗景軒,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1861年至1884年,居長春宮,有時在養心殿後殿西耳房燕禧堂居住。1884年至1894年,再居儲秀宮,并将儲秀宮與翊坤宮打通。1894年至1900年8月14日,住甯壽宮樂壽堂,以西暖閣為寝室。
1852年至1860年,随鹹豐帝居住于圓明園,寝宮為天地一家春(毀于英法聯軍);1860年至1861年,居避暑山莊煙波緻爽殿西暖閣;1888年起,每年夏天居頤和園,冬日反居儲秀宮或西苑,偶爾在頤和園過冬。
1888年至1900年,居西苑(今中南海)儀銮殿(庚子回銮後更名海晏堂,民國時期改名居仁堂,今不存);1902年至1908年,居西苑(今中南海)儀鸾殿(今懷仁堂)。
擴展資料慈禧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号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1853年,晉封懿嫔;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1857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并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号慈禧。
聯合慈安太後、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愛新覺羅·載湉繼大統,年号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4年,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于光緒,退隐頤和園;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溥儀繼位為帝,尊慈禧為太皇太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慈禧
明朝皇後住哪個宮
永壽宮、鐘粹宮、承乾宮、鹹福宮、長春宮等。
1、永壽宮
永壽宮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築。屬于内廷西六宮之一。位于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
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明代妃嫔、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後曾在這裡短暫居住,後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後因乾清宮發生火災,萬曆皇帝也曾住此宮,并于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國内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
順治皇帝恪妃,乾隆帝孝儀皇後,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後,即孝聖憲皇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并詣永壽宮問安。
2、鐘粹宮
鐘粹宮,内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鹹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鐘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鐘粹宮。
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宮門内添加垂花門、遊廊等。
鐘粹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鐘粹門,前院正殿即鐘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鬥拱,彩繪蘇式彩畫。
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内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内懸乾隆禦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
鐘粹宮明代為妃嫔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鹹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欣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
鹹豐帝孝貞顯皇後(即東太後慈安)自入宮即在鐘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3、承乾宮
承乾宮,北京故宮的内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甯宮,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承乾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鬥栱,内外檐飾龍鳳和玺彩畫。
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菱花扇門、窗。室内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内懸乾隆禦題“德成柔順”匾。
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明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明朝崇祯皇帝的寵妃田秀英就居住在這裡。清朝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乾隆帝孝儀純皇後,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佳貴妃),鹹豐帝雲嫔、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4、鹹福宮
鹹福宮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于故宮内廷西六宮之一,為後妃所居,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
鹹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寝宮。明朝在此居住過的後妃有萬曆皇帝的李敬妃。
乾隆年間,改此宮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于鹹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
此後鹹福宮一度恢複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皇帝住于鹹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内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甯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複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鹹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将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闆,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内則”匾。
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寝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
廊内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後抱廈,為長春宮院内的戲台。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後殿相通。
後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後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嫔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春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鹹福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永壽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承乾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鐘粹宮
故宮裡皇後住在哪個宮殿内
坤甯宮。
坤甯宮位于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屬于北京故宮内廷後三宮之一,位于交泰殿後面。坤甯宮宮名字出自《道德經》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在古代皇後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後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後是坤,皇後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後的寝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甯這一句,故名坤甯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宮名乾清宮。
坤甯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甯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甯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璧之意。
擴展資料:
坤甯宮是皇後的正宮,坐北面南,正面九個開間,算上兩側的小間,現在看到的是11個開間。坤甯宮與交泰殿、乾清宮坐落在同一高台上,平面呈長方形,兩層屋檐,庑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在建築結構上,後庭大院的門比較多:東西庑牆各有五座門,其中乾清宮各兩座門,交泰殿各一座門,坤甯宮各兩座門——主要是為帝後、妃嫔、宮女、太監等出入内廷方便。
實際上,皇後并不都住坤甯宮。明代皇後住在坤甯宮,清代皇後大多住在東西六宮,但坤甯宮作為皇後正宮的地位始終沒變,所以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還是在坤甯宮。
正如東西六宮雖為妃嫔所居,但皇太後、皇帝、皇後也有居住的;同樣,坤甯宮為皇後寝興之所,但妃嫔也有在此居住的。
黃宗羲《棗林雜俎》記載:湯溪(今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戴氏選侍,曾住坤甯宮,三次被禦幸。弘治十年(1497年),太監甯某來縣,宮人手書寄問母、弟安否,離别思憶之情凄然滿紙。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皇帝的洞房——坤甯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坤甯宮
清朝皇後一般居住在哪個宮
清代的皇後并無特别固定的居所。
清朝的皇後大多在東西六宮有自己的住所,皇後一般是住在儲秀宮。但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後是個例外,她生前住在長春宮。
擴展資料:
儲秀宮是慈禧一生中最重要的宮殿。慈禧五十大壽移居儲秀宮是值得推敲的。根據《宮女談往錄》對慈禧太後近侍宮女何榮兒的推測轉述,第一,慈禧在這裡發迹,她唯一的政治本錢同治皇帝,便是在儲秀宮的後殿出生的,是抓權的真正政治資本。
第二,慈禧十七歲入宮,她的青春都埋葬在此,處處都有記憶。第三,對鹹豐帝的眷戀,念念不忘先皇帝對自己的雨露之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儲秀宮
慈禧在故宮的居所
慈禧初入紫禁城,身份是蘭貴人,居住在儲秀宮。慈禧先在儲秀宮住了八年。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城,慈禧和鹹豐匆忙逃往熱河。慈禧從熱河回京,發動辛酉政變,改住長春宮。和慈禧一并住進來的,還有慈安太後。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鐘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了慈禧一人的居處。
1884年五十大壽,再度搬回儲秀宮。這一次,慈禧把儲秀宮改名為麗景軒,和翊坤宮打通,連作一片,成了穿堂殿。慈禧一人獨占兩個宮院,足以證明她一手遮天的地位。
另外光緒年間,慈禧曾短期居住在甯壽宮。
晚年的慈禧離開了紫禁城,居住在頤和園樂壽堂。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青山綠水,風景绮麗。這裡是慈禧一生中最後的居住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