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下酒什麼意思(漢書下酒的典故)

biang 中華百科 713

本文目錄

  1. 讀漢書下酒的下一句是什麼
  2. 據說《漢書》可以下酒(一)
  3. 漢書下酒釋義
  4. 漢書下酒,秦雲炅河
  5. “以《漢書》下酒”是何典故

讀漢書下酒的下一句是什麼

讀漢書下酒蘇舜欽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飲一鬥為率。公使人密觇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徂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杯。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與,其難如此。”複舉一大杯。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鬥不足多也。”

譯文

據說,宋代蘇子美十分愛好喝酒。他住在嶽父家中,每天晚上讀書總要飲一鬥酒(鬥,古代盛酒器)。他嶽父很奇怪,就去偷偷地看他,隻聽他在朗讀《漢書·張子房傳》。當讀到張良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指随從待衛之車),就拍案叫道:“惜乎夫子不中!”說完就滿飲一大杯。又聽他讀到張良漢高祖說“此天以臣授陛下”時,他又拍案叫道:“君臣相遇,其唯如此!”說完又滿飲了一大杯。他嶽父看到這種情景後大笑道:“有這樣的下酒物,一鬥實在不算多也。”

人物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年),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屬四川),生于開封。宋代文人、詞家。早年與其兄舜元等提倡古文。27歲中進士,曆任大理評事、集賢校理等職。後罷職,居蘇州,作滄浪亭以自适。有《蘇學士集》。

據說《漢書》可以下酒(一)

記得有一回逛當當,無意中看到某位網友的評論,說“《漢書》是可以下酒的”。好奇之餘幹了兩件事兒,一、立馬下單購入《漢書》一部;二、百度搜一下“《漢書》可下酒”是出自哪個典故。兩天後,貨到了。

那麼,關于“《漢書》下酒”這個典故,筆者也在網上找到了相關的記載。說是宋朝有個名叫蘇舜欽的人,在他嶽父家讀書,邊讀邊喝酒,拿《漢書》當下酒菜。讀到《張良傳》中狙擊秦始皇的片段,書中寫道:“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蘇舜欽拍案歎道:“可惜啊!居然沒打中!”遂喝一大杯酒。接着,又讀到張良對劉邦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舜欽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難如此!”遂又喝一大杯酒。他嶽父聽說他拿《漢書》來下酒這件事情後,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鬥不足多也。”

古人讀史佐酒,此正反映了古典史書的魅力。筆者喜好讀史,也常常為一些精彩生動的橋段所打動。印象比較深的如《史記·項羽本紀》、《後漢書·光武帝紀》、《三國志·魏書·龐德傳》、《閻溫傳》、《三國志·吳書·張昭傳》、《周瑜傳》、《晉書·宣帝本紀》、《魏書·世祖本紀》、《崔浩傳》、《隋書·韓擒虎傳》、《新五代史·死節傳》等等,當中有許多情節都非常之生動、精彩。

古史文字簡練,言簡意赅,往往輕描淡寫幾個字就可以把一個事件給描述完了。這也是文言文的特色。例如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提到,劉備曾為呂布所擊敗,投奔曹操于許都。一次,曹操同劉備喝酒,席間“曹公從容謂先主(即劉備)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這段原文的記載,便是有名的“煮酒論英雄”故事。

這個故事在小說中被描寫的繪聲繪色,格外精彩。而史書中的叙述則是非常簡單的,僅34個字。但是,字數雖少,神形具備。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權在握,睥睨天下英雄。面對來投的劉備,曹操以禮待之,是欲收天下豪傑之心也。酒席間,一個“從容”的表情,反映出當時曹操的态度是認真的、煞有其事的,并非開玩笑(也許是他裝出來的);一個“唯使君與操耳”、一個“不足數也”,恰恰反映了其對劉備的重視(陰謀論則認為曹操是在試探劉備)。正因為曹操的态度從容,以及他給出的極高評價,緻使劉備慌得掉了筷子。這裡一個“方”字用的極妙。

這裡的“方”,就是“剛要怎樣怎樣”的意思。劉備和曹操飲酒,剛想舉筷夾菜,就聽到曹操認認真真的講了這一番話,驚得他筷子都拿不住了。“方”字恰如其分的把當時那一瞬間發生的事情給很好的鍊接了起來。仿佛曹操話語一畢,劉備的筷子就已經落到了地上。(至于劉備慌張的原因,想必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不想讓曹操看出自己有雄心壯志。萬一被曹操視為對手,那以當時劉備的實力,是根本無法與之角逐的。所以劉備要裝孫子。小說中之後還有一個打雷的情節,劉備利用那一聲雷鳴巧妙的蒙混過關了。其實,掉筷子是真,怕打雷是假。)

這便是古代史書的妙處:簡簡單單幾個字,就把人物的神态、動作、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描繪的淋漓盡緻。類似的記載不勝枚舉。

(未完待續)

漢書下酒釋義

這則故事講述了蘇舜欽晚讀《漢書·張良傳》時,每有感慨便飲一大杯酒,嶽丈杜衍疑惑後私下探查發現此事。杜衍笑道:“有這樣的下酒物,飲一鬥實在并不算多。”此故事流傳于元人陸友仁和明人何良俊的著作中。明代吳從先亦提到這一故事,并以其他史書與《漢書》比較,稱蘇舜欽讀《漢書》下酒,百鬥不足多。這一現象揭示了《漢書》作為正史的普遍文化影響和獨特魅力。

“讀書下酒”體現古人文心的豪放與浪漫。明代文人沈璜在詩中寫道:“讀書有此下酒物,秫田可釀錢可沽。”表示欣賞詩畫作為“下酒物”。清初名臣陳廷敬在《于成龍傳》中提到讀唐詩下酒的情形,表明藝術氣氛與醇酒之香冽相接近,容易理解。然而,讀史下酒似乎不近情理,但《漢書》因其古闆嚴謹的風格,成為名士風範的标志之一。

《漢書》中的《項羽傳》和《張良傳》記述,本自《史記》。顧颉剛先生指出,《史記》的最精彩及價值最高之部分包括楚、漢之際和武帝之世。楚、漢之際,談集材于口述,形成多方面的記述,是保存這一時期史事的首要功臣。史事本身的魅力和《漢書》叙事的完美,共同構成了《項羽傳》和《張良傳》與“牛角”、“酒壺”合構為故事的重要條件。

“《漢書》下酒”已成為遙遠古事,現今讀史書不再如《史記》、《漢書》等“如此下物”。然而,如果有人著書既“生龍活虎,繪聲繪色”,又“震撼一世,叱咤千古”,我們自然應當誠心祝賀,為之“滿飲一大白”,“複舉一大白”!

擴展資料

蘇舜欽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飲一鬥為率。公使人密觇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徂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不中!”遂滿引一大杯。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與,其難如此。”複舉一大杯。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鬥不足多也。”

漢書下酒,秦雲炅河

“漢書下酒,秦雲炅河”,初看到這八個字,不理解其中含義。遂百度之,這是兩個典故。

粗略理解了這八個字的含義,更加感覺漢字的博大精深,不隻是說說而已。突然有一個想法湧上心頭,以後每來一次碑林,都像今天這樣,或相逢一副對聯,或一對佳句,或一個字,或一個人……

每天都有新氣象,就是好的。

“以《漢書》下酒”是何典故

據說,宋代蘇子美很喜歡喝酒看書。他住在嶽父家中,每天晚上讀書總要飲一鬥酒(鬥,古代盛酒器)。他嶽父很奇怪,就去偷偷地看他,隻聽他在朗讀《漢書·張子房傳》。

當讀到張良狙擊秦始皇,卻沒有擊中秦始皇,隻是砸中随從待衛之車,就拍案叫道:“惜乎夫子不中!”說完就滿飲一大杯。

又聽他讀到張良漢高祖說“此天以臣授陛下”時。他又拍案叫道:“君臣之間的知心,就想這樣啊”說完又滿飲了一大杯。

他嶽父看到這種情景後大哈哈大笑地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鬥實在不算多也。”這就是以《漢書》下酒的典故。

擴展資料:

蘇舜欽( 1008-1048年),字子美,開封人,北宋詩人,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據說因支持範仲淹的慶曆革新,被人借故誣陷,罷職後閑居蘇州。

後來複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蘇舜欽在對詩歌的政治作用的認識上,與梅堯臣是一緻的。

他大力贊揚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詩能“警時鼓衆”,而嚴厲批評“以藻麗為勝”的文學風氣。而且如前面所說,他還提出過“文之生也害道德”頗為極端的意見。

實際上蘇舜欽為人性格偏于豪放開張,并不帶有道學家的氣息,他的這些主張與他在仕途上積極進取的欲望有重要的關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書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