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自從新中國成立,總共發行那些紀念性玉玺
中國成立後,從未發行過紀念性玉玺。
所謂的紀念性玉玺都是個别公司的商業行為。也不具有收藏價值。
玉玺專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古代印、玺通稱,以金或玉為之。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隻能稱為印。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玺。”
李商隐《隋宮》詩:“玉玺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有哪些明星老家是鹽城的
唐學琴。。。(老藝術家)
伏明霞祖籍鹽城
劉翔祖籍鹽城
陳琳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渎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将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内,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于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拟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于1236年。幼年随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内),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佥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内)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甯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玺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裡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迹;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于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于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号大周,年号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時年47歲,葬于吳縣斜塘。
卞元亨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曆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号柏門老人,死于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谷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曆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樸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歲。
王艮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号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将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恕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号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于世。
宋曹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号射陵,鹽城郊區北宋莊人,生于1620年,卒于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鈎《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着隐居生活,自号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柳敬亭明末清初大說書家,他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生于1587年。15歲時為避仇而流落江湖,息于柳樹下,故改姓柳,名蓬春,号敬亭。他起初自學成才,很有說書本領;後來拜松江說書名家莫後光為師。在名師指點下,大有長進,技藝精湛,在南京秦淮河開業說書,聲名大振,擅說《隋唐》、《水浒》、《三國》等書,後來成了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吳嘉紀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字賓賢,号野人,别号陋軒,生于明朝萬曆46年(1618年),布衣出身,東台安豐人。他雖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但不以為苦,喜讀書,愛寫詩。由于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之中,因此他的詩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生活,對老百姓的痛苦深切同情。明亡後,他從事抗清愛國文學活動,有許多詩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痛斥了清軍的暴行,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迫害,他的《陋軒詩集》被列為禁書。他死于康熙23年(1684年),葬于梁垛開家舍,清内閣中書汪懋麟為他作基銘刻石。吳嘉紀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很有成就的貧民詩人,其著作《陋軒詩集》共收入他寫的詩1091首。
葛天民明朝抗倭英雄,字田純,東台人。明朝天啟年間貢生,曾任福建福清縣丞、山東經曆等職。後解職回鄉,時值倭寇(即日本海盜集團)入侵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葛天民為保衛家鄉,組織鹽民、農民、居民數千人智鬥倭寇。當時倭寇用的武器是“倭刀”,隻宜近戰,他就動員民衆用長毛竹削尖為竹槍刺,抗擊敵人;倭寇腳穿皮鞋或木屐,他就動員民衆在要道上撒上豌豆,黃豆。倭寇一到,腳踏豆子,一走一滑,紛紛跌倒,此時埋伏在路旁的民衆四處出擊,用長竹槍刺,倭寇用倭刀亂砍,因刀短傷不到人,反把竹竿越砍越尖,大家對準倭冠直刺,這一仗殺得倭寇大部死傷,隻剩少數殘寇狼狽逃竄,以後,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侵犯了。後人為紀念葛天民的抗倭功績,為他立了墓碑。
王之桢明末清初抗清名人,字筠長,鹽城人。明末貢生,他精通經史,博學多才。1644年,明崇祯皇帝自缢,清兵入關,著名抗清愛國将領史可法督師揚州,抵抗清軍,設招賢館,廣收人才,王之桢前去,積極輔佐史可法,獻了著名的抗清十策,深得史的賞識,在幕中掌握機密文書。當清軍包圍揚州、勸史可法歸降時,王之桢挺身而出,以史的名義回答清軍頭領多爾衮,申明大義,嚴詞拒降。這封《答多爾衮書》十分著名,一直為後代傳頌。
徐铎清朝書法家,字令民,号南岡,又号楓亭,鹽城徐馬莊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後奉旨校士山東,在濟南府儒學傳集學官弟子宣講,勉以讀書立志,研求經濟;後來為湖南正考官,曾出守雲南,又升山東按察使,後擢布政使,是著名書法家,在山東指導曲阜孔繼涵、孔繼涑兩兄弟的書法,使之大有長進。據考,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的二孔,就是指這兄弟兩人。
馮道立清朝水利專家,字務堂,号西園,東台時埝人,生于乾隆47年(1782年),死于1860年,終年79歲。青年時代他目睹家鄉常鬧水災,便立志治水為民造福。他認真研究水利,常到實地勘察,參加過許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一次去勘察,3年未歸,甚至途中路過家門而不入,大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他為治理裡下河地區的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為家鄉辦了許多好事,深得民衆的稱贊。他一生寫有許多水利專著,如《淮揚治水論》、《淮揚水利圖說》(内有《七府水利全圖》7幅),系統地科學地提出了根治蘇北地區、特别是裡下河地區水患的具體方案,還有《勘海日記》、《束水刍言》、《測海蠡言》(後附《攻沙八法》),是他幾十午治水經驗的總結,實用價值極大。
徐開業清朝狀元,字健庵,号丹岑,響水縣六套人,生于乾隆53年(1788年)。嘉慶25年(1820年)武科應試,他中頭名狀元,大魁天下,年值33歲,曆任禦前一等花翎侍衛、陝西都阃府宜君營參将等職。皇帝授予他武功将軍,晉封武顯将軍,其夫人被封為一品诰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關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徐開業不僅是武狀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精通文學,寫有許多名詩。可說文武雙全,名揚天下。
陳玉澍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原名玉樹,字惕庵,建湖縣上岡鎮人。清光緒14年(1888年)考中舉人。他愛好寫詩,其詩中充滿愛國激情,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時,他一連寫了幾十首詩,痛斥日本的侵略行徑,抨擊清政府的反動無能,歌頌為國捐軀的将士。其詩中還洋溢着唯物論的戰鬥精神,如《戲題寺壁》、《七夕》都很有名。他擁護當時的維新變法,著作有《蔔子午譜》、《後樂堂文鈔〉等。
宋澤夫民國革命志士,名潤,原名殿康,字澤夫,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于鹽城宋村。他自幼勤奮讀書,青年時便有革新之志,反對清政府,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抵制袁世凱,傳播革命思想,創辦教育事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動政策,宋澤夫在《新公報》上發表《青天白日哪裡去了?》、《國喪》等文章,痛斥蔣介石的“烏天黑日”。抗戰爆發後,他慨然出任第五戰區鹽城抗日總動員委員會會長,發動群衆抗日。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後,他欣然出任鹽城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竭力擁護共産黨,共商抗日大事。後不幸被捕,遭嚴刑拷打,但甯死不屈,大義凜然,表現了“殺頭現成,改口不能”的英雄氣概。後被營救出來,出任鹽阜區首屆參議會副會長。病危中,他還告誡探望者:“一條路,靠共産黨”,臨終際,猶高呼“抗日殺漢奸!”1942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葬于宋村。宋澤夫先生逝世後,中共鹽城縣委敬獻挽聯“敢說敢言敢怒敢罵嫉惡如仇臨終猶高呼殺敵,有氣有節有愛有憎剛毅可風迂難競不屈寇庭”,并決定把鹽城中學改名為澤夫中學。陳毅園志曾稱贊宋澤夫是“蘇北的魯迅”。現在,市暨鹽都縣政府還決定修建宋澤夫陵園。
胡啟東愛國民主人士,原名應庚,鹽城張本村人,清光緒15年(1885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他自小認真求學;青年時代才氣橫溢,工詩善文;辛亥革命成功後,他當選國會衆議院議員,是一位反袁世凱、斥段祺瑞、拒曹锟的勇士。抗戰時期,他在鹽常與劉少奇、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商讨抗日大事。生平著有《鞍湖文存》3卷、《鞍湖詩存》l卷等,并主纂《續修鹽城縣志》4卷。1957年2月1日逝世于北京,葬于八寶山公墓。胡啟東為人正直,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戰士。
印鸾章愛國文人,其筆名印水心,1883年生于鹽城,北京大學畢業,曾任北大教授,1909年到上海工作,先後擔任過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國圖書公司校理,《神州日報》、《民權報》、《新聞報》主筆及上海廣學會編輯,他翻譯和校刊過100多種書籍。1919年他為家鄉編寫了《鹽城縣鄉土地理》和《鹽城縣鄉土曆史》,為鹽城當時中學教材,深得鹽城教育界的好評。他在”文革”中病逝于蘇州。
張逸笙愛國人士,字延壽,1875年生于鹽城。他青年時代立志從事新學。清宣統元年始,先後任省咨議局議員、省議會議員、省參議會第一科長、省議會秘書長等職。民國15年回鄉,在鹽擁護抗日、支持解放戰争。新中國成立後,他當選為江蘇省人民代表,曆任蘇北人民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館員等職。他還是鹽城書法名家之一。
汪同塵清末至民國期間從事教育事業和古文學研究的學者,原名家材,又名恸塵,東台鎮人,生于1891年,清末舉人。他青年時代就有遠大抱負,立志獻身于民族振興事業。他思想進步,剛正不阿,一生從事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愛國民主活動,做過中學教員、中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監察院首席秘書、編輯、大學教授等。他不慕功名,以教育和治學為己任,不遺餘力,他作的《甲骨文字正解》是一部巨著,還有其它許多著作。1941年5月3日,日本飛機轟炸重慶,他不幸遇難,時年50歲。
周滌欽抗日時期畫家,名潔,字滌欽,又字君素,在抗日時照自署别号百炸餘生,鹽城秦南人,生于1894牟。他自幼喜歡詩畫。1931年,他結識大畫家徐悲鴻先生并成為好友後,其詩畫造詣更深。“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宣傳抗日,以賣畫支持抗日,徐悲鴻熱心為他在《長沙日報》上刊登啟事,周滌欽還寫了許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詩文。1939年10月被反動派韓德勤秘密殺害,終年46歲。
喻兆琦我國著名動物分類專家,字慕韓,大豐白駒人,生于1898年,大學畢業後又到法國和德國留學,1933年回國,36歲時就任山東大學教授,次年擔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技師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是我國第一個從事蝦類分類和魚類寄生桡足蟲分類研究的專家,對我國長江流域、華北、華東、華南地區以及海南島的數百種蝦,進行了系統的分類研究,成績卓著,另有《中國蝦類志》專著。喻兆琦具有高度愛國心,當看到日本侵占我國、蔣介石采取不抵抗主義時,深感痛恨,作詩猛烈抨擊。1941年日軍侵犯白駒,已經中風了的喻兆琦由于驚悸過度,不幸逝世,年僅43歲,葬于白駒小龍河邊。
還寄萍革命幹部,原名佩琮,1908年生于鹽城西鄉廟子堡。他學生時代勤奮讀書,2l歲時在鹽加入中國共産黨,22歲任中共鹽城縣委書記。1932年他積極協助胡喬木同志回鹽創辦《朝霞》雜志。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他擔任鹽城縣參議會議員、鹽城縣第七區區長、副縣長等職。他善于團結黨外人士,與宋澤夫、胡應庚等社會上層民主人士經常交往,對當時鹽城的統戰工作多有貢獻。全國解放後,他被調往廣西,擔任過平南縣、容縣、蒼梧縣的縣委書記,梧州市市長、市委副書記等職。在“文革”中受迫害,于1967年3月19日含冤而死。
顧正紅革命烈士,濱海縣正紅鄉小顧莊人,生于1905年,1921年逃荒到上海,次年進日商紗廠當工人。他在共産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宣講革命道理,團結工人群衆,進行罷工鬥争。1925年5月,當紗廠反動頭子殘酷迫害工人時,顧正紅大義凜然,領導工人進廠交涉,競遭日本資本家搶殺,時年20歲。日本這一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五卅”運動是一次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偉大反帝運動,而顧正紅則是這一偉大運動中的先鋒戰士。
周甘塵孫中山革命軍少将旅長,他本姓丁,名紹忠,因過繼予舅父家而改姓周,東台安豐鎮人,生于1889年。1917年,他赴廣州投奔孫中山。1921年應江西都督李烈鈞的聘請,在軍官幹部學校任教育長,他詳訂教育綱要,嚴格訓練,曾得到孫中山先生很高的評價,遂提升為參謀處長。為清除江西境内北洋軍閥的勢力,李烈鈞部在開往全州行軍途中,任命周甘塵為全軍行軍總指揮。1922年6月孫中山讨伐叛軍陳炯明時,他在革命軍許崇智軍部任參謀長,同年7月又在該軍任第一旅旅長、讨陳(炯明)前敵總指揮。27日,周甘塵率部追擊陳的敗軍進至白茈花,率衛士登高偵察敵情,不幸遭伏兵襲擊,身受重傷,送香港國家醫院搶救無效,于8月8日上午去世。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親題“痛失幹城”四字祭吊,特追贈周甘塵為少将旅長。周的棺柩送回原籍,安葬在安豐下竈,今下竈小學旁。家鄉各界人士為紀念其功績,特在安豐建立周甘塵烈士祠(惜在抗戰時期被毀)。
馬玉仁高級将領,原名曰能,字伯良,1875年生于建湖馬家墩。少時家貧,以販私鹽謀生,後參加辛亥革命,擔任團長。之後卷入軍閥混戰,逐步升為師長、軍長、鎮守使、十六路軍總指揮,被授予陸軍上将銜。在這段時間,他幹了不少不光彩的事情。但當日本侵略我國時,能以國難為重,不當漢奸賣國賊,在射陽黃沙港一帶成立抗日遊擊司令部,招集2000餘人,馬自為司令,其外甥計雨亭為副司令,進行抗日遊擊戰鬥,比較激烈的有合德鎮西北和耦耕以北的伏擊戰、中心橋南的阻擊戰、通洋港的遭遇戰、以及夜襲陳洋日軍據點等。他在日、僞、頑三股反動勢力的夾攻下始終不屈不撓,在抗戰中犧牲,終年65歲。他死後的餘部由計雨亭率領參加了新四軍。
李鎮淮同盟會黃興部将,字楚江,濱海縣東坎鎮人。幼年讀書,甚是聰明。對鄉裡不平事常挺身幹預,仗義執言。辛亥革命鹽城光複後,他當選為東坎議員。後來投于黃興麾下,被委任為江北讨袁(世凱)軍司令兼第五旅旅長。後在戰鬥中不幸被俘,就義時僅32歲。
戈公振新聞學家,原名紹發,1890年生于東台縣一個貧窮的“書香人家”。他在上海《時報》工作時,從排字員、校對、助編、編輯做起,一直升到總編輯,并努力革新,創辦了多種副刊;同時專心研究我國新聞學和新聞史,積極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先後擔任了幾個大學的新聞學教授,是一位造詣精深的新聞學專家。他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論述新聞史的著作《中國報學史》,考察過歐美國家的新聞事業,編譯了《新聞學撮要》。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創辦《生活日報》宜傳抗日。1935年不幸逝世。
孫石靈著名作家,原名大河,别号奇玉,筆名石靈,1909年生于響水鎮。他早在學生時代經惠浴宇介紹加入共産黨。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社聯,從事創作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在日軍侵略我國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劇本、小說、雜文、詩歌等,進行抗日救國活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曆任南通學院輔導主任兼政治教授、上海《文藝月報》編委、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1956年去世,著有《石靈選集》。
孫蘭革命幹部,原名韋毓梅,乳名阿平,筆名姜平、餘岚、趙岚、林潭,1913年出生于鹽城縣秦南鄉三裡港劉村。1933年春,她在上海複旦大學讀書時參加了“左聯”。後轉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時,與蔣南翔等一起參加“民族武裝自衛會”,她積極參與發起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回上海從事婦女救國會工作,協助許廣平組織起“上海婦女界難民救濟會”,并由她主編公開出版發行《上海婦女》期刊。1942年春,黨派她到蘇北參加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曆任鹽阜區婦聯主任、蘇皖邊區淮安縣縣長等職。她是我國第一個女縣長。當時美國進步記者史沫特萊稱她為“共産黨的女才子”、“紅色中國的女縣長”。建國以後,她先後擔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省委侯補委員、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市委候補委員等職。在“文革”中受迫害,不幸于1968年4月8日含冤而死。
周巍峙江蘇東台人,十歲時随二舅父、我國新聞巨擘戈公振到上海,曾在鄒韬奮、李公樸身邊工作,擔任過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他是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并領導創作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其夫人王昆是我國著名的
像平民一樣生活.
像上帝一樣思考.
在對世俗的切近與超越中,
構建一種快樂的人生狀态!
人大副長:盛華仁鹽城
中央部委:
稅務副局:錢冠林鹽城
外交副長:周文重鹽城
信産部長:王旭東鹽城
統戰副長:朱維群鹽城
科工副任:張華祝鹽城
商務副長:于廣洲鹽城
供銷副任:周聲濤鹽城
央視台長:趙化勇鹽城
重慶書記:黃鎮東鹽城
湖南副省長:許雲昭鹽城
上海副市長:唐登傑鹽城
江蘇副書記:張連珍鹽城
貴州省高院長:張林春鹽城
福建高法院長:陳旭鹽城
安徽人大副任:黃嶽忠鹽城
安徽人大副任:朱維芳鹽城
江蘇人大副任:李佩佑鹽城
上海人大副任:周慕堯鹽城
上海高法院長:滕一龍鹽城
北京政協副席:朱相遠鹽城
盛華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江蘇射陽人
朱維群: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江蘇建湖人
張華祝: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江蘇濱海人
王旭東:信息産業部部長,江蘇鹽城人
周聲濤:江蘇東台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黨組書記
錢冠林:江蘇阜甯人,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
姚兵:江蘇鹽城人。現任建設部黨組成員、中紀委駐建設部紀檢組組長。
于廣洲:江蘇阜甯人。現任商務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朱相遠:江蘇濱海人。現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唐登傑:江蘇建湖人。現任上海市副市長。
周慕堯:江蘇鹽城人。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滕一龍:江蘇東台人。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審委會委員。
張連珍(女):江蘇建湖人。現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
蔣定之:江蘇溧陽人。現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李佩佑:江蘇建湖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黃嶽忠:江蘇鹽城人。現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朱維芳(女):江蘇阜甯人。現任民進中央常委,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安徽省主委。
福建省
陳旭:江蘇射陽人。現任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委會委員。
南京軍區
司令員朱文泉中将(1943.03-,江蘇響水人)中央候補委員,黨委副書記
内蒙古軍區
司令員黃高成少将(1949.07-,江蘇鹽城人)
北京軍區空軍
政治部主任
畢滄耕空軍少将(1951.09-,江蘇東台人)
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丁榮錦
江蘇鹽城東台人
武警山東省總隊
總隊長楊正武武警少将(1949.10-,江蘇建湖人)
1988年及以後以後受銜
周克玉中将(1929年3月生,江蘇阜甯人)
宋克達中将(1928年7月生,原名宋崇寬,江蘇鹽城人)
朱文泉中将(1943.03-,江蘇響水人)
吳永秀中将(江蘇東台人)
李文潮少将(1952年生,江蘇鹽城人)
黃高成少将(1949年7月生,江蘇鹽城人)
史有來少将(1942年10月生,江蘇鹽城建湖人)
畢滄耕空軍少将(1951.09-,江蘇東台人)
黃高成少将(1949.07-,江蘇鹽城人)
楊正武武警少将(1949.10-,江蘇建湖人)
大國榮耀金玉雙玺發行量
100枚。《大國榮耀·金玉雙玺》由北京工美出品,特邀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遺技藝傳承人王樹文和王希偉創作,采用非遺花絲工藝及和田玉玉雕工藝制作金玺和玉玺各一尊,造型新穎、工藝精湛。截止2022年6月25日,該玉玺已經發行了100枚,并且已經全部銷售。
你對中華和玺了解多少有哪些發行渠道
前言:現在有很多的中國人都對發行的中華和玺覺得非常有興趣,中華和玺到底是什麼呢?有哪些發行渠道呢?
一、中華和玺的相關介紹首先,從光澤度上來看,真的玉器不管是半透明還是透明的都非常有光澤,内部有少量的雜質,或者是呈現棉絮狀花紋,這都是正常的現象。而那些假的東西色澤看起來非常幹枯,灰暗沒有什麼靈氣,甚至裡面還會有氣泡。從硬度上來看,我們可以用刀劃,真的東西是不會留有痕迹的。從重量上來看真的物品手感非常重,而假的物品覺得輕飄飄的。可以懸空用線挂起來,用堅硬的東西敲擊,真的物品聲音聽起來非常清脆悅耳,而假的物品則非常沉悶。
二、相關介紹在中華玉玺裡比較知名的就是和田玉,和田玉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一般來說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區。但是和田玉雖然因為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地域上的概念,其實和田玉并不是新疆和田地區出産的,而是一類産品的名稱,和田玉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隻不過是在光緒年間才被正式的命為和田玉,所以說和田玉其實是有很長的發展曆史的。和田玉中有一塊品,珍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它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漢代皇後玉玺,足以見得珍貴。
三、發行的相關細節所以很多中國人對玉都非常感興趣,認為它可以養人,可以給人帶來好運。中國這些玉玺的發行都必須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和監管部門的有關批準,一般來說,在國家迎來盛大的節日,或者是紀念日的時候會進行發行,如果有人感興趣的人想要購買的話,可以在這段時間裡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