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畫家( ))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 顧恺之的簡介
  2.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3.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他的名著是什麼
  4. 王羲之,郦道元和顧恺之分别是哪個朝代的人
  5.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畫家!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 顧恺之的簡介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顧恺之的簡介

1、顧恺之是東晉時期的畫家。

2、顧恺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是東晉時期最傑出的畫家,我國如今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國畫作品就是顧恺之的《女史箴圖》,原作已轶失,現存唐代摹本,收藏于大英博物館。

3、顧恺之見多識廣,才思廣博,擅長寫詩作賦和書法,尤其擅長繪畫,主要精通畫人物畫和山水畫。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顧恺之是東晉時期的畫家。

顧恺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顧恺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恺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恺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顧恺之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一位重要的畫家,他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繪畫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他的名著是什麼

顧恺之(約346~407)姓名中文名稱:顧恺之又名:字長康朝代:東晉生卒年: 346-407國别:中國籍貫:江蘇無錫代表作美術圖片:洛神賦圖卷(局部)類别:古代畫家生平簡介在中國繪畫史上,魏晉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長期南北戰亂,朝代頻繁更替,使當時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躍,促進了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石刻、磚刻以及漆畫等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開宗立派的專業畫家、書法家,作為奠基中國繪畫理論基礎的“六法論”也在這一時期提出。在繪畫上,被尊為畫祖的顧恺之和他的卷軸畫最具有代表性。(346-407)〔東晉〕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繪畫嘗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甯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轟動一時。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謂别出心裁,其對此自雲:“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雲:“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恺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恺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又通畫理,著《論畫》一篇,對後人頗有啟迪。畫迹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鸷鳥圖》《凫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傳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為宋人摹本),現均藏故宮博物院。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曆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于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恺之的作品無真迹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恺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态和性格特征,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内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恺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恺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千岩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蒙茏,若雲興霞蔚”等,細緻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顧恺之(約346一407),東晉畫家。字長康,小字虎頭,無錫人。工詩賦,擅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有很大影響。現存古畫珍品《女史箴圖》。顧恺之轶事才絕、畫絕、癡絕東晉時期有一名大畫家,叫做顧恺之,才華洋溢,畫作出色,能創作,能評論,畫起畫來,廢寝忘食,如癡如醉,時人稱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顧恺之的人物畫堪稱一絕,但每次快畫完的時候,偏偏不把畫中人物的眼睛點上,有時一擱就好幾年。别人問他為什麼,他答說,因為他畫人物,特别注重傳神,而傳神的關鍵,就在于眼睛,身體外形的美醜并不重要,所以眼睛必須仔細處理,不能随便點上。眼睛一點,點來一百萬顧恺之有一次給人畫扇面,扇面上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沒點上眼珠,他就把扇子還給人家。扇子的主人問他為什麼不畫上眼珠,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怎麼能畫上眼珠呢?點了上面的人就要說話,變成活人了。”關于顧恺之畫眼點睛,還有這麼一段故事:晉哀帝興甯二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回響不太熱烈,眼見修建計劃無疾而終,顧恺之卻慷慨的認捐一百萬錢。顧恺之不是什麼有錢人,他哪來的一百萬?誰都不相信他辦得到,但看他話講得那麼滿,似乎胸有成竹。顧恺之要求寺僧,把寺裡一面牆粉刷潔白,讓他在裡面作畫。他閉門一個多月,畫了一幅“維摩诘居士像”,畫作大體完成,隻差眼珠沒點。就在準備點睛當天,顧恺之請寺僧打開城門,讓民衆參觀,并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十萬,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随意樂捐。頭一天,許多人為了争睹顧恺之“開光點眼”,湧入瓦官寺。顧恺之當衆起筆點睛,說也神奇,隻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龍活現。民衆聞訊而來,很快的,一百萬錢便湊足了。這幅維摩诘壁畫像也就成為他的名作。用飛白掩飾眼疾顧恺之是這麼的聰明。有一回,他為殷仲堪畫像,殷先生有眼疾,畫出來不好看,他不願入畫,顧恺之再三保證,畫出來包君滿意。怎麼畫呢?顧恺之用“飛白”的技巧作畫。飛白指的是筆畫露白,仿佛枯筆所寫,顧恺之用飛白的巧妙手法處理殷仲堪的眼睛,既傳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贊歎不已。

王羲之,郦道元和顧恺之分别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将軍郦範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顧恺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

顧恺之是哪個朝代的畫家!

顧恺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恺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恺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恺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