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含道映物 澄懷味象名詞解釋
整句是“聖人食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含道映物丶澄懷味象”道出了道家對道的體驗的水平高低。食道映物是得道聖人境地,澄懷味象是賢者丶次聖人境地。
含道映物,(聖人)得道後,心海不起波浪心如明鏡,所以能映照萬事萬物。注解:
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為
“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
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澄懷味象,(賢者)澄心靜慮,讓心平清,仔細品味心海上細微萬千波浪。(如此慢慢提升自到“緻虛極,守靜笃”入聖含道映物。)
澄懷味象解釋
“澄懷味象”解釋為:隻有懷着虛靜的心,才能很好體會審美對象。
澄懷:指虛淡空明的心境;味:指審美享受,審美愉悅;象:指自然山水的審美形象。也就是說,觀賞山水,引起無限的情思,目的隻不過是讓精神愉快罷了。
鮮明地突出了人的審美的愉悅功能,強調把握審美的主體意識的絕對意義,強調個體審美的自由和及其個體審美認識的價值,強調徹底擺脫“緻用”與“比德”的束縛。
出自南朝畫家宋宗炳《畫山水序》,是宋宗炳的美學觀點,原文節選如下:
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遊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
白話譯文:
古聖人的學說雖然隐沒于中古之上,距今已千載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心意去探索到;古聖人的思想意旨,雖然很奧妙,又隐微難見于物像之外,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用心研究書策而了解到。
況且是親身盤桓于山水之中,又是反複地觀覽,以山水的本來之形,畫作畫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來之色,畫成畫面上的本來之色呢?
擴展資料:
《畫山水序》中”澄懷味象“觀點的意義:
在我國繪畫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中先結合古代聖賢愛山水的“仁智之樂”和山水是“道”的體現,總言山水之美;繼而表明自己創作山水幽的緣由,接着又闡明山水畫之能成立及其意義。
論證了用透視法以“存形”的原理,及更進一層的“栖形感類,理入影迹”;最後以“暢神”言山水畫的功能、價值,表明其所具有的精神解脫意義。
第一次将形神論,從人物畫引入山水畫理論,不僅對宋代山水畫論産生影響,而且使形神論在造型藝術領域具有普遍意義。宗炳是從佛學眼光提出“山水質有而趣靈”、“山水以形媚道”的觀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澄懷味象
含道映物 澄懷味象什麼意思
“澄懷味象”解釋為:隻有懷着虛靜的心,才能很好體會審美對象。
澄懷:指虛淡空明的心境;味:指審美享受,審美愉悅;象:指自然山水的審美形象。也就是說,觀賞山水,引起無限的情思,目的隻不過是讓精神愉快罷了。
鮮明地突出了人的審美的愉悅功能,強調把握審美的主體意識的絕對意義,強調個體審美的自由和及其個體審美認識的價值,強調徹底擺脫“緻用”與“比德”的束縛。
出自南朝畫家宋宗炳《畫山水序》,是宋宗炳的美學觀點,原文節選如下:
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遊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
白話譯文:
古聖人的學說雖然隐沒于中古之上,距今已千載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心意去探索到;古聖人的思想意旨,雖然很奧妙,又隐微難見于物像之外,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用心研究書策而了解到。
況且是親身盤桓于山水之中,又是反複地觀覽,以山水的本來之形,畫作畫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的本來之色,畫成畫面上的本來之色呢?
擴展資料:
《畫山水序》中”澄懷味象“觀點的意義:
在我國繪畫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中先結合古代聖賢愛山水的“仁智之樂”和山水是“道”的體現,總言山水之美;繼而表明自己創作山水幽的緣由,接着又闡明山水畫之能成立及其意義。
論證了用透視法以“存形”的原理,及更進一層的“栖形感類,理入影迹”;最後以“暢神”言山水畫的功能、價值,表明其所具有的精神解脫意義。
第一次将形神論,從人物畫引入山水畫理論,不僅對宋代山水畫論産生影響,而且使形神論在造型藝術領域具有普遍意義。宗炳是從佛學眼光提出“山水質有而趣靈”、“山水以形媚道”的觀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澄懷味象
澄懷味象
“澄懷味象”是東晉南朝時期,鐘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的。在中國繪畫美學思想史上,鐘炳率先把老莊之道和山水畫藝術聯系在一起,老莊思想進入中國繪畫領域。
鐘炳在《畫山水序》中“澄懷味象”的美學思想,改變了以往關于山水無生動之可拟,無氣運韻之可侔的觀點,積極倡導表現山水内在的氣韻之美。《畫山水序》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完整的山水畫論,繪畫藝術的一般特征,重視精神和理性是最早奠定的基礎,确定的方向,它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起點和基礎。
“澄懷”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排除外物的紛擾,尤其是功利關系,進入一種超世間、超功利的直覺狀态。保持虛靜空明的心胸以應萬物。”澄”澄清:“懷”為心靈既思維,澄清心靈與思維。“味”就是品格、品位,精神愉悅和審美的體驗。老子最早把味和美相連提出的,他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老子提倡的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既平淡的趣味,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這個美學觀點最終在中國藝術和美學史上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的品格,既平淡。
”象”是關照對象的形象,表現山水整體的靈和去趣。用審美的眼光反複觀瀾把握。
‘
如何理解澄懷味象與澄懷觀道
所謂的澄懷觀道,官方一點說就是澄清心中一切已有之見,在心無旁骛的情況,觀照宇宙裡最幽深最玄遠卻又彌淪萬物的生命本體。
澄懷觀道和澄懷味象都是出自宗炳的畫山水序,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宗炳所說的原意是通過欣賞自然山水,領會到犧身自然中的佛的神理。
其實通俗的說澄懷觀道也就是以澄清、空明的胸懷,在自然山水中見出宇宙的生命。
而澄懷味象是說要有澄清、空明的胸懷,無雜念的既要欣賞山水的形象,又要體味他們的靈趣。這都是一種審美過程。
象和道,是具體體現,自然山水的形象中隐含着宇宙生命。這樣,味象也就是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