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中國十八般兵器都是什麼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技藝,其内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于元曲。
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钺、鈎、叉、鞭、锏、錘、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種兵器。
後來演變,亦稱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
十八般兵器為中華武藝和武器的象征。民間相傳古代精通者為項羽和呂布。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四種說法:
(1)指“刀、槍、劍、镗、棍、叉、耙、鞭、锏、錘、斧、鈎、鐮、扒、拐、弓箭、藤牌”。
(2)與(1)排列相同,唯後三件變為:代、抉、弓矢。
(3)指“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钺、叉、镗、鈎、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钺、鈎、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于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斧钺鈎叉镋棍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
注:(3)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隻教套路的反映。
韋陀菩薩像手裡的兵器是什麼
韋陀菩薩像手裡的兵器叫降魔杵,其姿勢方向一般有三種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義:
1、韋陀雙手合十,降魔杵橫在胸前,這是表示合十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挂單常住,這是十方叢林寺廟标志之一;
2、手中的降魔杵是觸地而立,降魔杵觸地是暗示這個寺院資金、物資雄厚猶如大地,能夠承受外來僧人在這個寺院挂單常住,也是十方叢林;
3、韋陀的降魔杵則或扛于肩上,表示此寺為子孫寺廟,不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挂單常住。
擴展資料:
韋陀菩薩是佛的護法神(佛教中另外還有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将軍,相傳韋天将軍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大神将之一,位居32員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
韋陀菩薩為佛祖的護法,也是佛法的護法,也護修行佛法的衆生,寺廟都會供奉韋陀尊天菩薩,職責是護法安僧。他将護持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為他們做護法,是賢劫中最後一位成佛者,名樓至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韋陀
杵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
杵是棒的一種,因其兩端粗,中間細,故此得名。手握中間,用兩端粗的部分打擊敵人。打兵器的打擊力與自身的重量有關,越重,打擊力越大。所以,把杵的兩端做的又粗又重。杵用木、鐵、銅等多種材料制成。有的,是以木料做芯,外包鐵皮,用以增加打擊力。也有全部用鐵制成的鐵杵,威力更大,即使打在厚重的铠甲上,也能給敵人以緻命的傷害。杵棒,為宋代之物。兩端為木芯外包鐵皮制造而成。全長約150cm,兩端打擊部的長度各為45cm左右,前端有約15cm長的鋒尖,是用來刺戳的。為進一步擴大殺傷效果,在兩端粗大的打擊部上,還安有許多長1.5cm的鐵釘。
杵和臼都是遠古使用的搗谷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許多古代的城牆,也多是采用“版築法”修建的。所以,軍隊裡就有杵這種工具。久而久之,士兵們就把杵作為一種兵器使用起來。在《武經總要》中介紹了杵棒,這種杵型打擊兵器出自宋代。在重裝甲騎兵盛行的時代,杵棒作為一種能給披铠戴盔敵兵以重創的有力武器而被廣為使用。在曆史上,曾出現了許多使用鐵杵的英雄好漢,王珪就是其中的一個。
韋陀的兵器叫什麼
韋陀菩薩像手裡的兵器叫降魔杵,其姿勢方向一般有三種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義:
1、韋陀雙手合十,降魔杵橫在胸前,這是表示合十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挂單常住,這是十方叢林寺廟标志之一;
2、手中的降魔杵是觸地而立,降魔杵觸地是暗示這個寺院資金、物資雄厚猶如大地,能夠承受外來僧人在這個寺院挂單常住,也是十方叢林;
3、韋陀的降魔杵則或扛于肩上,表示此寺為子孫寺廟,不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挂單常住。
杵攮是什麼意思
杵攮是指在傳統中國戲曲中表演武打動作時使用的兵器。它的用途主要是為了模仿戰争中的兵器揮舞、刺擊和擊打等行為。杵攮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僅可以豐富舞台上的動作表現,還可以引領觀衆進入劇情中,增強戲劇效果。
杵攮不僅是戲曲表演中的必備道具,也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社會,杵攮主要是作為戰争工具使用的。曆史上,它已有數百年的曆史,是古代武器中的一種代表。随着時間的推移,杵攮開始逐漸演化成為藝術表演中的道具,成為戲曲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雖然杵攮已經不再作為實際的戰争武器使用,但是它在文化藝術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視。在現代戲曲表演中,杵攮的演繹已經呈現出了非常高的藝術水平,使人們在欣賞戲劇的同時,也能夠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之,杵攮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它承載了中華文化多年的曆史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文化中值得我們珍惜的一部分。同時,了解杵攮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體味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