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寫一份誡子書文言文
1.文言文誡子書翻譯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甯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緻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着光陰流逝,意志随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裡,悲傷歎息,還有什麼用呢?
2.文言文誡子書《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隽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谛,體會到了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的生命哲思,所有這些,對我們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一、勤于開卷,敏于探索。《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着多讀書、讀好書,學習也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必備的素養。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幹部,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與不學習的幹部相比,往往有明顯的區别。一個不學習的幹部,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湧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也決不可能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來積聚人氣、開拓事業。一是要強化政治理論學習。這是管方向、管長遠、管本質的學習。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馬”,不注重學習,導緻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開闊知識眼界。事業無窮期,學習無窮期。領導幹部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認為随着職務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認為自己經過院校培養,有較高的學曆,知識化、專業化已不成問題;不能認為自己有實際工作經驗,底子厚實,學不學關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聯系實際。立足實際,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聯系國情和世界發展大背景,把學到的理論和知識轉化為現實中的發展對策和根本實踐,讓人民群衆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發展實惠。
二、立于清廉,緻于高遠。清廉是領導幹部的立身之本,高遠是領導幹部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内心甯靜才能戒驕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内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領導幹部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麼,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不可能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們不能忘了是***先輩給了成長成才的空間,不能忘了是黨和人民給了執政一方的權力。我們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人的光榮傳統決不能丢,思想境界決不能低,精神氣節決不能廢。一是要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掌權為民。任何時候都不忘艱苦奮鬥,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把人民群衆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二是要涵養淡泊,甘守甯靜。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餘;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級領導幹部要用一種超然的心态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幹一番事業。三是要經受考驗,廉潔自律。俗話說:“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水之魚,亡于誘餌。”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各級領導幹部不能因一時僥幸而飲恨終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節而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時刻繃緊法紀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勵,恪盡職守,率先垂範,管住自己,管住身邊人,維護自身形象以是維護黨的形象。
三、勇于開拓,敢于作為。《誡子書》中說得好:“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有為才有位,有為才有威。肩負改革發展光榮使命的各級領導幹部,不管處身于何種工作環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曆、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一是要創新執政理念。為政一方就是要對一方的民生負責,對一方的資源負責,對一方的發展負責,既要立足當前求發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長遠謀發展,為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二是要堅持集思廣益。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一個人的見識總有不足,領導幹部要以對曆史高度負責的态度,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三是要力求開拓創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守舊觀念,在服務經濟、服務發展、服務群衆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顧後、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觀念,在精心謀事、潛心幹事、專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把他山之石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改革創新與尊重群衆首創精神結合起來,做事而不“作秀”,為民而不擾民,惜民力、解民難,辦實事、求實績。
3.類似諸葛亮誡子書的文言文有哪些劉備的遺書(原)
我兒公嗣,
悲哉世也!吾行将休矣!窮朕之平生,洋洋灑灑,屈指不過數十載,然漢室未興,祖宗未耀,朕實不忍此時西去也。高祖、世祖之基業,五铢、炎劉之江山,盡托于汝手,望公嗣思之慎之,莫蹈桓、靈之轍哉!
光和末歲,黃巾犯上。父出鄉野,幸結關、張。集伍抗暴,除害安良。鐵門之劫,揚義軍之威望;張角之卒,播孤名于四海。然朝廷奸小為虐,孤未能幸賭大行皇帝之聖容。時爾父常笃行慎思,景行為賢,未嘗有隙。
半生之際,能至許昌。伴獵大行,遊駕上林。曹公辱天子之威,金箭射白鹿。汝叔父雲長欲殺之,孤止之焉。非不怒于此賊之舉,朕實不能負反賊之名也!青梅煮酒,孤遍舉天下之英豪,曹公一一否之,言天下之英雄唯孤與操耳。為掩是非,不惜失箸以作懼色,徒惹天下之蜚,父非不願為英雄也,實此時難與賊相敵也。故後來取徐州,距呂布,燒博望,淹白河,無一不深記人之慎行之要害也。亦嘗銘“敦行緻遠”四字于座右,時時戒之。
自朕登極大寶,二年有餘矣。關羽為孫吳所害,張飛遭部曲之謀,皆身首異處,幽冥難散。孤距丞相、子龍之谏,意氣用事,舉百萬之雄師,興兵伐吳。猶記本初疏散,兵紀不嚴,大将酗酒,士卒放縱,孤亦嘗笑之為冢中枯骨,小不能忍,大謀以亂,以有烏巢之火,官渡之敗。孤今與本初同出一轍,彜陵熊熊,大軍灰飛成土。幸得關興、張苞二賢侄舍命相救,否則已成吳人刀下之鬼矣。此番慘敗,乃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能善納良言所緻也!
公嗣我兒!謹記父言:人生在世,笃行為先。仁義輔之,天下定矣!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行素自由,心思散漫,距言千裡,不思進取,此為國為身者之大患矣!父敗于此,莫蹈覆轍,公嗣我兒,切記切記!
章武二年于白帝
乃父劉備立
4.誡子書原文誡子書
(讀)歲月悠悠越千年諸葛古訓代代傳
今日重溫誡子書修身立德效聖賢效聖賢
(唱)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靜ˇ以ˇ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淡薄明志甯靜緻遠甯靜緻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哎啰啰哎啰啰哎啰啰哎啰啰
非甯靜無以緻遠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學以廣才志以成學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哎啰啰哎啰啰哎啰啰哎啰啰
非志無以成學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多不接世
韬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哎啰啰哎啰啰哎啰啰哎啰啰
險躁不能治性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君子之行牢記在心淡薄明志甯靜緻遠甯靜緻遠
甯靜緻遠
5.像《為學》《師曠問學》《誡子書》的文言文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内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
Ⅰ關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曆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标”。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甯靜而緻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甯靜”求清靜,不是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緻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6.誡子書原文及翻譯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擴展資料:《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誡子書改編成童謠怎麼寫50字
誡子書改編成童謠怎麼寫50字如下:
誡子書,古人的智慧,教我們怎樣做人做事。
勤奮學習,不斷進取,堅守道德,追求真理。
誠實守信,寬容大度,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
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誡子書,我們的指南,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擴展資料: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通過書信的形式,父親或者長輩将自己的生活經驗、道德觀念和人生智慧傳授給子女,以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在我國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寫下誡子書,他們的教誨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誡子書起源于戰國時期,至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諸葛亮的《誡子書》。諸葛亮在信中告誡兒子諸葛瞻:“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器。”他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認為隻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拓寬視野,增長才幹。同時,他還提倡節儉、低調的生活态度,教育兒子要誠實守信,寬容大度,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
另一篇著名的誡子書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寫。他在信中告誡兒子韓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他強調做事要有計劃,要有預見性,才能避免失誤。此外,他還提倡勤奮學習,認為隻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誡子書不僅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工具,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承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智慧。如今,誡子書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知識。
誡子書教會我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同時,還要注重道德修養,誠實守信,寬容大度,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這些品質,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總之,誡子書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後人的指南。它傳承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智慧。我們應該珍惜這份文化遺産,将其融入現代家庭教育中,引導子女健康成長,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誡子書的說理思路是什麼
誡子書的說理思路是道理論證、對比論證,還有一點比喻論證。
全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擴展資料: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甯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甯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甯靜中研究探讨,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