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在中國哪些地方有(蝾螈産地)

biang 中華百科 808

本文目錄

  1. 中國遼西蝾螈類化石有哪些
  2. 鑽石蝾螈的主要分布地區有哪些
  3. 滇池蝾螈在中國境内滅絕的時間
  4. 中國有蝾螈嗎

中國遼西蝾螈類化石有哪些

目前在遼西四合屯這一古生物學熱點地區還沒有發現蝾螈類化石。但在其外圍,同屬于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内,包括内蒙古...鐘健遼西螈是我國最早發現的中生代有尾兩栖類,它代表一類小型的較原始的有尾類.

三燕麗蠕(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蛙類.生存于距今約'1.25億年前.它屬于盤舌蛀類,是一種尿始的無尾兩栖類.因其産地遼甯西部地區古稱“三燕”,且标本保存精美而得名.此标本體長(吻臀距)為94毫米.

在脊椎動物進化史中,從水生到陸生是一次重要的飛躍,兩栖動物就是代表這一演化階段的過渡類群。這一類群包括古生代時繁盛、現已滅絕的迷齒兩栖(1abyrinthodonts)和殼椎兩栖類(1epospondyls),以及中生代時開始出現,現在仍有現生代表的滑體兩栖(¨ssamphibians,過去譯為“無甲類”)。與其他脊椎動物門類相比,兩栖動物的化石十分稀少,尤其是對于研究現代兩栖類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的中生代兩栖動物化石,更是非常罕見。近年來,在遼甯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東南部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兩栖動物化石,它們都是熱河生物群的成員。已經報道的三燕麗蟾(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葛氏遼蟾(Liaobatrachusgrabaui)。鐘健遼西(Liaoxitritonzhong]iani)。東方塘螈(Laccotriton subsolanus)和奇異熱河螈(Jeholotritonparadoxus)等兩栖類新屬種,是我國第一批中生代滑體兩栖動物化石,為研究滑體兩栖類在我國的早期演化和遷徙提供了重要信息。

熱河生物群已報道的兩栖動物在分類上都屬于滑體兩栖動物。我國此前發現的滑體兩栖動物化石,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很少,這不僅僅因為滑體兩栖動物的骨骼都非常細弱,而且它們大多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一旦死去,屍骨很快就會腐爛,所以很難保存為化石。在1998年以前,我國所有滑體兩栖動物化石都産自新生代的地層中,包括内蒙古化德.山東臨朐,山西武鄉,北京周口店等5個地點合計5屬11種,時代是從距今16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到北京猿人生活的更新世中期。近幾年來,随着我國冀北、遼西中生代晚期熱河生物群研究的迅速發展,大量珍貴的脊椎動物化石相繼出土,其中罕見的中生代滑體兩栖動物也悄然重見天日。迄今為

止,熱河生物群中的兩栖類發現近10種,其中包括産自遼甯北票的三燕麗蠕和葛氏遼蠕、遼甯葫蘆島的鐘健遼西螈,河北豐甯的東方塘螈、内蒙古甯城的奇異熱河螈,以及尚有待研究的另兩種新的無尾兩栖類和兩三種新的有尾兩栖類。

無尾兩栖類(蛙類)

無尾兩栖類統稱蛙類。蛙類在脊椎動物中屬于體态極特化的一類。與鳥類情況相似,完整的蛙類化石在世界上極為少見。遼甯北票四合屯地區發現的三燕麗蟾(圖78)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蛙類,最新的同位素測年表明,它的生存時代為距今約1.25億年前即白垩紀早期),與中生代大大小小的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三燕麗蟾保存了精美而完整的骨架,在世界無尾類化石中是罕見的精品。“麗蟾”之名也因此而得,意為“精美的蟾蜍”。

在分類學上,三燕麗蟾屬于一種原始的盤舌蟾類(discoglossidfrog)。盤舌蟾類是蛙類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三燕麗蟾是我國盤舌

滑體兩栖動物的分類和分布

滑體兩栖亞綱(Lissamphibia)分為無足次亞綱Gymnophiona),有尾次亞綱(Caudata)和無尾次亞綱無足次亞綱統稱為蚓螈類(caecilians),化石十分罕見,最早代表為早侏羅世的曙蚓螈(Eocaecilia)。現生種類有160餘種,我國的代表如西雙版納魚螈。主要生活在熱帶.有尾次亞綱統稱為蝾螈類(salamanders),中生代已

發現25屬27種,最早代表是中侏羅世的柯卡特螈(Kokartus)和大理石螈(Marmorerpeton).現生種類有350餘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無尾次亞綱統稱為蛙類(frogs),是現生兩栖類中形态最特化及種類最多的類群。最早的代表是早三疊世的三疊蛙(Triadobatrachus).現生種類有3500餘種,全球分布,熱帶地區種類最多。

圖79東方鈴蟾是一種現生盤舌蠕類,主要分布于東亞,是三燕麗蟾現生的近親。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趙爾宓研究員提供)

蠕類化石的首次發現,也是該類群在亞洲的最早化石記錄,而且是世界僅知的兩種具有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盤舌蟾類之一。我國現生的盤舌蠕類有1屬3種,主要代表如東方鈴蟾(Bombinaorientalis)(圖 79),但過去始終未發現盤舌蟾類的任何化石記錄。三燕麗蠕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而且将盤舌蟾類在中國的演化曆史大為提前。它的發現表明,在至少1.25億年前,盤舌蠕類就已經進入中國,從而為該類群的古生物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另一種原始的盤舌蠕類——始盤舌蠕(Eodiscoglossus),發現于西班牙著名的Monsech化石點,骨架較為完整,并同三燕麗蟾一樣,也産自早白垩世的地層中。始盤舌蟾發現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50餘年來一直被當作盤舌蟾類群最原始的代表,它的名稱也因此而得。由于三燕麗蟾保存了完整的骨骼,使研究者可以把這兩種盤舌蟾類進行直接的對比。比較的結果表明,我國遼西的三燕麗蟾在很多特征上比西班牙的始盤舌蟾更為原始,比如它有9個薦前椎(即薦椎前面的脊椎),尾杆骨橫突發育,上颌骨及前颌骨具牙齒,薦椎橫突十分擴展等等。但三燕麗蠕的地質時代比始盤舌蟾要稍晚一些,這表明盤舌蟾類很早就開始了其在歐亞大陸的演化,從而使研究者可以從骨骼解剖學和古生物地理學的角度,探讨盤舌蟾類的早期演化曆史。

由于三蒸麗蟾保存了較完整的骨骼學信息(圖80),我們可以進一步複原這種動物的形态和一些生活習性。三燕麗蟾正型标本的骨骼從吻端到臀尖的距離為舛毫米,如果把肌肉組織考慮在内,它應是一隻體長約10厘米的中型蛙類。其骨骼形态已經與現代蛙類

圖78這個無尾兩栖類系統發商分支田包括了已知現生蛙類中原始類群的代表,以及所有

重要的早期無尾類化石.反映了基幹無尾類各類群之間及輿群内部的系統發育關系.

十分相近,即具有發育的腸骨和伸長的後肢,這表明它已經具有比較強的劇[躍能力。麗蠕的上領邊緣長滿了細細的梳狀排列的牙齒,而現生蛙類大多沒有牙齒。根據這一特征判斷,其舌部捕食機能及身體的運動能力還不夠強,牙齒在輔助捕食中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

盤舌蠕類是無尾兩栖類中公認的最原始的類群之一。在已知的早期蛙類化石記錄中(從早三疊世到早白垩世),盤舌蟾類化石占了将近一半。所以,對三燕麗蟾這種原始盤舌蟾類的研究,對進一步探讨無尾兩栖類的早期演化曆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最新的研究結果對基幹無尾類的系統發育關系做出了新的解釋,比如确定了盤舌蟾類,滑2窿蟾類(Moplmatids)類群的單系性(單系指這類動物具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并包含了所有的後裔成員),而中蛙亞目(Mesoba血chia)被确認為複系類群等(圖81)。

葛氏遼蟾是我國最早報道的中生代無尾兩栖類,但由于化石材料比較殘破,且最初報道比較簡單,所以了解它的人較少。但這些都不會抹殺遼蟾的學術價值。遼蟾與麗蟾産自相同的地層層位,盡管兩者有一些相似,但前者很可能代表早期無尾兩栖類中一個原始的未知支系。目前葛氏遼蠕僅有一件殘缺的正型标本,發現更完整的化石材料是解決該化石分類地位的關鍵。

有尾兩栖類(蝾螈類)

中生代有尾兩栖類化石在我國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現代蝾螈類的代表,對探讨有尾兩栖類的早期骨骼性狀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在遼西四合屯這一産出“帶羽毛恐龍’的古生物學熱點地區,還沒有發現蝾螈類化石。但在其外圍同屬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内,已出土了大量有尾兩栖類化石,包括内蒙古東南部。遼甯西南部,吉林西南部以

圖82鐘健遼西螈是我國暈早發現的中生代有尾兩犧類,它代表一類小型的較尿始的有尾類.其犁骨齒列形态等頭骨特征與小鲵科的山溪蛆比較相似.此正型标本體長約1,厘米。

圖83奇異熱河蜂的頭骨特征與大鲵科的成員有一定相似之處.它具有7個薦前椎.

與遼西蜂和塘螈的6枚相區别.此正型标本體長約14厘米

及河北的北部地區。熱河生物群已知的有尾類化石有兩個層位,分屬義縣組下部和九佛堂組(見本書“地層與時代’有關章節)。從分類學角度看,我國現生的有尾兩栖類分屬于三個科:小鲵科(Hynobiidac)、隐鰓鲵科(Cryptobra¨chidae)和蝾螈科(Salamandddae)。目前已經報道的三種熱河生物群有尾類化石——東方塘螈、鐘健遼西螈(圖82)和奇異熱河螈(圖83,84),都是比較原始的種類,其骨骼學特征比較特别,暫不能歸入已知的科中。初步研究顯示,前兩種化石有尾類可能與現生的小鲵類有較近的親緣關系,而後一種在頭骨特征上與隐鰓鲵科的一些屬種(如大鲵)有相似之處(圖85)。另外,由于發現的化石數量較多,且包含了不同階段的個體,這些有尾類化石使我們可以進一步從個體發育學的角度探讨早期蝾螈類的演化曆史,比如薦前椎數目,犁骨齒列形态、肋骨關節頭形态的演化等。熱河生物群有尾類化石的時代在世界範圍内不是最早的。已知最早的有尾類化石發現于中亞和西歐的中侏羅世地層,但它們以及其他時代稍晚的化石大多零散,破碎且數量有限。我國熱河生物群

中發現的标本以保存狀态好,數量多、種類豐富而備受矚目。同時,早期蝾螈類被認為與滑體兩栖類的起源有密切的關系,因為它們的體形與十分特化的無尾類和無足類相比,更接近于滑體兩栖類祖先

圖84奇異熱河螺側視.可見其扁平的尾部,反映了它水中生活

的特點.此标本體長約12厘米.

鑽石蝾螈的主要分布地區有哪些

鑽石蝾螈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的高山溪流和石礫灘上。它們通常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的山區,喜歡生活在水下岩石的縫隙中。鑽石蝾螈對水質要求較高,隻能在清澈幹淨的溪流或溪流的河段中生長繁殖。由于人類活動的幹擾和生境破壞,鑽石蝾螈的分布範圍逐漸縮小,成為一種瀕危物種。為了保護鑽石蝾螈,人們應當重視其栖息環境的保護與恢複工作。

鑽石蝾螈(Andrias japonicus),又稱日本大鲵,是一種大型兩栖動物,是蝾螈科中最大的物種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以下是鑽石蝾螈的主要分布地區:

中國:鑽石蝾螈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甯等省份。它是中國最大的兩栖動物,體長可達1.5米以上。在中國,鑽石蝾螈多栖息于山間的溪流、湖泊和河流中。

日本:日本是鑽石蝾螈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也是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它分布在日本本州島、九州島和四國島等地的淡水環境中,一般生活在山間的溪流和湖泊中。鑽石蝾螈在日本地區被列為特别受保護野生動物。

朝鮮半島:鑽石蝾螈也分布在朝鮮半島,包括北朝鮮和南朝鮮地區。它在朝鮮半島的分布範圍較廣,栖息于該地區的山間河流和湖泊中。

除了這些主要分布地區外,鑽石蝾螈還被引入到其他一些地方作為觀賞動物。例如,它被引入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在那裡成為了當地一個小型的非本地物種群體。這些引入地區一般都是營造了适合鑽石蝾螈生活的水池或湖泊環境。

鑽石蝾螈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其栖息于山間的溪流、湖泊和河流中。受到生态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及非法捕撈等因素的影響,鑽石蝾螈的數量和分布範圍都在不斷減少。因此,保護鑽石蝾螈及其栖息地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滇池蝾螈在中國境内滅絕的時間

1979年。

它自 1979年以來就沒有出現過,因此被認為已經滅絕。其滅絕的原因被認為是栖息地喪失、污染和引入物種。

滇螈(學名:Cynops wolterstorffi),又名滇池蝾螈,為蝾螈科蝾螈屬的兩栖動物,俗名娃娃蛇(昆明),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于雲南等地,多生活于滇池周圍及其附近的小水塘、水溝及魚塘以及稻田内。它們栖息在淺湖水的環境。

其滅絕被認為是由于滇池水體污染污染及入侵物種所緻。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雲南昆明滇池。

藍尾蝾螈體較小(母蛇全長115 mm以下),皮膚較粗糙和有背脊棱隆起;呈貢蝾螈體亦較小(母蛇全長107 mm以下),皮膚也較粗糙,無背脊棱隆起,頭寬長近等,軀幹和尾亦近等長;

滇池蝾螈體較大(母蛇全長140 mm以上),皮膚光滑,無背脊棱隆起,頭長于寬,尾比軀幹長,全長100 mm以下的次成體多具小的外鰓孔,個别的終生存在。根據上述特征不難将三個近似物種分開。

生活習性

滇池分為二部,海埂以北稱草海,系滇池上遊,大觀河西壩河等注入;海埂以南稱外海是滇池的主體,其下遊水經螳螂川流出。

滇池蝾螈在50年代常見于草海沿岸及其與草海相連的溝塘沼澤淺水地帶。如大觀樓至海埂和高至西園以及外海呈貢縣靠官渡區沿岸沼澤溝塘水域,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中國有蝾螈嗎

中國大蝾螈、日本大蝾螈等十幾種蝾螈屬瀕危保護動物。

蝾螈(學名:Salamander),又稱火蜥蜴,全世界大約有400多種,分屬有尾目下的10個科。蝾螈是有尾兩栖動物,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也是良好的觀賞動物,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鰓鲵(一種大型的水栖蝾螈)。它們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澤地區,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他們靠皮膚來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濕的生活環境。環境到攝氏零下以後,他們會進入冬眠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