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商鞅怎麼死的及墓地在哪詳細介紹
商鞅一系列的變法确實讓秦國走入的強盛,也造福了百姓,不過這因此惹怒了那些貴族,當太子公子虔繼位後,便以商鞅欲造反為由,下令逮捕他。
商鞅之死
商鞅原名衛鞅,他為打了大勝仗,得了西河之地,秦孝公就封他為候,把商于一帶的十五座城封給他,稱他為商君,衛鞅就叫商鞅了。公元前338年,也就是周顯王31年,秦孝公得重病死去,太子驷即位就是。當初商鞅變法的時候,太子驷堅決反對,可他是太子,不能治罪,商鞅認為是老師沒有教育好的原因,便把太子驷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了,又給公孫賈的臉上刺了字。如今太子當上了國君,公子虔這幫人自然得了勢。秦惠文王給商鞅加了個謀叛的罪名,下令逮浦他。
商鞅聞訊後,打扮成個老百姓的樣子,連夜出逃。他逃到今天華縣赤水鎮的地方,被公子虔派來的人馬活捉,立即就地正法,使用最殘酷的“五牛分屍”,在他的腦袋和兩隻手兩隻腳上各拴上一頭牛。然後有五個人往五個不同的方向打牛,那五頭牛分頭一跑,商鞅的身子就補扯成五塊,這還不算,還把他暴屍鹹陽街頭。
商鞅手下有一個仆人,是跟着商鞅從衛地來到秦國的,商鞅平日待他很好。如今商鞅落了這麼個下場,仆人于心不忍,便趁夜偷了兩塊屍首,悄悄逃走,想讓商鞅的遺骨返回故裡。秦驿山下這地方原先是個大鎮,叫德豐鎮,鎮東黃河邊有個大渡口,叫德豐渡。商鞅的仆人逃到德豐渡時,盤查甚嚴,他沒有證件,又害怕一人犯法,十家連坐,隻得說了實話,說他背的是商鞅的屍首,想回衛國。守渡口的軍士一聽,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但他們又不知該如何處理,便把這仆人扣押起來,派人速報鹹陽。仆人看事情不好,設法逃跑了,把商鞅的屍體抛在了渡口。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畢竟還對老百姓有些好處,當地人知道了這件事,便把商鞅的遺骨葬埋于秦驿山下,後來還立了塊墓碑。這塊墓碑抗日戰争前夕還在,修河防工事時被人扔進了黃河裡。墓冢直到1970年JIEFANG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才夷為平地。
商鞅之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車裂後,法家的後學者收揀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裡衛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将商鞅遺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後來法家的後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陝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裡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驿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1970年***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将商君墓夷為平地。
古代商鞅是怎麼死的
古代商鞅是戰死的。
在秦孝公死後,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失敗戰死。
商鞅的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争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大秦帝國》中商鞅被車裂。
在《大秦帝國》的第四十八集當中,甘龍老而彌堅,百折不撓,廟堂論戰,車裂商鞅。赢驷口書甘龍:定刑商鞅,交由太師府和廷尉府共同議決。
并前往探望商鞅,鞅縱論天下,指點秦國。渭水刑場,商鞅死地,甘龍、赢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飲“三生雪酒”。商鞅被處車裂。秦川原野,大雪緩緩下落。
《大秦帝國》的賞析:
《大秦帝國》故事大開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蕩,對自己負責、對理想忠誠,無論觀衆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都有自己的話說,一部電視劇讓人有話說,說得痛快,抒發胸襟之内的塊壘。
該劇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瘋狂的。隻有大義,沒有勾心鬥角;隻有英雄,沒有奸惡之徒;隻有犧牲,沒有貪生怕死。對于“秦”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跟它們不一樣。它對秦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它對秦的态度是頌歌式的,它對秦的理解是颠覆式的。
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是車裂而死。
商鞅,生卒于公元前395年到前338年,出生于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内黃縣梁莊鎮),是衛國君的後裔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商鞅通過變法将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在政治上改革了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複了河西,可以說商鞅的貢獻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原因:
商鞅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内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得罪了不少原來秦國的貴族。甚至連秦國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也曾公開批評商鞅的新法,于是兩人就産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将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
商鞅的“狠”端正了風氣,強大了國力,也為自己赢得了高官厚祿、領地封賞,博得了秦孝公這位鐵杆知己,孝公甚至欲傳位于他,這是何其隆寵!但他的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權重讓他樹敵太多,一旦失勢,将萬劫不複。
秦國的商鞅到底是怎麼死的
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傳位于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
這時,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于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隻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
正在這時,公子虔等人借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歎“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曆。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并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讨之,商鞅兵敗,被殺于鄭國黾池(今河南渑池)。
其屍身被帶回鹹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
擴展資料商鞅,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複了河西之地,賜予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在變法之争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
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隻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衆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曆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