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上官婉兒是怎麼死的
上官婉兒是怎麼死的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發動了政變,而上官婉兒想要投靠李隆基,沒想到對方卻殺了她。所以說上官婉兒是死在李隆基手中,不過她的死并不是李隆基造成的,反而是她自己。她先是跟随武則天,後來又跟随唐中宗和韋皇後,再投靠太平公主。對權勢的渴望造成了她的悲慘結局。這一切都跟武則天沒任何關系。
曆史上的上官婉兒是一個非常有才情的女人,前有女相陸貞,唐朝的時候也隻有上官婉兒可以和她相提并論。在她出生的時候,家中祖父得罪了武則天,一家子隻有上官婉兒和她母親被放過了。之後她就在掖庭宮幹活,十四歲的時候遇到了武則天,開始了她的人生。
武則天非常器重她的才華,将她從一個宮女提拔到女官,最後職位堪比丞相。不過對于武則天,上官婉兒内心還是有點怨恨,畢竟武則天害死了她全家。在唐中宗上位之後,上官婉兒被他封為昭容,還幫助他處理國事。再加上一個韋皇後,他們三個人站在同一陣線。太平公主頗有野心,李隆基也一樣,兩個人聯合發動政變。
上官婉兒很聰明,她意識到唐中宗和太平公主都不會赢,就在李隆基攻進她寝宮時開口說要投靠他。上官婉兒長得漂亮,人又聰明,可是心機深,又是一個見風使舵的人。李隆基自然不相信她,又害怕她将來拿着什麼證據去投靠别人。與其留着她還不如直接除掉這一個隐患。上官婉兒的下場凄慘,但也是她自己造成的,如果她一開始忠心于武則天,肯定不會落得這麼一個下場。
上官婉兒為什麼被黥刑
因為上官婉兒參與了宮廷政變。
武則天粉碎了一起宮廷政變,不料在策劃政變的人員名單中,竟有她最重用的上官婉兒。武則天大怒,令将婉兒黥面,她喝道:“昔日你祖父有罪被誅,我念你才華出衆,才重用你為禦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報,竟欲謀殺我。真是氣死我了!”
婉兒聽了坦然一笑,道:“陛下可曾記得奴婢三次擋駕之事嗎?”武則天細想一下,是有幾次傳旨到禦花園擺宴,臨起駕都被婉兒勸回宮的事情,便點頭說确有此事。上官婉兒道:“陛下可知那禦花園中,已經危機四伏?若不是我表面參與謀反,和他們攪和在一起,如何暗中保護您呀?”
武則天似有所悟,點頭稱是。但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還是要執行的。不過,行刑時改用朱砂點額,僅刺了紅梅花一朵。
上官婉兒本來就面容姣好,恰在眉間刺上一朵小巧玲珑的紅梅花,猶如二龍戲珠,又好似印度美女,煞是好看。以至于後來宮中的年輕女子紛紛效仿,都在額頭配以花钿,一個個顯得更加楚楚動人。
上官婉兒被賜黥刑的其他說法:
武則天将上官婉兒倚為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在床榻間交歡時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兒免不得被引動,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谑,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當處死。”
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梅花妝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第一次給誰了
沒有!!
婉兒最後作了中宗的昭媛,其中的政治原因比較多.李賢很早就死了,就在婉兒初露頭角的時候,還有的說法是婉兒是在李賢被廢前後上位的.
婉兒後來又同武三思搞在了一起,又把武三思"介紹"給了韋後,保全了武三思;自己則做了中宗的妃子,繼續插手朝政.最後死于中宗死後李隆基發動的兵變.睿宗第二次即位後就給婉兒追封,又編輯她的詩文.
婉兒同李家兄妹的關系應該是比較複雜的.婉兒是當時他們身邊的女人中既沒有血緣關系但又不是他們的妻妾.但這麼多年來,武則天身邊惟一沒有變動的人就是婉兒..
上官婉兒一生有多少男人
上官婉兒是陝州陝縣人,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将廢武則天的诏書,被武後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颦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诏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當時的少女婉兒即使情窦初開,這時的太子是時年二十四歲的李賢,上官婉兒見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得數李賢了。因此又有了這樣的傳說:婉兒是李賢的侍讀,與“容止端雅”的李賢之間産生了愛情。然而傳說中的愛情即使存在過,也很快就被碾得粉碎。
八月二十二日,二十七歲的李賢被廢去太子位。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廢黜诏書,正是十七歲的上官婉兒替武則天草拟的。宮廷中沒有愛情,事實再一次證明,婉兒已經堅定了自己緊跟武則天的決心。而這樣的決心将跟随她的一生。
武則天将上官婉兒倚為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在床榻間交歡時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兒免不得被引動,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谑,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
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聖曆元年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神龍元年,中宗複位。中宗即位後政權掌握在韋皇後的手中。中宗一生颠沛流離,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養成了一副柔弱性格。而韋後則一心學武則天,勾結女兒安樂公主,把持了朝綱。後來中宗被廢,幽囚在房州地方,隻有韋氏伴着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盡苦楚。中宗到了複位以後,大權在握,便接着把婉兒召幸,合成一個鸾鳳交,冊為昭容,封婉兒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又令婉兒專掌起草诏令。
上官婉兒曾與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讓她滿意。為了保住武家日漸衰微的地位,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所想世世代代交好下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把武三思薦給了韋後。韋後平日在宮中愛賭雙陸遊戲,她和武三思對坐着賭雙陸,韋後故意撒癡撒嬌,逗着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着一把牙簽兒,還替他二人算着輸赢的籌碼。
由于有武三思的加入,韋後勢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權柄完全架空。武三思依靠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晖、袁恕己和崔玄?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兒為保情人地位,在所草诏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緻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景龍元年七月,李重俊與左禦林大将軍李多祚等,矯皇帝旨意,發左禦林軍及千騎三百餘人,在半夜時分,分兩路軍馬直撲武三思、武崇訓府第。并誅其親黨十餘人,又統兵300餘,直趨肅章門,斬關直入,搜索韋皇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急至唐中宗和韋後處,并揚言說:“觀太子之意,是先殺上官婉兒,然後再依次捕弑皇後和陛下。”韋後和中宗一時大怒,遂帶着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令右羽林大将軍劉景仁率飛騎二千餘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太子兵敗被殺。中宗下诏将太子首級獻上太廟。這時,韋皇後見死了武三思,心中萬分凄涼,聽說太子首級到京,便下懿旨:“将太子首級,在三思、崇訓父子柩前緻祭。”韋皇後和安樂公主親自到靈前吊奠。
薛懷義是怎麼玩武則天
薛懷義可以走進武則天的後宮,是因為長的帥氣,不然也不可能被武則天看上,然後成為武則天的男寵。
上官婉兒最後是怎麼死的
被李隆基所殺。
景龍四年(710年),太平公主勢力日盛,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李顯突然駕崩,韋皇後将台閣政職、内外兵馬大權以及中央禁軍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朝政大權盡落韋氏之手。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诏,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後為皇太後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韋溫更改诏書,勸韋後效仿武則天。
得到消息的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7月21日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後一黨,擁立其父李旦。
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并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拟遺诏拿給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劉幽求拿着遺诏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不許,殺上官婉兒于旗下。後葬于雍州鹹陽縣茂道鄉洪渎原。
擴展資料:
據《新唐書》載,婉兒的母親鄭氏妊娠時,曾夢神人贈秤,言道:“持此秤足以稱量天下。”
然而,這杆足以稱量天下的大秤并沒在現實中給鄭氏及她腹中孩子帶來好運。婉兒出生不久,她貴為宰相的祖父上官儀因為起草廢後诏書觸怒了武後,不僅他自己身首異處,就連他兒子上官庭芝也跟着人頭落地。
之後,上官剩下來的人集體被沒籍為奴。從相門千金到掖庭奴婢,不谙世事的嬰兒體會不到這種強烈的身份落差帶來的恥辱感。
可作為卑微的宮婢,侍奉着權貴長大的婉兒,當她知道自己身世後,這種身份落差帶來的恥辱感必然是雙倍的。因為她知道如果沒有那場政治争鬥,她原本的生活将會是怎樣的。
知恥而後勇。十四歲的婉兒憑借自己出衆的文采迎來了人生第一個轉機。略帶諷刺的是賜予她這次轉機的人,正是她不共戴天的仇人武則天。
在武則天的提拔下,婉兒從卑微的宮婢成為掌管宮中诏命的女官,她的文辭也被更多人青睐。曾經風靡一時的“上官體”又重新獲得了衆人追捧。漢家婕妤唐昭容,工詩能賦千載同。
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這是晚唐詩人呂溫相和給婉兒的詩。上官家隻剩下了女兒又如何?婉兒文采不遜于任何丈夫,她一樣将上官家文風發揚光大。
在後宮環境中長大的婉兒,并非一般嬌弱高傲的才女,她通達幹練,更為務實。但她還犯了年輕的錯誤。據兩唐書的記載,婉兒曾經因為忤旨被黥面。對于此,兩唐書并沒有說明婉兒因何忤旨。
神龍元年(705),以張柬之等人為首,五王政變成功了,李顯再次登上帝位,李唐王朝複辟了。年邁的女皇再也托不動沉珂的病體孤獨地在洛陽的上陽宮去世了,但由她開啟的紅妝時代并沒有就此結束。因為李顯的皇後韋氏想做第二個武則天。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合謀發起誅滅韋氏的政變中,婉兒親自執燭率宮人去迎接李隆基等人,并将自己和太平草拟的中宗遺诏獻給李隆基,以示自己忠于李氏的立場。可惜這次婉兒有心站對了位置,卻無心做錯了事。
世易時移之際,婉兒收到韋後抛出的橄榄枝。是跟着現任的皇後去長安,還是留在洛陽做武則天最後的忠臣,婉兒選擇了前者。這次不是别無選擇的選擇,而是韋後開出的條件太過優厚了。
李顯一即位,韋後便通過自己丈夫将婉兒提拔為了二品的昭容,專掌诏命。當上了昭容後,婉兒又獲得了出宮居住的權力。
不僅如此,韋後還将婉兒視為自己的内宰相,對婉兒計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比起武周時代武則天的私人文書,唐中宗時代在韋後的庇護下,婉兒在提高地位的同時獲得更多的自由。
不單上官儀被昭雪,追贈為楚國公,婉兒的父親上官庭芝也被追贈了天水郡公的頭銜。昔日曾夢神人贈秤的鄭氏也因為女兒當上稱量天下的内宰相,而獲得了沛國夫人的尊号。這時的婉兒,她的生活徹徹底底擺脫了卑微兩字。
作為内宰相的婉兒體驗到權力帶來的快感,她開始像武則天、韋後等人那樣肆意地找起了情人。她的情人中有風流倜傥的崔湜,也有單純為了政治需要,鞏固地位而不惜肉體布施的武三思。
婉兒出于回報,她拉攏韋武兩家關系的同時,在诏書中她也刻意揚武抑李。久而久之,婉兒的作為引起李氏的不滿。
景龍元年(707)七月,對此忍無可忍的太子李重俊發動了兵變在誅殺武三思父子後,婉兒成了他下一個搜捕的對象。
萬般無奈的婉兒急忙逃竄到韋後、李顯那裡,言道:“我觀太子之意,殺了上官婉兒,然後就該是皇後和陛下了。”一語中的激起了韋後和李顯心中的怒火。
而後,在天子庇護下的婉兒活下了來,李重俊的兵變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在那場兵變後,婉兒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行為。這時,她所依附的對象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全不知情的韋後卻更為瘋狂的執行着自己的女皇計劃。
唐隆元年(710年),迫不及待做女皇的韋後毒弑了唐中宗李顯,打算自己臨朝稱制。出于對婉兒的信任,該事韋後沒有刻意隐瞞婉兒。可知道全情的婉兒并沒有和韋後站在同一戰線。
這次為了保住現有富貴,她選擇和自己最新依附的對象太平公主站在一起。背着韋後,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私下草拟一道李顯的遺诏,将溫王李重茂立為太子,由相王李旦輔政。
後來韋後将相王李旦輔政内容改掉了。七月二十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合謀發起誅滅韋氏的政變中,婉兒親自執燭率宮人去迎接李隆基等人,并将自己和太平草拟的中宗遺诏獻給李隆基,以示自己忠于李氏的立場。
可惜這次婉兒有心站對了位置,卻無心做錯了事。李隆基發動政變目的在于将自己的父親推上帝位,一道隻寫着李旦輔政,由李重茂即位的遺诏對李隆基來說不單沒有正面價值,反而是負累。最終婉兒還是被李隆基斬于旗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官婉兒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上官婉兒:稱量天下的巾帼辱榮皆因武則天
上官婉兒怎麼死的
被李隆基殺了。
景龍四年(710年),太平公主勢力日盛,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李顯突然駕崩,韋皇後将台閣政職、内外兵馬大權以及中央禁軍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朝政大權盡落韋氏之手。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诏,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後為皇太後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韋溫更改诏書,勸韋後效仿武則天。
得到消息的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7月21日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後一黨,擁立其父李旦。
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并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拟遺诏拿給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劉幽求拿着遺诏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不許,殺上官婉兒于旗下。
擴展資料: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曆任衛尉少卿、潞州别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于政事,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緻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于金粟山,名為泰陵。廟号玄宗,又因其谥号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号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官婉兒